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裡的大智慧——張仲景《傷寒論》序言

文/高天韻
公元210年左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6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文以載道。中華古籍蘊藏著數千年的文明智慧——治國韜略、禮樂之教、文學繪畫、醫藥工藝、天象地理……多少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就在其中。

與現代漢語相比,古典漢文(Classical Chinese)簡約、精鍊。歷代名家名篇散發著微言大義的感染力,亦見音韻之美。當我們提倡恢復傳統時,不應忽略文言文——漢語言文化的源頭。在浮躁動盪的當今,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與睿智哲思正是現代人所需。

公元210年左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巨著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受到歷代醫家、國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在六百多字的序言裡,張仲景闡述了養生之道、醫道與天道。在瘟疫流行之今日,品讀此文,正當其時。

序言開篇寫道:「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讀到(史書中記載)秦越人在虢國為太子治病,在齊國見到齊侯的面色便知道他患病的事蹟,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才藝突出。我對一個現象感到奇怪:當今社會上的讀書人竟然不注重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於對上可以治療國君和親人的疾病,對下可以解救貧困者的病苦,而且能使自己長久健康,保養生命。(相反地)他們只是競相追逐榮華權勢,踮起腳仰望權貴豪門,只顧著追求名利;推崇、修飾對於自身最不重要的,卻忽視、拋棄了根本,讓自己的外表華麗,而使自己的內裡憔悴。皮都不存在了,毛將依附於哪裡呢?

《傷寒雜病論》序言開篇寫道:「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示意圖,圖為南宋 劉松年(傳)繪 《山館讀書圖》局部。 (公有領域)

張仲景從神醫軼事談起,繼而分析他觀察到的社會問題。文中批評的追名逐利、仰慕權勢看似與疾病無關,但卻是作者認為的養生保健之「本末」關鍵。對榮華的追求耗費了精力,導致個人修為的頹廢,直至肉體的損毀。這種觀點把健康與道德聯繫起來,闡明了物質(身體)與精神(品格)的一致性。

原文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與白話解釋對照,更顯簡潔。主要原因是文言多依靠單字表意(尤其是西漢之前),而現代漢語則是雙字詞居多。例如:「每覽」意為「每次閱讀」,二字變四字。再有,詞性活用也減少了字詞的使用,例如:形容詞用作動詞,「怪」指「對……感到奇怪」,「華」指「使……變得華麗」。

另外,文言的詞序靈活,可以烘托作者的情緒及語句的氣勢。例如,「惟名利是務」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正常順序應為「惟務名利」(只追求名利)。「惟…是」結構將賓語前置,突出了中心詞「名利」,正呼應其點評的「捨本逐末」之怪象。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字意與現代用法不同,例如「曾不留神醫藥」中的「曾」讀作「zeng」,意思是「竟然」;「但競逐榮勢」裡的「但」是「只管」的意思。

序言還寫道:「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夫」是文言中常見的發語詞,置於句首,作用是發起議論,引領下文。此段大意是,大自然分布著五行之氣,以此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才有五藏(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玄妙、隱晦、幽深、奧祕,變化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

這一部分將宇宙運行與人體的奧妙變化相比較、連通,喻示中國古代生命觀及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正體原文「五藏」(音cang二聲)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變成了「五脏」,這一變異不僅竄改了中醫「藏象」理論的意表,而且「脏」還可指「骯髒」,實在是扭曲了古文字的本意、正意。

一部《傷寒雜病論》救人無數,短小精悍之序言在千餘年後依然光采四射。如今,面對亂世的亂象,人們常說:這個社會病了。何藥可醫?瘟疫突襲,人們惶恐不安,良方何在?其實,古代聖賢早已留下了濟世、修身、養生的警訓、道理和藥方。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向光明的大門。

其實,古代聖賢早已留下了濟世、修身、養生的警訓、道理和藥方。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向光明的大門。示意圖,圖為清 張若澄《蓮池書院》局部。(公有領域)

附:宋校 傷寒雜病論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千九百年前,一部《傷寒論》開闢了中國及亞洲醫學的新局面,拯救蒼生無數。今天,在張仲景的故鄉,歷經朝代更替,又經過數十年砸爛傳統的運動,傳統中醫的精髓已漸失傳。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被無神論徹底地洗腦後大多不相信神力、神通,認為順應天道五行的中醫不合時宜。
  • 中醫講的五藏六府和西醫的五臟六腑,並非一個內涵。(Shutterstock)
    醫師你的題目怪怪的,第一個「五藏六府」少了肉月旁,打錯字了吧?可是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寫的。中醫五藏六府不同於現代西醫學的五臟六腑。五藏六府漢字每個字都有其含義。 「藏:匿也。」有隱蔽、儲存之意。府與房屋有關,府邸、官府,有出有進。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