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故事】蘇軾《寒食雨》 逆境中超凡的昇華

作者:踏雪飛鴻
黃州《寒食雨》二首詩是蘇軾處在人生低谷轉折點的心境寫照。他處在蹇蹙之中,流露了什麼純淨的心聲?圖:蘇軾像和《江村風雨圖》局部。(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2177
【字號】    
   標籤: tags: , ,

蘇軾(西元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在詩詞文章、學問和書畫上的成就,為後人傳誦;而他的心胸豁達脫俗,歷經幾番風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情」,邁越常流的境界,更是為人所樂道。他的人生境界從憂患中昇華,黃州《寒食雨》二首詩是他處在人生低谷轉折點的心境寫照。蘇軾處在蹇蹙之中,流露了什麼純淨的心聲?

人生大轉折

《宋史》說蘇軾「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可以看出歷史上的蘇軾不論是器識胸襟、議論析理、寫作文章和主掌地方政事都是出類拔萃、志氣特立、浩氣滂薄的全才。

然而,蘇軾任職朝廷翰林院時,因為常直言規諫,並以文章規切時政,因此在朋黨之爭中被當政權貴所惡。友人畢仲游(字公叔)擔憂他遭災,曾經寫信告戒他,可嘆未能止住憂患。在新舊黨爭之中,蘇軾被異議者誣陷,彈劾他的詩嘲訕時事,因而被御史拘於監獄中一百多天,險遭斬頭(俗稱烏臺詩案)。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蘇軾在弟弟蘇轍、曹太后和其他朝中大員力保下,留下一命,改謫黃州團練副使。楚囚的窘迫處境,險歷鬼門關的驚心,出獄後族人都不敢跟他留下文字聯繫的現實,這一切都讓蘇軾了悟不同層面的人生,這一年他四十五歲。

蘇軾入宮任翰林學士時,一夜高后與哲宗同御便殿,宣蘇軾入見。高后追憶神宗知遇,蘇軾不覺悲泣,高后、哲宗與眾人亦皆感泣。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蘇軾因詩文獲罪入獄,由於高太皇太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與長孫宋哲宗一席話,讓他免於一死。追憶先帝神宗對蘇軾的賞識,宋哲宗將蘇軾召回朝。圖中蘇軾晉見高太皇太后、宋哲宗,得悉自己獲救的原委,三人和左右都感涕不已。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蘇軾貶到窮鄉僻壤的黃州(湖北黃岡)前後五年(從元豐三年到七年),盪到他人生的低谷。《寒食雨》詩二首,寫於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3月4日),「萬事如花不可期」,他的人生陷入蹇蹙,此時的他又受著一場大病的折磨。二首詩記錄了他此際的心境,後來書成人們熟知的第三大行書《寒食帖》。

【名作賞讀】

《寒食雨 其一》:蘇軾描寫了自己當時處在病中的境況。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註釋*燕支:胭脂;闇:暗]

蘇軾 黃州 寒食雨詩 卷(第一首詩部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古詩今讀:

自我來到黃州,已經過了三個寒食。
[註:他於庚申二月來到黃州,至此時壬戌三月,過了三寒食。]
年年都想,把春留住,可是春自去,不容人挽留。
今年寒食又遭苦雨,連綿兩月雨,繽紛的春天變成秋天般蕭瑟,冷落凋零。
我病臥床上聽著海棠花開花謝,地上泥濘的污泥弄髒了海棠胭脂映雪般的嬌顏。
誰趁黑在一夕間把我的青春活力也偷走了,在半夜裡偷的,還真是有力呀!
此時的我,何異於手足失措的病少年?病癒後一看自己,滿頭黑髮赫然都變白了!

蘇軾「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圖為垂絲海棠。(鄧玫玲/大紀元)

《寒食雨 其二》:蘇軾描寫在寒食雨的變奏人生、家國之愛和心境的轉變。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註釋 *帋:紙;塗:途]

蘇軾 黃州 寒食雨詩 卷(第二首詩部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古詩今讀:

春江澎湃欲衝入我家門,雨勢洶洶止不住。
我的小屋像江河上的漁舟,在一片濛濛的水雲裡飄搖。
空空的廚房裡只有冷冷的青菜,破竈裡燒的是濕透的葦草。
看到了烏鴉銜著祭掃的墓紙飛過,才知道今日是寒食。
(烏鴉從多遠的地方來?)昔日我從京城來,如今宮門深深深九重,離黃州很遠,家鄉祖墳更在萬里外。
曾經因為途窮道盡讓我想哭泣,卻哭不出來。
然而,心情就像火滅後的死灰,物質世界的風吹也不動了。

賞讀:

二首古詩寫景又寫情,觸景敘情,第一首寫自己當下的老病,第二首從家屋擴大到萬里外的家國,情與景的展現層層推展又緊密相連,就像一個同心圓。二首詩,雖然是以白描寫景,映像非常鮮明細膩;以幾近直白的語言傳情,細緻的內在情感躍然紙上。

