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醫】唐代名相狄仁傑當街讓病兒起死回生

作者:泰源整理
傳統中醫醫病講一針二灸三藥。(Marilyn Barbone/Adobe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85
【字號】    
   標籤: tags: , ,

狄仁傑是唐代的名相。他在高宗朝任大理丞,在武則天之朝拜相,睿宗之朝被追封為梁國公。

狄仁傑不僅對國政有很大的貢獻,而且深通醫道,尤其精通針術。顯慶年間(656—661年),他奉皇帝詔命入函谷關路經華州(今陝西華縣一帶),忽然在城裡街北看到一夥圍觀的群眾,人群密密層層的圍得密不透風,引起狄仁傑的注意。他往人群行去,望見群眾間有個大牌子,上面寫著「能療此兒酬絹千匹」的字樣。狄仁傑心想是怎樣的「怪病」讓人束手無策?於是他下了馬,分開眾人看個究竟。

只見被圈在人群中的是一個約莫十四五歲的孩子,倒臥在那個大牌子下面。孩子的鼻頭上長了一個大瘤子,瘤子像鵝卵石那樣大。瘤子的根部與鼻頭相連,根部就像一根筷子那樣細,如果有誰碰一下那個瘤子,孩子就哇哇叫。

由於瘤子的牽墜,孩子兩眼已經歪邪,部分白眼球都鼓出來了。孩子痛苦萬分,如果沒能醫治,也就是命在旦夕了。孩子一旁站著一對夫婦,應是孩子的父母。

狄仁傑看到孩子痛苦的樣子,十分同情。他便上前對孩子的父母說:「我能治這病。」孩子的父母及親屬一聽說有人能治這病,喜出望外,齊齊向狄仁傑跪下,求他一定治好孩子的病。

狄仁傑便讓家人把病兒扶起來。他拿出一根針,在病人的腦後一下子扎了進去。大約扎進一寸深,他問病兒:「有沒有酸痛脹的感覺?」病兒點頭。狄仁傑看見病兒點頭,又問:「感覺大不大?」病兒又點頭。他停針了一會兒,然後把針起出來。就在起針的一剎那,那瘤子竟像熟透的瓜一樣竟然從病兒的鼻頭上脫落下來。立時,病兒的兩眼恢復到正常的樣子,竟沒有一點兒痛苦的表情。

病兒的父母及親戚一看狄仁傑真的給孩子治好了病,高興得又哭又笑又拜,那個感激的心情難以形容。孩子的父母請狄仁傑收下堆放在一旁的一千匹絹,可狄仁傑卻笑著說:「我可憐你家孩子命在旦夕,所以才為孩子治病。我可不是出賣醫術的人啊。」

說完,狄仁傑頭也不回地分開圍觀的人牆,上馬而去。這一家人自始至終可能都不知道這給他家孩子治病的人,原來是當朝的大官兒,大理丞狄仁傑啊。(出《集異記》)

狄仁傑立像。(公有領域)

下面是清朝能醫起死回生的醫案:

有一位銀商,夏天得了痢疾,診治的醫生認為是火熱之邪引起的,用承氣湯給他服。但此人飲藥後,一日瀉了幾十次。另一位醫生認為是虛證引起的,就運用補法,但是還是瀉痢不止,反而胸腹滿脹,精神萎軟。

銀鋪主管深怕他死在鋪中,就叫他的表兄來把他帶走。他們在一座寺廟裡租了一間屋子住了下來,繼續請醫生治病,十餘天後,仍然不見好轉。他的表兄趕快為他辦置了壽衣、棺材,以備後事不測。

他的表兄又打聽到有一位名醫王堉(字蓉塘,號潤園,山西人),切脈診病非常精準,就找到了他,說:「我的表弟病很重,恐怕不能好了,聽說先生您切脈診病非常了得,想請您屈尊前去看一下,斷定生死,如果可以讓他拖延個半個月,我還來得及送他回家鄉去,以免落得客死外鄉。」

