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壁掛:「婦女貴族」

Lorraine Ferrier撰文 / 秦藝翻譯
修復後的「潘妮洛碧」(Penelope)貼布繡壁掛。這是英格蘭德比郡歷史建築哈德威克廳內的五幅「貴族婦女」壁掛作品之一。(Claire Hill/National Trust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英國「哈德威克廳」(Hardwick Hall)頂樓的牆壁上,掛著五幅「貴族婦女」(The Noble Women)的貼布繡壁掛,她們分別是芝諾比婭(Zenobia)、盧克麗霞(Lucretia)、克利奧帕特拉(Cleopatra)、潘妮洛碧(Penelope)和阿爾特米西婭(Artemisia)。這些壁掛曾經用來裝飾貝絲夫人(Bess of Hardwick)私人小房間的高牆。壁掛中的女性不僅出身高貴,而且品格高尚,讓我們想起了十六世紀女性的美德。

英國在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受過教育的人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故事得到啟發。1570年代,英格蘭「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製作了以五位女性的美德為象徵的「貴族婦女」壁掛。這幅「潘妮洛碧」(Penelope)是其中一幅作品。(Claire Hill/National Trust提供)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燃起了對古典神話和歷史的興趣,盧克麗霞、潘妮洛碧和阿爾特米西婭的故事家喻戶曉。「哈德威克廳」的資深管理員埃琳娜‧威廉姆斯(Elena Williams)在電話中解釋,「像貝絲夫人還有一些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這些故事,所以他們認得而且理解這些壁掛。」

建築師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ythson)和貝絲夫人於1590年─1597年間,在英格蘭北部德比郡(Derbyshire)建造了「哈德威克廳」。貝絲夫人又名伊莉莎白‧塔爾伯特(Elizabeth Talbot)、什魯斯伯里伯爵夫人(Countess of Shrewsbury),是當時英格蘭除了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之外第二大有影響力的女性。

哈德威克廳是現今僅存的幾個伊莉莎白時期典型的建築之一。當時建造這些鄉村別墅是為了展示財富及卓越的建築設計,很多時候並不適合居住。貝絲夫人特意設計了「哈德威克廳」來懸掛她收藏的各種色彩豐富的紡織品,比如這幾幅道德典範的作品。

創作「貴族婦女」貼布繡壁掛

「貴族婦女」貼布繡壁掛是1570年代在德比郡,貝絲與家人居住的的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內製作完成的。威廉姆斯說,貝絲的僕人中總有一名刺繡工,據信這五幅「貴族婦女」壁掛,就是當時莊園內的一名刺繡工按照貝絲夫人的指示設計和製作的。

每一幅貼布繡壁掛的構圖類似:三個獨立的拱門位於兩根愛奧尼式柱子(Ionic columns)之間。一名貴族婦女站在中間最大的拱門裡,兩側小拱門裡面各有一位女子,代表貴族婦女兩種美德的化身。

每一幅壁掛上都繡有貝絲夫人和她丈夫——第六任什魯斯伯里伯爵喬治‧塔爾伯特(George Talbot, sixth Earl of Shrewsbury)名字的縮寫。這也象徵了兩家深厚的血統關係:貝絲第二次婚姻所生育的子女,分別與塔爾伯特前妻的兩名子女組建了家庭。

貝絲夫人和她丈夫名字的縮寫。(Rachel Langley/National Trust提供)

至今仍不清楚這些作品花了多長時間才完成,只知道在刺繡工的帶領下,多位僕人也參與刺繡、共同完成這些壁掛。

每一幅壁掛都是採用貼布繡裝飾而成,亦即將各種布料裁剪出不同的形狀,像拼貼一樣縫在黑色亞麻布上,拼縫出人物和裝飾元素。然後再將這些拼貼設計,無論是貴族婦女或愛奧尼式柱子的圖案,縫到黑色絲綢壁掛上。一些更加複雜的元素,如拱門中央的徽章、盾形紋章,則可能是委託外面的店家製作。

愛奧尼式柱子的柱頂。(Rachel Langley/National Trust提供)
愛奧尼式柱子。(Rachel Langley/National Trust提供)
盾形紋章右邊複雜的圖案可能是委外製作。(Rachel Langley/National Trust提供)

