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海博论坛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命相漫談】裴行儉一句話 道出了四位才子的一生

作者:泰源
font print 人氣: 1285
【字號】    
   標籤: tags: ,

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者福淺。」——(南北朝)傅昭《處世懸鏡》。

初唐四傑是對中國初唐時期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新唐書‧楊炯傳》記載:「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為王、楊、盧、駱,號四傑。」

他們四人在詩作的創作上都能突破六朝時期靡靡詩風,改革齊梁浮豔的格調,擴大了詩歌的題材,在他們手中,五言律詩邁向成熟的發展。

杜甫曾以詩肯定四子: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意思是說: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歌的風格,擴大了詩歌的題材,有些厚生卻對此淺薄地譏笑不息。然而爾輩的身名都化為灰燼之時,滔滔江河萬古奔流永不止息,耐人尋味的詩作總會留存下來。

我們很多人在少年時期都會讀過這首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就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的。(《唐詩紀事》)

至於王勃作的《滕王閣序》,更是使他名滿天下,名垂不朽之作。這絕世聰明的四個人,卻被裴行檢一句話,就定了四個人的終身。

裴行儉是唐朝名將、政治家、書法家,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次子。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屢克凶惡。於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並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後還朝任吏部侍郎。

裴行儉精通陰陽、曆術(天文算術),每次出戰,能夠預先說出取勝之日,又善於識別人才。起初,裴行儉主持考選,見到蘇味道、王勮(王勃之次兄),對他們說:「你們二人,都是執掌用人之權的人才。」此話後來得到驗證。所引進的偏裨將領都成為一代名將。加上因他上奏任用做到刺史將軍的有數十人。

咸亨(高宗年號)二年,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都因詩詞文章非常傑出而著稱。吏部侍郎李敬玄(後來位列宰相)對他們都很推崇,極力稱道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才華,將他們引見給裴行儉。裴行儉見後說:「士人能否致遠,先看其器度見識,然後才是文藝。像王勃等人,他們確實很有才華,然而浮躁淺露,豈是享有爵祿的人呢?只有楊炯稍微沉著鎮靜,可做到令長,其餘都不得其死。」(見《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三》)

後來果然王勃在南海溺水死,盧照鄰在穎水投水死,駱賓王被殺,楊炯終老於益川縣令,裴行檢的話,都應驗了。石髻道人說:「裴行檢一句話就確定了四個人的終身。」(見《水鏡神相》)

王勃,永徽元年(650年)出生在世家,是隋煬帝時經學大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天下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關於王勃寫《滕王閣序》一事,羅隱的《中元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王勃青年時,有一次隨舅父游江東。曾到一地方,見到一老翁,容貌和衣著都像很古老的人,王勃感到十分奇異,因而向他行禮。老翁說:「來者莫非王勃乎?」王勃回答說:我與老丈昔非親舊,何以知我王勃之姓名?」老翁說:「我知道。」王勃知道自己遇見異人,再次拜問:「您是仙呢?還是神呢?請您指教我。」老翁說:「中元水府,是我所主持的。來日為滕王閣作記,你有高才,為何不去試下?你登上舟,我助你清風一席,很快就到了。回來時,有幸再過此地。」

於是王勃登舟,舟行如飛,彈指之間就來到洪州府下。洪州都督閻公正召集江東名賢聚集在滕王閣,吟詩作賦以記其盛。閻都督的女婿文章寫得很好,他想要在賓客面前誇耀,便叫女婿預先構思了「滕王閣序」,準備等到賓客聚會時再當眾寫出來,說成是即席而作的。

到了宴會上,果然分發紙張給各位賓客,大家都知道閻公的用意,相互推託都不提筆,輪到王勃,王勃卻接了下來。閻公見王勃違背了他的意思,心裡對王勃毫不謙讓的態度很生氣,便叫人觀看王勃寫了些什麼。

一開始,有人報告他說,王勃寫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說:「不過是老生常談!」接著報告說:「星分翼軫,地接銜廬。」閻公說:「故事也。」一吏又報說:「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歐越。」閻公聽了,若有所思,沉默不語。自此往復幾報,閻公只是點頭以示默認而已。

