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傳統活動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描繪後宮佳麗百態,將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畫畫的場景也繪於其中。(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48
【字號】    
   標籤: tags: , ,

2022年北美洲的春天乍暖還寒,春雪時而灑落在初發的嫩芽之上,萬物在蟄伏一冬之後重現生機。雖然氣候變化正在為整個生態圈帶來焦慮不安,人們仍然對春的到來充滿期盼,這是五千年來不變的習慣。中國古人對於每年如約而至的節氣充滿了感恩,倚賴著被春風春雨滋潤的大地誕育的繁盛物種而生存,所以,他們以各種親近自然的儀式表達他們內心虔誠的禮讚。

那麼,就讓我們看一看古人在春日都有哪些富含雅趣、灌注誠意的活動吧。

春社

明 張翀繪《春社圖》(局部)。(公有領域)

春社活動起源於祖先對於土地神的感恩之心,「社」即指「土地神」。大地提供生活必需的飲食給人,使人類維繫著代代繁衍。這樣的心意在中外的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如美國的感恩節就是為了感恩神讓印地安人教會他們在新大陸上耕作的方式(另一說是感謝神過去一年的贈與和豐收);西方許多信教的家庭直到現在仍堅持進行餐前禱告。

中國自古仰賴農業生活,據《尚書》記載,堯帝開始,天子就非常重視百姓按照節氣進行春耕秋收的農業規劃。春社節日起源於夏朝,後分為官社與民社,官社是國家大典,莊嚴肅穆。民社則是民間百姓的活動,常於黃曆二月間舉辦。

宋代梅堯臣有一首詩形象描繪了民間春社的場景:「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通常,春社這一日會有春雨降臨,滋潤萬物,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稱為「社公雨」。農家平時不食肉,此時則以供神剩下的肉分給鄉親同食,稱為「社肉」。人們還會打起社鼓,同飲春酒。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景觀。圖為日本江戸時代 山本若麟《蘭亭曲水圖》,1790年。(公有領域)

在神韻往年演出中曾有過《蘭亭舒序》這個節目,生動再現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天,於茂林脩竹之間揮毫飛觴的景象。上巳節起源於上古的「祓禊」儀式,「祓禊」在上古時是由具有靈力的女巫來進行水邊洗浴的儀式,來祛除肉眼不可見的邪祟。後來,「祓禊」逐漸發展為一種民間習俗,人們會佩戴香薰草藥,來到水邊沐浴。文人們則會在「修禊」之後,沿岸聚坐在曲折的溪水邊,將酒杯放入溪中,由上游順流而下,如擊鼓傳花一樣,酒杯停在誰的身邊,那人便飲酒賦詩,既考校了文才,也可祈福免災。於是,曲水流觴成為了避世清談的魏晉名士們的賞心樂事,也成為後世欣羨的風雅趣事。

俗話說,時移而事變,如果我們今天想在現代都市中實施以上兩種活動,未免過於繁瑣,兼且引人側目。那麼以下這幾種是既簡單、傳統,又容易實行的春日活動。

著春裝

讀過孔子《論語》的人,也許會知道,這位老夫子其實是一位愛換新衣服,愛在水邊洗澡的同時唱歌跳舞的「老頑童」。確實,孔子那一句著名的「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達了他當時的心境是孩童才有的純真和無欲無求。

所以在換春裝的同時,我們首先要學習孔子的心境,其次,要保暖。春寒料峭,東方人著春裝尤其要注意「春捂秋凍」。我們不妨繫上神韻商店的一款「蘭亭」或「唐花」主題的絲巾,既與春天的景色相得益彰,同時富含文化氣息;也可以選擇藝術家時裝的白色羊毛修身小夾克,穿上後,渾身洋溢著「日日新,又日新」的潔淨氣息。

踏青

東京都立野川公園裡的草地上、川邊的櫻花木下,散布著「花見」和春遊踏青嬉戲人群。滿園櫻花開盛,一片清明爽朗之氣報告春滿天地的消息。(容乃加/大紀元)

身處「文明」社會的我們如果貿貿然跳進路邊的溪水中,也許會沾染上不知名的化學毒素,又也許會被塑料袋纏住腳,不過登山踏青仍是一項不錯的選擇。踏青在古代也富有儀式感,是為了恭迎春與春神的到來,上巳和清明期間都是踏青的好時機。遠離鋼筋水泥的都市,雖無江南煙柳,仍有芳樹怡人。

放風箏

國際風箏節是台灣新竹市每年重點活動,只要來到新竹漁港港區,都可看到滿天飛舞風箏,蔚為奇觀。(新竹市府提供)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清代的詩描繪了童子在春天放風箏的場景。風箏和黃曆二月的春天是最佳搭檔,據說,清明前後的風是從下往上吹,最適合放風箏。

風箏古稱紙鳶,據古書記載,五代時宮廷中曾有一種紙鳶,在鳶首上鑲嵌了竹笛,隨風發出箏鳴之音,所以從此後紙鳶又叫做風箏。

人的一生煩惱無窮,像牽繫著人心的繩索。古人喜歡在風箏放得很高的時候,放脫繩索,讓風箏隨風飛走,希望煩惱與厄運也隨風箏遠離。

給全家做陽春麵

如果您是家中的晚輩,給全家做幾碗陽春麵是個別有新意的選擇。在現代社會裡,魚肉葷腥是餐桌上常備的食物,只有淡淡蔥花綠意的素面反而顯得十分新鮮。陽春麵可以海米或蝦籽煮湯底,豬油或香油做點綴,增添鮮香之味。以鹽、糖、胡椒、醬油調味的湯麵平和卻不單調,與春日的和暖之氣非常相似。步驟簡單,適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可以代替不利健康的泡麵。如果您的家中有佛像,當然也可在用餐前敬上一碗在供桌前,以表達自己對神明的信仰。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