蘇軾「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海棠花落污泥被弄髒了,這怎麼能聽得呢?蘇軾初到黃州住在定惠寺就有一海棠,他喜愛海棠的高貴,宛如佳人在幽谷。他以海棠落污泥來自喻從廟堂入獄的激變人生。在病中、在苦中,蘇軾依然流露詼諧的本性,用調侃之筆消解命運的打擊:誰「偷」去我的青春?「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寒食節中,蘇軾遭到病的沉重痛擊,遭到宮廷遠謫,仍然奪不去他生命深處的家國之愛,最終迎向浴火之後的「新生」。「死灰吹不起」的處境,看似消極,卻是精神、志向超然的蛻變。死灰既吹不起,可以說物質世界的外物也牽動不了他了,了無牽絆,自適於人生高低起伏的擺盪之間,了無憂擾。這從蘇軾往後的真實人生經歷中得到了印證。

《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寒食

早於這二首寒食詩的六年前,蘇軾在《望江南 超然臺作》詞中也寫了寒食。在這裡也略作一番前後境界的對比映照:

《望江南 超然臺作》
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千家
 
寒食後,酒醒咨嗟
休對故人故國,且將新火新茶
詩酒年華

此作是蘇軾任密州(山東諸城)太守任內所作。他修茸了超然亭,又讓弟弟子由題名。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江南煙雨,有所觸動,寫下了此詞。

此詞描寫春風、春柳,春水、春花、春雨,眼前圖景鋪展了一幅柔美綺麗的江南春色。「春未老,風細柳斜斜」的盎盎生氣,完全不同於《寒食雨》中的「春去不容惜」的蕭瑟。

在超然亭裡,蘇軾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表達了他雖然遠離了朝廷廟堂,猶然不失超脫豁達;茶、詩、酒趁年華,展現蘇軾「用之則行,捨之則藏」的人生氣度。這時蘇軾還未四十歲,「詩酒趁年華」讓人感到意氣風發,人生任其在我的豪邁。

人中仙 豁達脫俗的蘇軾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與與兒子蘇邁二人先到了黃州,最初暫居定惠院。定居後就動手作《易傳》九卷、《論語》五卷。團練副使只是個虛職,在黃州二年,蘇軾一家人連每日基本的餬口食物都困乏不足。老朋友馬正卿向郡府請求一塊舊營地東邊的坡地,給蘇軾一家躬耕,以解決他們吃住問題。

元豐四年,蘇軾一家胼手抵足,除石礫整地、耕種。元豐五年夏天,他們開始在東坡上動工蓋雪堂。炎陽下炙風裡,他看侍妾朝雲「吹面如墨」,一臉黝黑。蘇軾的「東坡居士」名號也是起於那時。

蘇軾四十九歲那年離開了黃州。端午節他到了筠州(今江西高安)去找弟弟子由。端午節前有天晚上,子由和雲庵和尚、壽聖寺的聰禪師共宿一床,三人都夢見一起去迎接五祖寺師戒禪師的一幕。那時師戒禪師早已圓寂五十年,端午節那天他們三人一起迎來了蘇軾。三人將共同的夢境告訴了蘇軾,蘇軾回憶說,他在七、八歲時,常常夢見自己是個出家人,往來於陜右(今陜西)地區。

師戒禪師修行的地方就在陜右五祖山寺,晚年時去了筠州,後來在大愚寺圓寂。蘇軾就是在他圓寂後出生的。蘇軾的一生帶著濃厚的「人而仙者」氣息,該是緣於前世修行的根基揉合成的生命特質吧。

蘇東坡與金山寺僧佛印。明 崔子忠《蘇軾留帶圖》。(台北故宮博物館提供

哲宗登基,蘇軾回到朝中,復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過,人生跌宕依然,在哲宗一朝,他仍遭到抹黑,而連連貶官。在黃州之後,再貶遷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南島境內),越貶越荒遠,然而經歷黃州一番淬煉的他,從死灰中已經捨下自我,脫胎換骨,他造福黎民的平生功業也從此起。

在惠州,繼室王閏之、知心的侍妾朝雲和幼子都離世了,他從此一人守終。他安居惠州三年,相識之人無論賢愚,皆得其歡心,心中毫無蒂芥。他自省前世今生的罪業,甘心受苦還業,「自省罪戾久積,理應如此,實甘受之」(《答陸道士書》)。

他常常「杜門燒香,閉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汛掃(*灑掃)身心,澡瀹(*修煉)神氣,兀然灰槁」(《答吳秀才書》)。這時蘇軾五十九歲,他勤於修煉,入定於渾然的「灰槁」狀態,已然不為外物所動,此情此境,讓我們想起他四十七歲在黃州的寒食時節「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誠然悟境相通。

蘇軾晚年到金山寺時,在他本人畫像上題詩——《自題金山畫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作了自證。

蘇軾在顛沛低谷處,忍人所不能忍,而得到人生的昇華;處風雨飄搖處,捨下成敗榮辱的成見,而自在出入超凡的悟境。他的「已灰之木」的身體,浴火重生,燒去這個物質層次的雜質,已經不受這個時空的粒子牽繫,生命昇華到更高層次的境界了。@*#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第九十七 蘇軾》
《蘇軾集》
《寒食帖》
《二老堂詩話》
《金山志》
《大藏經‧居士傳》
《大藏經‧人天寶鑑》

─點閱【名作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