最後來報說,王勃又寫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滿懷深情地說:「這真是天才之作,可流傳萬世而不朽了。」於是在王勃寫完後,閻公把王勃請到席上,賓主盡情歡敘,最後厚贈了王勃。

隨後,王勃回來再路過巧遇老翁的地方,一登上岸,見老翁已坐在石頭上。王勃再拜說:「神既助以好風,又教以不敏,應當以牢牲和酒以報神賜。請問我的壽夭窮達可以知道嗎?」

老翁說:「壽夭屬陰司所管,言之是泄陰機而有陰禍。但你之窮通,說出來也無大礙。你精神強大但骨骼弱小,氣質清朗但身體瘦弱,腦骨虧損下陷,眼神不夠齊全,雖有不羈之才,高世之俊,終究不能大富大貴。況且富貴自有神主乎!」

王勃聽了,心裡老大不高興。不久,王勃就在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時不慎溺水,驚悸而死,死時年僅二十九歲。(見《中元傳》)

現在說到駱賓王。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徐府幕員,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起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當時裴炎為宰相。徐敬業要駱賓王策劃,並想爭取裴炎一同起事。駱賓王將腳踏在牆壁上,靜靜地想了一頓飯的工夫,就寫出一首歌謠,歌詞是:「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暗示裴炎會做皇帝)。歌謠作好後,就在裴炎住的村莊裡小孩中間傳播,很快地京城裡的孩子們也會唱了。

裴炎聽了歌謠,想請當代有學問的人來作解釋。找到了駱賓王,先拿出綢緞寶物來給他,但是駱賓王不說話;再用音樂美女寶馬賄賂他,駱賓王還是不說什麼。然而當拿出古代忠烈的畫像觀看時,見到了司馬懿的畫像,駱賓王突然站起來說:「這才是英雄大丈夫」。並說自古以來,有不少執政的大臣能令社稷改朝換代。裴炎聽了大喜。

駱賓王又說:「不知道外面是否有歌謠來暗示?」裴炎就將那個「一片火、兩片火」的歌謠告訴了他。駱賓王聽了,立即向北面而拜,說「這就是真正的真命天子」。

就這樣裴炎、徐敬業、駱賓王共同合謀反武則天。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裴炎在朝廷內應。裴炎寫信給徐敬業商討大計時,信中只有「青鵝」兩個字。

有人告發了這件事,朝廷得信,莫之能解,將信交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說:「青字拆開是十二月」,鵝字拆開是「我自與(諧音羽)也」(即我將作為同盟者參與十二月起事)。事敗後,武則天殺了裴炎,不久徐敬業也兵敗被殺,駱賓王逃亡,不知所終。《舊唐書》與《資治通鑑》都說駱賓王被殺,《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見《朝野僉載》)

駱賓王在所做的文章《帝京篇》裡說:「倏忽搏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飛快地乘風飛起生出翅膀,突然間掉進波浪沉入泥沙。)駱賓王後來和徐敬業起兵揚州,大敗後逃死,這兩句詩就是預言。(見《朝野僉載》)

有一說:宋之問貶官回京,路過錢塘,游靈隱寺,夜晚月色下,在長廊邊走邊吟詩,沒有能接續下去。有一老僧正在燈下坐禪,後來幫他接上,說這老僧就是駱賓王。等到天明,宋之問去拜訪老僧,已不見了,傳說已乘舟浮海走了。這個為宋之問續詩的故事,出於後人編造,並非事實。

楊炯,華陰人,顯慶六年中童子科,任為校書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行釋奠禮,表彰有才幹的人,讓楊炯充任崇文館學士。以後又做婺州盈川縣令,死在任上。

楊炯恃才傲物,對朝中官員矯飾的行為很反感,稱他們為「麒麟楦」。 有人不明白就問他,他說:「現在弄麒麟戲的,必須刻畫出麒麟的形狀覆蓋在驢子身上,看上去很像麒麟,等揭去皮,還是個驢子罷了! 」聽到的人很不滿,因而被當時所忌。當初,張說在楊炯赴任盈川令時寫了篇箴贈他,告誡不要苛刻對人,楊炯到任後果然有嚴酷之稱。(見《唐才子傳》)

