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betway中文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青梅煮酒論英雄 什麼是「煮酒」?

文/洪熙
font print 人氣: 41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國演義》故事中,青梅煮酒論英雄是精采的片段之一。呂布攻破了劉備駐地沛城。劉備大敗緊急逃難。為圖後計,他聽從孫乾建議,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這一年,曹府後園梅子青青,曹操邀請劉備賞梅飲酒,「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他對劉備說,去年征討張繡時,由於道上缺水,曹軍將士飢渴難耐。他心生一計,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前面有一片梅林。」眾軍士一聽梅子,頓感口中生津,由是不渴。曹操設宴款待劉備,正值煮酒正熟,二人對坐開懷暢飲,談論天下當世英雄。

世間酸物之多,何以食梅能生津液?據《本草綱目》介紹:梅,花開於冬而果實成熟於夏,得到了木之全氣,所以其味最酸。人體的肝為乙木,膽為甲木。然而果蔬中有不少酸味者,唯獨食梅生津,是因人的舌頭下有四個竅,其中兩竅通於膽液,所以食梅時津液自湧。關於這點,《本草衍義》亦解釋: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木也。

曹操青梅煮酒宴劉備,發生在春深時分。《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中醫認為,春在五行屬「木」,在五臟應「肝」,在五色應「青」。大唐藥王孫思邈《攝養論》曰:「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由於「酸入肝」,春天養生重在養肝,適當食酸以補益肝臟。《周禮》亦明言:「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

《漢書‧食貨志》曰:「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其性溫,味甘、苦、辛,歸心、肝、肺、胃經,通經脈、行藥勢、化濕滯、養脾扶肝,生發肝膽之氣。曹操以青梅煮酒款待劉備,也蘊含著養生之道。

在現代的古裝影視中,在酒器中加入青梅相煮,以此表現青梅煮酒的橋段。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煮酒有多重不同的意思,有時指燒煮酒水,有時指貯封的工序,有時也指固定的酒水名稱。

青樽煮酒 浮蟻鼎沸

三國故事中眾英豪喝酒,往往要煮酒或者溫酒。那時的人們喝的是濁酒,將穀米放入容器發酵。發酵成熟的酒醅經過壓榨過濾才能得到清瑩的酒釀。沒有經過過濾的發酵酒均稱為「濁酒」。民家也將用酒麴量少、發酵期短、簡易速成的穀米酒,稱為濁酒。這種酒「釀之一宿而成體,有酒味而已」,酒糟還沒有過濾掉。所以在古典小說的描繪中,英豪常說「吃酒」,不僅要喝酒,還要吃掉酒糟。

溫酒或煮酒,多是在冬季寒冷時節,或者春季之時。比如《三國演義》第五回關羽溫酒斬華雄,發生在冬天。曹操設宴款待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是在春深時分。

曹操用樽俎為劉備盛酒。銅樽中的酒液加熱後,酒水翻騰的景象,還別有一番風味。曹植《七啟》詩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浮蟻」指的是發酵的米粒(酒糟)還沒有去掉,滾煮後漂浮在上面。

《釋名》曰:「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文人墨客將浮在酒上的酒糟,戲稱為「浮蟻」、「綠蟻」,比如「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特」(《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均是對酒糟的暱稱。

為防酸敗 煮酒封貯

若以釀酒工序而言,煮酒是指給酒液加熱殺菌的意思。

大唐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南中醞酒……地暖,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既熟,貯以瓦瓮,用糞掃火燒之(亦有不燒者為清酒也)。」

到了北宋,朱肱在《北山酒經》中記載了更明確的「煮酒」之法。為防止酒液酸敗,亦為保障酒液醇熟,就要燒煮滿盛密封的酒器,這是加熱殺菌的一道工序。

宋末元初方回《續古今考》卷三十《五齊三酒恬酒》記載曰:「今之煮酒,實則蒸,泥之季冬者佳。曰清酒,則未蒸者。」實,指酒器中注滿了酒。

儘管時代不同,但在酒釀熟後,為便於長年貯藏,均需要燒煮封貯,或添加蠟油封口,或以泥土封壇加之火燒。所以「煮酒」既是一道工序,也指經過燒煮封貯後的成品。

宋朝時,「煮酒」作為正式酒名通稱於世。「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九月,詔內酒坊法酒庫支暴酒以九月一日,煮酒以四月一日」。這裡的暴酒指夏日所釀的酒。

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四月有《令法酒庫不得積壓煮酒詔》,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文彥博《奏永興軍衙前理欠陪備》稱永興軍「清酒務年計出賣煮酒,而官不給煮酒柴,或量給而用不足」。

《東京夢華錄》記載,四月八日佛誕日之時,「在京七十二戶諸正店,初賣煮酒」。從這些記載可知,煮酒是京師酒坊、外州各地酒務銷售的酒品之一。煮酒、暴酒、清酒等均是酒名。

青梅煮酒 時新雅興

青梅煮酒,曹操與劉備論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只有這樣的人堪當為英雄。

隨著時代的演變,青梅煮酒成為後代文人之雅興,在詩詞中比較常見,比如:
「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晏殊《訴衷情》
「況值清和時候,正青梅未熟,煮酒新開。」——吳泳《八聲甘州‧和季永弟思歸》;
「試破泥頭開煮酒,菖蒲香細蠟花肥。」——鄭剛中《寒食雜興》;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蘇軾《贈嶺上梅》;
「青梅旋摘宜鹽白,煮酒初嘗帶臘香。」——陸游《初夏幽居偶題》
「兵廚酒熟青梅小,且置玄談伴醉吟。」——郭祥正《次曲江先寄太守劉宜翁五首》(其四)
「牡丹未放荼蘼小,併入青梅煮酒時。」——汪莘《甲寅西歸江行春懷十首》……

在這些詩文中,或是開煮酒,或是嘗煮酒,視煮酒為一種酒名。青梅生食酸澀青脆,人們用來佐酒共食,既為養生,也是助興。飲美酒,佐青梅,在醉吟彈唱中度過人生的美好時光。那份雅興,或如李清照所言:「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吧。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19回/21回
《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
《本草綱目‧果之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