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九個兒子原是來討債的魔 為何又連連夭折呢?

作者:泰源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588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時,歸安(今浙江湖州市)菱湖鎮當地的首富王家發生了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意外事兒。這家主人翁從二十歲開始,接連生了九個兒子,但是,一個又一個都是頑劣蠢才。王家人雖然在教子上用心良苦,但是毫無成績可言。心中憂傷,但是討教無門。

乾隆間有一年大旱,稻糧無成,老百姓都餓得面黃飢瘦。富翁拿出家產賑濟,救活了許多人,不過家產用光了,家業也因此中落。

過了不久,大兒子得病死了。接著二兒子也不行了。不到一年功夫,九個兒子一個連一個天折,竟然一個都沒能活下來。夫妻兩人哀傷悲憤之極,神情恍惚,若痴若呆。

他們家中一向供奉觀音大士,兒子們死後,他們寫了哀怨的告疏,在堂中佛像前焚燒。那天晚上,他們就夢見觀音大士告訴他們說道:「你們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是九個魔頭,都是敗家子。因為你家祖輩有隱惡,他們都是來敗壞你的家業的。因為你積了大陰德,傾盡家財賑濟貧弱,功德浩大,天帝特地下令收回這幾個魔鬼,將另派文曲星降生你家,以振興你的家業。如果你們能更加努力修善,二十年後,文曲星將在你家降生。不要埋怨不滿!」

夫婦兩人竟然作了同一個夢!夢見觀音大士解惑。圖為元人觀音大士像 軸。(公有領域)

夫婦兩人竟然作了同一個夢!他們從此更加念茲在茲作善事,扶危救困,生怕做得不周到。不久,妻妾幾人先後都懷孕了。幾年之間又得了五個兒子,個個喜讀書,而且有文才,在學界很有好聲譽。到了孫輩,出了王以銜、王以鋙兩個進士,兄弟翰林揚名朝中。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會試前,曾有一對燕子把巢築在他家的燈籠上,太夫人見到後高興地說:「燈上做巢,這是登科之兆。」這年春天會試揭曉,王以銜獲中第二名,而其同父異母弟弟王以鋙則高居榜首,即為會元。傳報喜訊的人擬將泥金喜報懸掛在中柱上,太夫人急忙阻止道:「這地方留著貼狀元喜報,不要占了。」等到殿試唱名畢,王以銜真的被點為狀元。

王以銜這個狀元得來不易。主考官左都御史竇光鼐擔任浙江學使時,對當時諸生中的二王很賞識。此次會試二王兄弟倆高居一、二名,一時落第者間傳出的謗言四飛。當權的大學士和珅,對竇光鼐剛直不曲從自己,甚至揭其陰私,一向懷恨於心。這時和珅聽到謗議,覺得逮著機會了,便乘機進讒言,說竇光鼐曾多次出任浙江學政,來自浙江的兩兄弟考生包攬一、二名,此榜必定有私。

和珅指責竇光鼎收了王以鋙、王以銜的賄賂,向他倆泄露了試題,證據就是他們的試卷中,都同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

其實,竇光鼎本人從政的經驗,對「民之所好好之」感觸良深,在講學中解析深刻。後來他任會元主考官時,就以「民之所好好之」命題,結果有兩份卷子的論述深得其心,原來是王以鋙、王以銜的答卷。這也是為何二王的答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的背景。

竇光鼐平素剛直敢言,得罪過不少人,於是附會攻擊者甚眾。但竇光鼐不畏人言,堅持「只論文章,何問籍貫」的主張,不肯更動。

乾隆帝受了和珅的話攪動,心中升起疑慮,下令派出禮部尚書紀曉嵐等大臣對王以鋙、王以銜的試卷進行複查「磨勘」,就是對考卷逐字逐句挑毛病,且降了竇光鼐的職。複查結果,第一名的王以鋙被罰不准參加殿試,回鄉讀書。

