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立夏養生怎麼食補 怎麼吃出美顏色?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31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五月薰風迎夏來,立夏有什麼民俗呢?在熱天裡怎麼養生?傳統中醫的養生指導,食療同源的醫理,給我們提供了生命活力的智慧源泉。怎樣利用專屬於夏日的活力,活出亮麗的生命?中醫說夏天進補美顏正是時候,要怎麼吃呢?

立夏節氣

立夏是「四立」節氣之一,標誌著夏天的到來,「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宋‧趙友直《立夏〉》,不知不覺間風暖起來了,氣溫明顯升高,暑夏來到人間。「立夏」在黃曆中稱為四月節,從暮春交立夏的時間落在公曆的5月5日到7日之間。

立夏節氣共有十五天,有螻蟈鳴叫、蚯蚓出土、王瓜生產等等這些主要的物候像。《逸周書‧時訓解》記載:「立夏之日,螻蟈[1] 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這個節氣對應到天地人間,生生不息的動力,秀出萬物的菁英來。

立夏節氣與養生

一、養生原則

古代的中醫非常重視順應四時變化的養生醫理。那麼,夏天怎麼養生?中醫強調夏天是「養長」、「養心」的季節。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說,夏天天地氣交,是草木開花,萬物盛發的繁盛時期。我們人體也要順應天地之氣,在夏天要「養長」,讓人體的精華能夠充分成長開花。

怎麼「養長」?具體作法是,對應天地陽氣盛發,晝長夜短的變化,睡眠也要晚睡早起,不厭陽光,保持著探索的興趣與活力。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養心最奏效。我們要保持平靜、安閒、樂觀開懷的心境,使周身之氣得以流通發泄;切忌生氣煩躁、暴怒暴喜,否則就會「傷心」。

夏天在冷氣房中的時間很長,容易造成身體的內熱外冷,造成病症,所以適度運動出汗,讓汗流出來,使氣得以流通發泄,有益健康。像是沐浴陽光的清晨散步、溫和運動,幫助人體排濕,還可增加陽氣吸收,有益健康。運動的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水分補給,但是不要「貪涼」。夏天喝涼飲享一時之快,對免疫能力和健康的保持並不好。

二、夏季的養生食補

立夏之後,萬物進入昂揚向上的生長旺季;對人體來說,則有利於心臟的舒展、養護。從立夏開始,養生「美顏色」正是時候。

入了夏天氣漸熱,有利於心臟、血液循環的舒展。中醫認為心主血脈,所以養心的同時,也是從內在美顏的好時節。

夏季飲食養生,傳統中醫強調「紅入心」、「苦味入心消心火」。所以天然紅色食物,和帶有苦味的食物都當紅。還有帶酸性的食物幫助消化,消解食慾不振也受到推薦。

夏天吃豆和瓜養生正是時候。舉例來說,豆類中的赤小豆、紅豆(兩者長得像,功能不盡相同)就非常適合夏天的進補。還有紅棗(去核去燥)、枸杞等食補藥材,能增強體能,又具有保健心臟血管的效用(但身體有發炎症狀的人暫時不要食用)。另外紅麴這種調味料,也受到中醫推薦。..薏仁能美白、去濕利尿,也適合加入一起煮成湯粥。

紅棗、薏仁、甜菊葉都是適合加入紅豆湯的材料。(Shutterstock)
紅豆薏仁紅棗湯。(Shutterstock)

紅色的水果,如櫻桃、李子、蕃茄、石榴、鳳梨、洛神花、山楂、西瓜、紅色漿果等等都受到中醫推薦。

最健康乳酪
圖為乳酪球(mozzarella cheese)、櫻桃番茄與羅勒。(Shutterstock)

苦味食物,如蓮子(帶心,即青綠色胚芽)、苦瓜、芥菜,都是夏天的好食物,不過,適量為宜,吃過量就不好。

「冰糖蓮心羹」是補脾養心兼清熱瀉火的甜點(彩霞/大紀元)
鳳梨苦瓜雞湯可當減肥料理,因鳳梨和苦瓜都有助脂肪代謝。(Shutterstock)
鳳梨苦瓜雞湯可當減肥料理,因鳳梨和苦瓜都有助脂肪代謝。(Shutterstock)

蓮子心茶、綠茶、咖啡和苦茶都帶有苦味,非常適合夏天日常飲用。酸梅湯(烏梅、洛神花、山楂、甘草)含有大量紅色食材的營養,又帶有酸味,可以提振食慾。

酸梅湯食材是烏梅、山楂、洛神花、甘草,能消脂解膩。(胡乃文開講提供)
酸梅湯食材是烏梅、山楂、洛神花、甘草,能消脂解膩。(胡乃文開講提供)

但是醫師也提醒,瓜果、苦茶類等寒性食物,吃多易腹瀉,取用注意要適量。另外夏天飲食重清淡,以免惹「火」上身。

三、民俗食俗

台灣有句民俗:「立夏,補老父。」什麼意思呢,就是藉立夏這個日子提醒為人子女的給父親補補身子。當然,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盡孝道的日子,在立夏這一天是象徵性的提醒啦。因為在夏天太陽當頭,父親就像一家的太陽,陽剛又溫熱,再則夏天是補心臟的季節,對上了年紀的老父來說,也特別需要留意心臟方面的保養。

草仔粿是台灣立夏的民俗食物。民俗說在立夏這段時間內,到野外採摘鼠麴草製作草仔粿,吃了可以避免夏天生瘡。

草仔粿大都是用鼠麴草製作,還搭配著鹹香味美的內餡。(賴瑞/大紀元)

立夏當天,中國南方許多地區有吃「立夏飯」的習俗。立夏飯取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大量白粳米煮成,類似養生五穀飯。加入薏仁、蓮子、雜糧共煮,就是夏日藥膳粥、藥膳飯。也有中醫師推薦加上冬瓜。

「立夏飯」五穀飯。(劉亦悅/大紀元)

閩南有些地方吃蝦麵迎立夏,因為蝦與夏諧音,煮熟的紅蝦正是夏天的好食物。

傳統中醫的養生指導,食療同源的醫理,仍然給我們今天的人提供了生命活力的智慧源泉。抓住專屬於夏日時光的活力,活出亮麗的生命!

註釋[1]:朱右曾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於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