壁掛採用奢華的布料,包含帶有金屬線的華麗錦鍛、絲絨或金、銀色面料。還有一些奢華的布料是從聖衣剪裁下來的,聖衣是神職人員在進行宗教儀式時所穿戴的服裝。貝絲的前任丈夫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公爵,是亨利八世手下的一名官員,直接參與了修道院的解散。

耐人尋味的是,聖衣上的這些宗教圖案並沒有使用在這些壁掛上。威廉姆斯說,這些宗教圖案從聖衣上剪下來之後就被妥善保存起來。「哈德威克廳」的記錄完全沒有記載這些聖衣碎布的去向。

刺繡縫製期間,貝絲夫人和丈夫喬治‧塔爾伯特所居住的莊園內還有一位地位顯赫的「客人」:瑪麗一世(Mary,Queen of Scots)。瑪麗一世是虔誠的天主教教徒,被伊莉莎白一世囚禁於此。塔爾伯特家族和伊麗莎白一世都是新教徒。

五幅「貴族婦女」

五幅「貴族婦女」貼布繡只有四幅流傳至今,因為「克利奧帕特拉」只剩下一塊碎片。威廉姆斯介紹說,「克利奧帕特拉」可能是因為之前掛在壁爐旁邊,所以受損嚴重。1760年,當這些壁掛從樓上移到樓下起居室時,「克利奧帕特拉」已不在其中。到了十九世紀,在對這些貼布繡作品進行修補時,修補人員可能拆了「克利奧帕特拉」的部分去修補其它四幅壁掛。

威廉姆斯說,除了「克利奧帕特拉」失傳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經過了這麼長時間,我們還能看到四幅完整壁掛的樣子。

威廉姆斯介紹了倖存的這四幅「貴族婦女」貼布繡的故事,以及一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芝諾比婭」高貴的戰士精神

西元三世紀,芝諾比婭嫁給了敘利亞帕爾米拉國王塞普提米烏斯‧奧德奈蘇斯(Septimius Odaenathus)。奧德奈蘇斯遭到暗殺後,芝諾比婭先以攝政王的身分統治帕爾米拉國,之後取代她的兒子成為實際的統治者。她執政期間,曾攻取羅馬帝國東部的一些省份。但後來被羅馬帝國統治者奧勒良(Aurelian)擊敗。

芝諾比婭(Zenobia)站在中間最大的拱門裡面,兩側分別是「寬容」(左)和「謹慎」美德的化身。約1570年代完成的作品,亞麻布底貼有絲絨和金色布刺繡,約10英尺8英寸 x 13英尺7英寸。(Robert Thrift/National Trust提供)

「芝諾比婭」這位征戰女王兩側展現的美德是「寬容」和「謹慎」。「寬容」代表她心胸寬闊,願意面對危險及為了崇高的理由採取行動。威廉姆斯說,專家指她的高尚行為可能是她繼承了丈夫的志業。「寬容」手持長仗,身邊站著一隻獅子,當然這代表她的勇氣。芝諾比婭的左邊是「謹慎」,指她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正確行動的能力。一條蛇纏繞「謹慎」的右臂上,代表智慧。

「盧克麗霞」的美德

西元前六世紀,羅馬末代君主最小的兒子塞斯圖斯‧塔奎尼烏斯(Sextus Tarquinius)被送往羅馬最東北的一個城市柯拉提亞(Collatia)。關於這個故事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一種說法是,塞斯圖斯和國王侄子的兒子盧修斯‧塔奎尼烏斯‧柯拉蒂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爭論誰的妻子品德比較好。於是,他們悄悄去探訪他們的妻子,看看丈夫不在的時候她們都在做什麼。塞斯圖斯的妻子在享用一桌奢侈的美食,而盧修斯的妻子盧克麗霞則和侍女一起織布。於是盧修斯勝出。

當晚,塞斯圖斯潛入盧克麗霞的臥室勾引她,要她嫁給他成為他的王后,並威脅她說,如果不從,就殺了她和她的一位僕人,並對外宣稱看到他們通姦,所以替盧修斯殺了他們。盧克麗霞不從,堅定地忠於她的丈夫。塞斯圖斯因而姦污了她。

