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紅樓夢》:勸人看破紅塵的神仙道

作者:遐邇
清 孫溫彩繪《紅樓夢》插圖。(公有領域)
紅樓夢中的寶玉出家。清 孫溫彩繪《紅樓夢》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66
【字號】    
   標籤: tags:

少時看《紅樓夢》不知所云,又為歷代所謂的「紅學家」所誤,便以為紅樓真是在說男歡女愛,宦海沉浮,世態炎涼,或者是焦大罵街,體現了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你死我活的鬥爭。不惑之年再看紅樓,恍若隔世,且原來紅樓講的乃是勸人看破紅塵的神仙道。何以見得?由下可知:

一、真真假假,隱含天機

《紅樓夢》實際是一部佛道訓誡書,何以見得?有偈子為證:第一回的「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講了世間之幻相,透現出佛老之理。其中前句隱含了道家的修「真」;後句講的則是佛家的「空」,從而將佛老學融為一體,包含了宇宙佛道兩大家之法理。也應了佛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言。世人以假當真,以無當有,悲也!中國古典名著均隱含佛老之理,而此書將佛老法理融於一書中,比《水滸傳》(脈承道教)、《西遊記》(脈承佛教)更為深奧全面,妙不可言。

全書真假顛倒處比比皆是,貫穿全書的一僧一道,表面看上去一跛一癲,腌臢襤褸,實則為「真人不露相」也。

而「甄士隱」其名,實則是「真事隱」、「真士隱」和「真隱士」之謂也,一將事實真相隱去,二是真人乃隱士之寓。

第一回中開宗明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好像在說作者癡,而文章最後一句「『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則已點明非是作者癡,實乃世人癡也。癡在哪裡?錯把過眼煙雲、如夢人生做歸處。何謂「由來同一夢」?乃紅樓一夢與爾夢(誰不做黃粱夢?)同一夢也!而在最後一回中的「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時有非無」,則點明了人看破假相後的境界乃是真正的「真」,虛假變真實,虛無變實有。

歷史上不少「紅學家」研究出了《紅樓夢》是「假語村言」(賈雨村言),卻不知何以「假語村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時有非無」,明明道的是真言,但卻又在結尾講甚麼:「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並閱者不知。不過遊戲筆墨,陶情適性而已!」至此又將真言隱去。全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真亂假、以假亂真,均為迷惑世人耳。

讀者曰:何必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雪芹所在年代不存在被批判為封建迷信的問題,何必隱言?其實人不知此事與政無關,其難言之隱全在於天機不可泄漏耳。

由「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時有非無」偈子中,細看不難看出真必勝假,有必勝無的幻外大道。假假真真處,重在世人悟!好一個真假詞,惑倒世人一片!

二、士隱悟道,歸宿自明

其實第一回開宗明義,就交代了人的最終去處。講了人生如何完美亦有人的不如意處。士隱已是望族,卻膝下無子,一不如意也。老來得女,女又被人掠去,二不如意也。後又遭大火焚毀全部家財,三不如意也。典賣田產投錯人,寄人籬下,鬱鬱不得,四不如意也。由此貧病積傷,每況愈下,便有了下世的光景。於是在士隱聽了瘋道士的《好了歌》,便恍然悟道,此歌云:

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士隱聽了此歌,便追上瘋道問:「你滿口說些甚麼?只聽『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兩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便是了」。士隱本是有宿慧的,一聞此言,心早已徹悟。……便說一聲「走吧!將道士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 ……」。此乃「一念之間,塵凡頓易」。

其實僅一個第一回就已將《紅樓夢》之要義盡告於人了。

這裡又使人想起《聖經》中的「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針眼還難」的話。試想,若士隱大富大貴而沒有幾般不如意,他是否還會看破紅塵?同時此處又講了根基,「士隱本是有宿慧的」!看來人想悟道,必得宿慧和磨難皆備,如司馬遷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皆大磨難也。其實司馬遷也是閹而有《史記》。可見宿慧、磨難缺一則難成極品。

清 孫溫《紅樓夢》第37回彩繪插圖。(公有領域)

三、萬事因緣,皆從空來

有人想從《紅樓夢》中學一點別人的甚麼人生經驗和世故,研究點興衰更替等,其實,士隱歷劫、寶黛情癡、雨村沉浮、榮寧衰榮……均是人生之皮毛。因為世間每個人都是一部百科全書,誰無酸甜苦辣,何必外求?投機鑽營雨村者「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爭鬥到老,最終則是在急流津覺迷渡口(迷津之意)「眼前無路想回頭」,落得個終生懊悔。

正如甄士隱解《好了歌》:「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做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此語關鍵在於:此生為他鄉!世間人生不過是人的整個生命形式演化運程中的剎那而已,而世人不懂,抱住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放,且將此視為人生之真諦。於是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忙得不亦樂乎,可悲可嘆!為做嫁衣裳者誰?累積自己的孽業,愈加悲矣!

四、大道無形,修心悟道

「內典語中無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此語隱喻修煉已很難從今日的佛教教義(內典)和道教教義(金丹)中去尋了,因為千百年來,佛不值世,兩種教義已被後人篡改闡釋得面目皆非,很難度人了。終了瘋僧瘋道一句話:「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自此:「天外書傳天外事,兩番人做一番人」,此指歷劫之人歸位。

所謂整部《紅樓夢》的情節,不過是為了讓人循著寶玉這塊石頭在凡間「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罷了!眼下世人都進入了「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的境地,唯缺「自色悟空」了。

註﹕文中摘錄除註明出處的外,均摘自《紅樓夢》。@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