【人生名句】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對應的歷史大事

《史記·太史公序》名句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3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話從古至今流傳很廣,而它的來源也很久遠。《史記·太史公序》《大戴禮記·保傅》《禮記·經解》《說苑》《賈誼新書》《漢書》《風俗通義》等等書中都有這句話,可以看到這句話在中華文化中的份量。追根究底,這句人生名句所要彰顯的是什麼「寶貝」呢?它為什麼在史上這般受人重視呢?

【人生名句】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也作「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差以毫釐,失之千里」等等,意義是一樣的。意為一開始一點點的偏差雖然不容易察覺,也沒有明顯差距,但是,時間一久, 結果就會出現巨大的差異。那麼「失之毫釐」造成的「差之千里」,有可能導致怎樣嚴重的惡果呢?

《史記·太史公序》舉了孔子《春秋》記載的歷史,來凸顯這個道理:「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毫釐),差以千里』。」

太史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的榮衰成敗的道理在孔子所作的《春秋》中都可以看到。《春秋》記載的歷史中,弒君的事件有三十六,亡國的有五十二,[1]各國諸侯流離奔走他國而家國不保的更是不可勝數。究察其中的原因,都是因為失去了根本的禮義之道。所以《易》[2] 說:「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從太史公司馬遷的這段話,可以看到這句久遠的名言,是來自中華民族的處世哲學的易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結果不是一日造成的,就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樣,它是日積月累,漸漸累積而成的。

那太史公寫這段話、引出這句名言的用意何在呢?他引這句話來「正禮義之本」,旨意在強調《春秋》的史鑑作用——撥亂反正改善亂世的力量,而這也是他寫《史記》的理想。

太史公讚頌《春秋》的價值: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

這段話表達了《春秋》的春秋筆法[3] 的價值:
《春秋》上溯歷史闡明了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的王道,往下辨明人與人之間的人倫綱紀, 讓人理清模糊不清的往事,明辨是非,判明疑惑;讓好人得到褒獎,惡人受到貶斥;讓有德有能的賢人受人尊崇,那些不肖之輩被輕視;讓那些行將滅亡的國家能存續下去(如楚莊王不滅陳國),那些將要斷絕的帝王世系再延續下去(如周代之初,舜的後代重建陳國,大禹的後代重建杞國);還能修補破舊殘缺的制度,振興衰廢,這些都是治國平天下的王道大事。

據此來推論之,在孔子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春秋》歷史中(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都是迷失了禮義之道所導致的悲慘又可怕的下場,能不說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惡果嗎?!禮義之道對於國家社稷是如此重要,置於個人的生涯來說,不也是力量無窮嗎?當人眼花撩亂迷失在滾滾紅塵中,貪得一時的利益,失去禮義之道,最終也將失去生命的依靠。禮義之道是生命的根本,「建其本而萬物理(順)」,所以古人教人作人要「正本」!

司馬遷和他的——《太史公書》(《史記》)。明萬曆二十六年北監刊本。(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名句映華夏】

太史公司馬遷的先祖在上古時代職掌天文曆法,在周朝代代為史官(短時間任過「司馬」之職)。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的太史公,司馬遷也在父親死後三年成了漢朝太史公,繼承了父親著作史書的遺志,著手整理史記的資料。

他在太初元年,開始編次其文。七年後,他的人生劇變。司馬遷為李陵出戰匈奴陷敗一事陳言,因未能說得很明白而遭誤解、獲罪,最後受了「宮刑」(也稱腐刑)。他的人生、他的心受到很大的創傷,他在《報任少卿書》說「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但是「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因此,他忍辱編撰完成了人生大業——一本上下三千年的史書《太史公書》,即後代所稱的《史記》。這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一種非常的考驗。

司馬遷完成《史記》,主要的精神動力來自於父親,理想標竿則效法孔子的《春秋》。孔子《春秋》褒善貶惡的春秋筆法[3] ,成了中國歷史的精神燈塔,成了人間倫理、天地道義的護航——「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司馬遷效法孔子寫《春秋》的理想精神,經過十幾年完成了他的《史記》。《史記》成了後代紀傳歷史的標竿之作。

《春秋》與《史記》都彰顯著人間的倫理、天地間的道義精神,給後代留下判別是非善惡的史鑑。中國歷史重視「正本」,重視真實,中國的史官保護「歷史」更重於「政權」。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哲學精神一直很戒慎這「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後果,這當是中華文化為當今之世唯一能存續五千年而不間斷的偉大文明的一個要素。

註釋
[1]:對這個數目史家有歧義看法。司馬遷和董仲舒《春秋繁露·滅國篇》所言數目相同。
[2]:此語在現存的《周易》中不見了,可見於《易·通卦驗》中。
[3]: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語寓褒貶之義。故後世稱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寓「
春秋筆法」。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