盧克麗霞找來她的父親、丈夫和兩名證人,告訴他們這件事。就在他們討論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盧克麗霞拔刀自刎。這起事件標誌著羅馬君主制度的結束。盧修斯率領羅馬貴族驅逐了國王及其家族,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盧克麗霞(Lucretia)的兩側分別是「貞潔」(左)和「自由」美德的化身。約1570年代,亞麻布底貼有絲絨和金色布刺繡,約9英尺1英寸 x 11英尺2英寸。(Claire Hill/National Trust提供)

「盧克麗霞」低頭看著左下方——「自由」所在的位置。這是讚美她的行為與思想是仁慈的,總是為別人著想。「自由」捧著一個聚寶盆,裡面裝滿了看起來是稀有的硬幣。背景一隻鵜鶘象徵著家族的忠誠和仁慈。傳說中,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母鵜鶘會用自己的血餵養小鵜鶘。因此,基督徒以鵜鶘象徵耶穌的犧牲。

「自由」的上面是一隻哈德威克雄鹿(Hardwick stag)。盧克麗霞的右邊站著「貞潔」美德。她手持橄欖枝,代表婚姻的貞潔。身後的獨角獸象徵童貞。「貞潔」的上方是哈德威克家族的徽章。

「阿爾特米西婭」對家族的忠誠

西元前四世紀,阿爾特米西婭和她的兄弟丈夫——卡里亞(Caria)國王摩索拉斯(Mausolus)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摩索拉斯王陵墓(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兩人都埋葬在陵墓裡。摩索拉斯先去世,阿爾特米西婭在悲傷之餘,把丈夫的骨灰放入她的酒杯中一起喝下,認為這樣她的身體就是丈夫的活墳墓。

阿爾特米西婭(Artemisia),及其「虔誠」(左)和「忠貞」兩位美德的化身。約1570年代,亞麻布底貼有絲絨和金色布刺繡,約10英尺4英寸 x 15英尺6英寸。(Robert Thrift/National Trust)

「阿爾特米西婭」壁掛中,阿爾特米西婭一手拿著一根權杖,一手拿著盛有她丈夫骨灰的酒杯。「忠貞」位於阿爾特米西婭的右側,旁邊站著一隻天鵝象徵對婚姻的忠誠,後邊的一把劍與忠誠的天鵝相呼應。「虔誠」(Pietas)美德位於阿爾特米西婭的左邊,象徵著對家庭的忠誠。

「虔誠」的胸部有一個小男人,指的是佩羅(Pero)和她的父親西蒙(Cimon)的故事。傳說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佩羅用母乳餵養她在獄中的父親,因而救了父親的命。另外還有一隻鸛代表對家庭的忠誠。

「潘妮洛碧」身為人妻的奉獻

在荷馬(Homer)的《奧德賽》中,潘妮洛碧的丈夫奧德賽離家參加特洛伊戰爭多年。每一天,都有人上門求婚,勸說潘妮洛碧放棄婚姻,因為奧德賽已經離家很久,可能早已離世。潘妮洛碧不願再婚,她認為丈夫還活著,總有一天會回來。為了安撫求婚者,潘妮洛碧說,她要編織好公公的壽衣後才能決定到底要嫁給誰。然而到了晚上,她會把白天織好的活兒都拆掉。

潘妮洛碧(Penelope)的兩側分別是「毅力」(左)和「耐心」美德的化身。(Claire Hill/National Trust提供)

「潘妮洛碧」的壁掛上,潘妮洛碧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天空,意思是說「等一下」。她的左手放在一捲永遠也織不完的布上。她的兩側分別是「毅力」(Perseverance)和「耐心」(Paciens)兩位美德的化身。「毅力」的手臂上有一隻鷹,看似正要展翅而飛。潘妮洛碧的左側是「耐心」,一隻羔羊趴在她的裙擺上。羔羊通常代表和平、謙遜和純真——正如潘妮洛碧等待丈夫回來的心。

潘妮洛碧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得到了回報,20年後,奧德賽回來了。

原文:Remarkable English Renaissance Wall Hangings: ‘The Noble Women’刊登于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