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內塞別墅:中世紀堡壘改造的文藝復興別墅

1504年,未來的教宗(保祿三世)、時任紅衣主教的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在距離意大利羅馬西北處50英里的卡普拉羅拉(Caprarola)建了一座城堡。原先規劃為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以抵禦敵人的入侵,不過防禦工事沒有完工,工程就停頓了。直到16世紀中葉以後,這座遺址才被亞歷山大的孫子賦予了新的生命。
當時,法爾內塞家族由於教宗的更替而失寵,因此想搬到稍微遠離羅馬的卡普拉羅拉,將原本的堡壘重新設計為一座有著花園的度假別墅,在那裡尋求平靜的生活。這就是今天的法爾內塞別墅(Villa Farnese),又稱卡普拉羅拉別墅。
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師賈科莫‧達‧維尼奧拉(Giacomo da Vignola)受託替別墅進行改建設計,他在此之前曾在羅馬參與了許多重要的工程,像是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St. Peter’s Basilica)。
這座別墅位在一座火山山脈的頂部,將其剷平作為地基,因此比周圍城鎮的房子都要高出許多。小鎮的主要道路一路向上通往氣派的別墅入口,從一座曲型的雙樓梯開始,通往前庭,然後再經過一座雙樓梯,便能抵達別墅的主建築了。
建築物的正立面有著氣派厚重的大拱門。兩側突出的棱堡平台更加凸顯了入口的氣勢,上面原先是設計用來放置武器以增強防禦。五扇拱形窗戶構成了正立面的主視覺,裡面對應的是一座大廳,稱為大力神室(Room of Hercules),在那裡可以直接俯視底下的城鎮。

別墅建築基本上由外層的五角形立面和內部圓柱形的庭院組成。總共有五層樓,主要的房間都在較低的樓層,面向中庭。法爾內塞家族自己使用的套間則位於中間樓層,可以俯視整座中庭,在建築物的背面則有直通花園的通道。
中央圓形中庭的存在感非常強烈,因為這裡是所有房間出口的焦點,房間和中庭之間有兩層拱廊作為連接。這樣圓拱型的開口在中庭內部營造出一種流動的韻律。下層有著較厚重的承重牆,而上層則為成對的愛奧尼柱(Ionic columns),垂直向上延伸至天空。
中庭的直徑約為21英尺,和高度相同,站在其中便會感受到這個高度和寬度比例相當舒適。圍塑出的圓形天空,在古代的拉丁文稱之為「眼」,構成了古人對天堂的想望。


在建築物內部,圓柱形的國王樓梯(Scala Regia)連接著較高的樓層,兩側有成對的多立克柱(doric columns)和壁畫。隨著樓梯螺旋而上的壁畫由安東尼奧‧坦佩斯塔(Antonio Tempesta)所繪製,向訪客展示著紅衣主教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的美德。

氣派的石造樓梯,牆面妝點著意大利和弗拉芒風格(Flemish styles)的壁畫,提供了迷人的風景畫和富有想像力的景觀。樓梯帶領著訪客來到中庭的第二層樓拱廊,連接到大力神室、小禮拜堂和法爾內塞家族成員的套間。樓梯間的亮點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圓頂,有著安東尼奧‧坦佩斯塔繪製的壁畫。正中央是法爾內塞家族的徽章,周圍圍繞著寓言故事的圖畫。


大力神室是別墅內部的大餐廳,有著細緻的壁畫,描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經意間在當地創造了維科湖(lake of Vico)的傳說。這間房間的盡頭有著一座石窟噴泉,周圍圍繞著小天使和一幅馬賽克拼成的城鎮景觀。在這裡可以聽到輕柔的水聲在房間裡迴盪。

法爾內塞事蹟室(Sala dei Fasti Farnesiani)記載著法爾內塞家族的壯舉和重要事蹟,包含建立奧爾貝泰洛市鎮(Orbetello)、替奧爾維耶托市(Orvieto)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些壁畫也展示了法爾內塞家族在教會中所擔任的領導角色。

花園為這座堡壘造型的別墅提供了一個喘息的空間。進入花園的方式很特別,兩座吊橋從別墅套間出發,從空中跨越護城河通往花園內部。花園也延續了建築物背面的文藝復興風格,遵循著古典建築的秩序和美學。這些花園有一條小路沿著山頂通往祕密花園(giardino segreto),以及一間避暑小屋,又稱為娛樂小屋。
在花園深處,百合噴泉(Fountain of the Lilly)位在水階梯的底部,流水從階梯中央的渠道緩緩流入石造的水塘。經過一系列的水池後,水又再向下噴入一座噴泉水階,從避暑小屋向下一直流到底下的法式花台。這裡的露台是由頭像方形石柱和柏樹圍塑而成。

避暑小屋在夏季期間經常會用到。這座花園小屋包含了兩座涼廊,分別在房子的兩側,是相當受歡迎的用餐場所,在此可以享受令人愉悅的花園景致。

作者簡介: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一名建築攝影師、設計師,也是Cartio的創始人,致力於推廣古典建築。
原文Villa Farnese: A Safe Haven With a Secret Garde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