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迫害的藝術家梁玉的琵琶緣

作者:梁蕊
超越迫害的藝術家:梁玉。(《神韻作品》提供)
超越迫害的藝術家:梁玉。(《神韻作品》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1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深秋盡染,金黃色的樹葉鋪滿大地,一襲白綢裙的女子懷抱琵琶,素手皓腕,沐浴在秋意之中,盡顯成熟之美。彈指間,婉轉的琴音隨風而起,訴說著無盡的情懷。

提到琵琶,很多人都會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及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據說在唐代,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琵琶是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

最近看到《神韻作品》中的視頻採訪《穿越迫害的藝術家:梁玉》,被藝德雙全的藝術家的經歷深深觸動,不自覺地看了多遍,也暗自尋思,在這樣的藝術家手中,也許琵琶的角色自此將更加發揚光大。

清麗婉轉的琴聲伴隨著這幅畫面自然流淌而出,有著無盡的韻味。從畫面中可以看出,視頻也是拍攝於「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時節。因為修煉法輪功,很小的時候梁玉的家庭就遭受迫害,也殃及到了小小的她。

梁玉說,古人做事,出發點「並不在事情的成與敗」,而「是會從道義的角度出發,該做就去做了;那些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哪怕有再多的好處,他也不會去做」,梁玉在經歷迫害時常想到這些。

梁玉從小見證了母親因為修煉法輪大法而遭受中共迫害的經歷,對「真、善、忍」的信仰也深深地影響了她,從此走入修煉之路。後來,從事琵琶專業學習的她有幸考入神韻藝術團,成為了一名真正出色的琵琶演奏家,為復興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傾心盡力。

琵琶錚錚,心語聲聲。在梁玉手中,琵琶再無千年前的寂寥落寞、失意感傷,取而代之的是純正的美、無私的善,和慈悲救人的博大胸懷。

從昭君的出塞到梁玉的堅守

梁玉自說,辭別父母時感覺有如木蘭從軍的悲壯豪氣,我眼前出現的畫面確是王翰的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原本悠閒寬綽的生活,為了追尋「真、善、忍」,弱小的她卻都放棄了,歷史上能有幾人呢?

由梁玉不由地想起了心繫家國天下的王昭君,她也曾辭別中土,遠走異域,一己綿薄之力卻勝千軍萬馬。

昭君生長於竹外桃花、鳥鳴溪清的秭歸,精通曲藝。據傳出塞的路上,她懷抱琵琶,馬嘶雁鳴,離愁切切,於是邊走邊彈。昭君容顏傾國、琴聲動人,連南飛的大雁都忘記了振翅。

梁玉五歲時,一個難以置信的偶然機會,讓她與琵琶結下了不解之緣。經歷了世事變遷、人生的千迴百轉,梁玉說:「一切都是值得的,讓我吃多少苦,再來這麼一場,我都願意!」眉宇、唇齒間流露出的堅韌與義無反顧,讓人欽佩不已。

同是一把琵琶,當年在昭君腕下,書寫了「落雁」的典故,演繹了大漢與西域六十年的和睦;如今梁玉手中,在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路上,期待著更大的輝煌。

一把「琵琶」暗藏玄機

神韻作品:琵琶抒懷》中也有講解,琵琶名稱源自其彈奏動作:推手向前為琵(批),引手向後為琶(把)。當然,也有解「琵琶」二字上部的「珏」,意為兩塊玉相擊發出的清脆悅耳之音,也許就是柳宗元描述的「如鳴佩環」吧。

琵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傅玄《琵琶賦》中記載,琵琶最早出現於漢武帝時期,為抵禦匈奴,漢室遠送公主和親西域。在公主臨行前,特將琴、箏、築等樂器改裝為便攜的琵琶,以紓解她旅途勞頓及思鄉之情。這便是琵琶的緣起。

在民間,琵琶被稱為「民樂之王」。它的形制對應三才、五行和四季。琵琶長三尺五寸,三尺象徵天地人三才,五寸代表五行;四根弦則表四時春、夏、秋、冬。琵琶結構中虛外實,象徵天地的本相;盤圓柄直,代表陰陽有序;柱有十二,表明符合律呂,就是一切符合準則和標準。

琵琶由純木製成,琴面採用梧桐木製作,琴箱一般由紅木或紫檀木製成。桐木高大挺直無節,日久而蟲不蛀,水漬而木不腐,日晒而不折裂,紋理細膩、木質緊密,據傳古琴均為桐木所製。而中國自古也有神鳥鳳凰「非梧桐不棲」的說法。

據說,桐木很有靈性,古書中提到,梧桐能「知閏」、「知秋」。也就是說,每條枝上,平年生十二葉,兩邊各六葉,到了閏年則生十三葉;清康熙年間的《廣群芳譜》中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說法。

琵琶療及以慈悲治國

晉孫該《琵琶賦》中描繪琵琶聲「離而不散,滿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輕」,「疏密有程」「絀邪存正」,就是節奏有度,可去除邪念,歸正人心。

《左傳》中說,音樂像藥物一樣,可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每逢佛教信徒講經佈道時,總要演奏音樂。在唐代流傳下來的佛經故事中,常有關於琵琶迎神的記載。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曾遊覽中國的四大石窟。特別在敦煌莫高窟時,仰望洞窟中的壁畫、造像,心中有莫名的感慨,在第112窟,看到反彈琵琶的伎樂天。

後來才知道,琵琶在這裡已經不只是樂器,而是播撒甘露、教化人心的法器了。據考,在敦煌壁畫中,琵琶出現了六百多次。

琵琶作為法器更為直白的表徵,就是在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東方持國天王的手中。在石窟與廟裡也都能看到。「持國」表示以慈悲治國、保護眾生。持國天王身體為白色,手持琵琶,表明是主樂神,要以音樂度化眾生;治國有如彈奏音樂,要像甘露潤澤心靈,要有章法、禮制,也要張弛有度。

而今,看到那些典故傳說、石窟廟宇的古老畫面在神韻舞台上鮮活的再現,我才明白,一部樂器之中暗藏宇宙時空、天地方圓,那琵琶、笛子、二胡,遠不止是樂器、承載著技法和藝術,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他們的身體與人身一樣,都對應著宇宙的機制,有德有藝之人以某種方式彈動,便會啟動與宇宙相連的機制,從而歸正人心、社會,乃至宇宙。

而我們叫做樂器的,如琵琶等的生命,也在千萬年漫長的等待中,經歷了滄桑輪迴,如今共奏復興傳統文化的樂章。也許,這也正是梁玉等神韻藝術家們義無反顧堅守和期盼的吧。

歡迎了解更多《神韻作品》

官網:神韻演員專訪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enyunworks/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enYunZuoPin
推特:https://twitter.com/sycreations_ch

責任編輯:高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自古就為文人墨客爭相吟誦並留下數不清的千古絕唱,在中國長大的人們幾乎都熟悉一些激勵人心的梅花詩句。梅花所代表的含義,在這個信息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現代社會,似乎正在被遺忘。神韻作品網站發布的一首經典歌曲《梅花》,運用美聲唱法,以氣勢宏偉的交響樂伴奏,再現梅花的堅韌內涵,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啟發 。
  •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我們總希望和道德高尚的謙謙君子做朋友,或希望家中的男孩能成長為一名有擔當的智勇雙全之才;女孩能找到一位德藝雙馨、對她呵護一生的夫婿。世界頂級藝術團神韻交響樂團演奏的一曲《蘭亭舒序》,再現中國書法大家王羲之千古佳作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養成真正的君子風範。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