王堉隨同他前去,到了病人的屋裡,滿室臭氣熏天。他們就趕緊把病人搬到另一間屋中。只見病人雙眼緊閉,陷入昏迷的模樣,被人翻動身子,也沒反應。

王堉提起病人手腕切脈診斷,體察到病人的脈微弱沉細,但次數均勻,只是右關穴一帶特別腫大,而且一壓就搏動手指,於是說道:「這病是因為食積引起的痢疾。剛開始時,醫生只瀉火,卻沒有幫他消除食積。這時一定是腹部膨脹,醒來時,看見食物就要噁心作嘔。病情雖然危重,但不會立刻就死,而且還可以活下去。」

他的表兄一聽,心頭大石落了地,說道:「果然是這樣,請醫生給治一治。」

王堉使用平胃散加神曲、麥芽等消食的藥物給病人服用。到了晚上,病人解出許多穢濁大便,腹部腫脹就消了,神志也恢復且能夠認識人了。

過了一日,王醫生來複診,這時病人脈小而氣虛。醫生使用真人養臟湯給他治療,三帖藥後,瀉痢止住了,能吃少量的食物了。繼續用人參養榮丸治療半月,病人的身體就完全康復了。

二個月後,有人帶著靴子、帽子之類的物品,到王堉家來叩頭致謝。王堉認不出來人是誰。只聽得來人說道:「承蒙先生再生之恩,現在本人不僅病治好了,而且比以往還要健壯。本人一定要儘力來報答先生的救命之恩。」王堉委婉地把謝禮退了,讓病人寬心地回家去。(出《醉花窗醫案》)@*◇

─點閱【中國古代奇人奇事】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俗話說人生際遇的福份:「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若說好風水能蔭命,那麼改動風水的後果又如何呢?來看真實的故事。
  • 箏娘十七歲時,已為父親掙得幾萬貫家財,可以與鄉中的富戶匹敵,婚嫁事亦提上了日程。老父考慮到那些大家子弟自家攀附不上,對鄉村農家又不願低就,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特殊的方式來擇婿。就這樣,箏娘父親意外地給她找到了一門「好人家」……。
  • 一個仕途不展的讀書人,棄科考而從商,在發達之後又得到四品官的職銜,然而他衣錦榮歸後,卻不能和妻子團圓,到底是什麼原因?
  • 明朝時期,有師徒地師倆人,踏著山脈去尋訪吉地,一直從陝西追到四川。到了四川某縣,他們果然找到了,可是找到的吉穴在無意間卻又失於旅店主之手。後來,他們三家人竟然都能從這個吉穴分沾福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羅浮山在廣東惠州府,靈異的現象一向就很多,真正修道的人常常住在那裡。有一增城人,又窮又病,常進羅浮山採藥。有一天,他採藥來到一座山,巧遇兩個修道人現身,他無意中聽到一席話。兩個修道人觀星的預言竟然應驗了。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
  • 未來的事情難以預料,如果以眼前的處境來推斷一個人的終生,那可能會失之千里。岳家嫌女婿變窮悔婚,而女兒守婚約,終得好結果。
  • 一幫馬賊在大白天搶劫了朝廷的官銀。名捕的妻子追上了馬賊。婦人嗓音清亮,順風向馬賊呼喊道:「我是保定府某名捕的妻子,為了追回官銀,特地找你們索要。你們趕快把官銀放下,否則就要吃我的彈丸了!」後況如何呢?
  • 兩個年輕人都意外地娶了個「老婆婆」,後來,一個失財逃家,一個迎來嬌妻美眷又得財,結果大不同,其轉機的關鍵為何?是機運或另有其他原因?
  • 清朝初期,江蘇揚州地區的寶應縣,有個捕快叫韓五,經常窮得揭不開鍋,不能供養老母。他想,自己常常捕捉響馬,何不試下自己當響馬,也可能搶得幾個錢?買些糧來供母親食。結果差點丟了命,然而,結局又出人意表。
  • 清代秦晉配的傳奇。蔣生的姐姐說:「現在正有一事為難。弟媳已經準備做阿婆了,但她還是垂著頭髮作女兒的打扮,讓她改變裝束,她不同意。現在我弟弟有幸歸來,事情應該怎樣辦?」這一對夫妻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故事……這一天花燭高燒,蔣生、秦娘拜堂在前,兒子、媳婦拜堂在後。觀看的人都拍手叫好,認為這是一件從來沒有過的盛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