王以銜雖然可以繼續參加殿試,但是心情大受影響。因為竇師因為此事獲罪,弟弟被放逐回鄉,鬱鬱不得志的他在考場上僅以淡墨書卷,對及第不抱有奢望,草草出場。

這一年,和珅館中的教師,也中了進士參加殿試。和珅囑咐他說:「你在殿試那天以淡墨書寫考卷,可獲得狀元。」

當和珅拿到王以銜的淡墨考卷時,以為必是自家館師的卷子無疑,就置於一甲中。唱名那日,乾隆帝看到這份淡墨書寫的卷子感到疑惑。

這時和珅在一旁美言推薦說:「此人以淡墨書卷,能夠表現出這般端莊雅潔的水準,比起濃墨者難上加倍,必定是學養深厚之士。」

乾隆帝接納了他的意見,就把這份卷子定為狀元。等到解開彌封唱名,卷子的主人竟是王以銜。皇上看著和珅厲聲說道:「他被選為狀元,這也是竇光鼐所為的嗎?」

這時和珅緊鎖雙唇,連氣都不敢喘。於是竇光鼐的冤情大白,蜚短流長也頓然止息。

上天謀定的事,小人亂不了;小人的算計,反而都在上天謀定中。六年後,王以銜的弟弟王以鋙,受恩召入了翰林。

這樣看來,這個王以銜,就是文中開頭提起的觀音大土說:「二十年後,文曲星將降生在你家」的文曲星了。

【小檔案】王以銜(1761-1823年)字署冰,號勿庵,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魁天下,授職修撰。嘉慶五年(1800年)起,六年連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此後,連連參與考官事務,從鄉試到會試。凡他主持的試事,都能平正通達,深得學子敬愛和嘉慶皇帝器重。他為人坦蕩渾厚,終日無戲言,平生不論人之過,視天下人無一非君子,是世人口中的「長者」。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禮部右侍郎(正二品)。@*

資料來源:《坐花志果》、《香飲樓賓談》、《清宮軼事》、《清碑傳合集》,《廊潛紀聞》、《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點閱【人生之鑰】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俗話說人生際遇的福份:「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若說好風水能蔭命,那麼改動風水的後果又如何呢?來看真實的故事。
  • 箏娘十七歲時,已為父親掙得幾萬貫家財,可以與鄉中的富戶匹敵,婚嫁事亦提上了日程。老父考慮到那些大家子弟自家攀附不上,對鄉村農家又不願低就,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特殊的方式來擇婿。就這樣,箏娘父親意外地給她找到了一門「好人家」……。
  • 一個仕途不展的讀書人,棄科考而從商,在發達之後又得到四品官的職銜,然而他衣錦榮歸後,卻不能和妻子團圓,到底是什麼原因?
  • 明朝時期,有師徒地師倆人,踏著山脈去尋訪吉地,一直從陝西追到四川。到了四川某縣,他們果然找到了,可是找到的吉穴在無意間卻又失於旅店主之手。後來,他們三家人竟然都能從這個吉穴分沾福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羅浮山在廣東惠州府,靈異的現象一向就很多,真正修道的人常常住在那裡。有一增城人,又窮又病,常進羅浮山採藥。有一天,他採藥來到一座山,巧遇兩個修道人現身,他無意中聽到一席話。兩個修道人觀星的預言竟然應驗了。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
  • 未來的事情難以預料,如果以眼前的處境來推斷一個人的終生,那可能會失之千里。岳家嫌女婿變窮悔婚,而女兒守婚約,終得好結果。
  • 一幫馬賊在大白天搶劫了朝廷的官銀。名捕的妻子追上了馬賊。婦人嗓音清亮,順風向馬賊呼喊道:「我是保定府某名捕的妻子,為了追回官銀,特地找你們索要。你們趕快把官銀放下,否則就要吃我的彈丸了!」後況如何呢?
  • 兩個年輕人都意外地娶了個「老婆婆」,後來,一個失財逃家,一個迎來嬌妻美眷又得財,結果大不同,其轉機的關鍵為何?是機運或另有其他原因?
  • 清朝初期,江蘇揚州地區的寶應縣,有個捕快叫韓五,經常窮得揭不開鍋,不能供養老母。他想,自己常常捕捉響馬,何不試下自己當響馬,也可能搶得幾個錢?買些糧來供母親食。結果差點丟了命,然而,結局又出人意表。
  • 清代秦晉配的傳奇。蔣生的姐姐說:「現在正有一事為難。弟媳已經準備做阿婆了,但她還是垂著頭髮作女兒的打扮,讓她改變裝束,她不同意。現在我弟弟有幸歸來,事情應該怎樣辦?」這一對夫妻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故事……這一天花燭高燒,蔣生、秦娘拜堂在前,兒子、媳婦拜堂在後。觀看的人都拍手叫好,認為這是一件從來沒有過的盛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