盧照鄰,字昇之,范陽人。調任鄧王府典簽,鄧王很賞識他,對人說:「這是我的司馬相如啊!」後來遷任新都縣尉,因病纏身而辭去官職。他住在太白山的草閣裡,弄到方士的玄明膏來服用。遇上父親去世悲痛號哭,接著嘔吐,把丹藥吐了出來,病情更加重。家裡貧苦,一些闊官常常供給他衣服藥物。

他前往具茨山下買了數十畝地的莊園,引來潁水環繞房舍。還事先給自己造了墓,就在墓裡睡覺休息。自認為高宗時崇尚吏治,自己卻從事儒術;武后提倡法治,自己卻奉行黃老;後來封禪嵩山,屢次聘用賢士,自己卻已成為廢人。就寫了《五悲文》來訴說表白。他手腳麻痹,不能起身行走達十年,每到春盡秋來,曠野雲煙繚繞,就抬出庭院,悠然遠望,感傷自己這一生,作《釋疾文》,慨嘆「天地雖大,何以容不下此生;養育雖多,恩情已絕於當代」!和親屬訣別,自己投入潁水而死。(見《唐才子傳》)@*

資料來源:《新唐書》、羅隱《中元傳》、《朝野僉載》、《唐才子傳》

─點閱【命相漫談】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時期,有師徒地師倆人,踏著山脈去尋訪吉地,一直從陝西追到四川。到了四川某縣,他們果然找到了,可是找到的吉穴在無意間卻又失於旅店主之手。後來,他們三家人竟然都能從這個吉穴分沾福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羅浮山在廣東惠州府,靈異的現象一向就很多,真正修道的人常常住在那裡。有一增城人,又窮又病,常進羅浮山採藥。有一天,他採藥來到一座山,巧遇兩個修道人現身,他無意中聽到一席話。兩個修道人觀星的預言竟然應驗了。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
  • 未來的事情難以預料,如果以眼前的處境來推斷一個人的終生,那可能會失之千里。岳家嫌女婿變窮悔婚,而女兒守婚約,終得好結果。
  • 一幫馬賊在大白天搶劫了朝廷的官銀。名捕的妻子追上了馬賊。婦人嗓音清亮,順風向馬賊呼喊道:「我是保定府某名捕的妻子,為了追回官銀,特地找你們索要。你們趕快把官銀放下,否則就要吃我的彈丸了!」後況如何呢?
  • 兩個年輕人都意外地娶了個「老婆婆」,後來,一個失財逃家,一個迎來嬌妻美眷又得財,結果大不同,其轉機的關鍵為何?是機運或另有其他原因?
  • 清朝初期,江蘇揚州地區的寶應縣,有個捕快叫韓五,經常窮得揭不開鍋,不能供養老母。他想,自己常常捕捉響馬,何不試下自己當響馬,也可能搶得幾個錢?買些糧來供母親食。結果差點丟了命,然而,結局又出人意表。
  • 清代秦晉配的傳奇。蔣生的姐姐說:「現在正有一事為難。弟媳已經準備做阿婆了,但她還是垂著頭髮作女兒的打扮,讓她改變裝束,她不同意。現在我弟弟有幸歸來,事情應該怎樣辦?」這一對夫妻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故事……這一天花燭高燒,蔣生、秦娘拜堂在前,兒子、媳婦拜堂在後。觀看的人都拍手叫好,認為這是一件從來沒有過的盛事。
  • 他把自家、妻舅家的財物揮霍一空,又借來的錢也揮霍殆盡,這時的他遍身長膿瘡,童僕紛紛逃去,只落得與一位乞丐住在破廟中。這樣的他又怎能轉變為河道總督呢?
  • 清朝時,宜昌縣有一許翁,年輕時,家裡一貧如洗,以擺渡為業。清文宗咸豐年間許翁突然致富,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其致富背後當有不可告人之處。許翁孫女出生,是在搭他船的客人死去當年,她難道就是那個客人轉世投胎來的嗎?
  • 一個普通女子怎樣挽救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的人生給後人什麼借鏡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