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中能否登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

文/周曉輝
史書中關於命定之事記載了不少,本篇說說登第之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不管人是否相信,人一生中的功名利祿、壽命短長、婚姻狀況其實都早已註定,一般情況下絕非人力可改變。史書中關於命定之事記載了不少,本篇說說登第之事。

能否考中皆為命中注定

會稽人范春,頗有文采。明朝嘉靖年間參加科考。在考場中,他書寫完畢,手中拿著試卷校對,看著洋洋灑灑的文章,他躊躇滿志,心中暗自以為可考取解元。解元,是鄉試中的第一名。

就在他自鳴得意之時,突然一陣怪風掃過,將他的試卷捲走,瞬間不見了蹤影。范春嘆聲「命也」,投下筆墨,嘆息而出。

還有兩個彼此關係處得不錯的秀才,姑且稱之為秀才甲和秀才乙。他們在秋試前夕,同榻而眠。秀才甲等秀才乙睡熟後,悄悄爬起來,偷偷將秀才乙考試中用的謄真之筆的筆尖咬掉。他大概是害怕秀才乙的考試成績超過自己。

第二天,秀才乙考試的時候抽取謄真之筆打算在試卷上謄寫文章時,才發現毛筆盡禿,一下子大驚失色。他只好用起草用的毛筆姑且代之,但寫出來的字濕污一片就像笤帚抹的一樣。沒辦法,他不得不向鄰座的幾位考生求助,其他人也沒有多餘的筆可以借給他。

秀才乙很難過,哭著想放棄考試出場。哭累了,他不知不覺打了個盹。朦朧中他感覺有神撫著他的背部說:「起來,起來,快寫,快寫!」他驚醒過來,再看毛筆,已經完好如初。他心中雖然有所疑惑,但還是拿著筆馬上寫了起來。最讓人稱奇的是,等他謄寫完畢,毛筆依舊是禿筆尖。

秀才乙到二門處交卷,秀才甲正在那裡,還迎上來問道:「考試寫的文章稱心嗎?」秀才乙答道:「沒什麼,只是勉強完成罷了。」心中有鬼的秀才甲面紅耳赤,找了個理由搬去了其它地方住。

放榜後,秀才甲落榜,而秀才乙則考中頭名。心術不正、嫉妒害人也是秀才甲名落孫山的重要原因之一吧。這真是「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放榜後,秀才甲落榜,而秀才乙則考中頭名。圖為明(傳)仇英《觀榜圖》局部。(公有領域)

登第時間早已定

明代曾做過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的顧起元曾說,他夫人的祖父王西冶昔日在諸生中聲名最高,並得到順天府某公的欣賞,還聘請他教導自己的兒子。

正德丁卯鄉試結束後,官府填榜。科舉時代將考試錄取者的姓名寫在榜上,謂之「填榜」。然而填榜將要結束,也不見王西冶的名字。某公對主考官大聲說:「我應天學子中如王鑾者,國士無雙,何以榜上無名?如果沒有他的名字,榜就不能出。」

第二天就要放榜,主考官沒辦法,只能連夜重新查閱試卷,根據號碼,找到應天府的學子三十人。將試卷一一拆開,拆到第二十九人都不是王西冶,某公怏怏不樂。這時,主考官與監試官說:「天亮了,再不填榜就來不及了。」某公只得同意以二十九卷人名填榜張貼。

等到發榜後,第三十卷還在主考官的案頭。主考官打開一看,卻是王西冶。他趕快告訴某公。大家一起慨嘆命數如此,無法強求。

後來王西冶以貢士身分赴京考試,他自覺以其才必登第,因此一路遊玩著前往南京國子監。等到他八月初抵達,科考已經開始。司成石公為了測試他的水平,讓其做《彝倫堂記》。「彝倫堂」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寫完後,石公大加稱賞,便利用自己的關係將他送入考場。放榜後,王西冶果然中第,次年成為進士。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
王西冶自覺以其才必登第,因此一路遊玩著前往南京國子監。圖為清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名次在狀元前

張黼(fǔ),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屬上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未及第時,他曾經夢見有人對他說:「你的名次在狀元之前。」醒來後,他回想夢中之言,感覺自己登第無望,因為哪有名次排在狀元前頭的,因此有些沮喪。

憲宗成化丁未(1487年),他參加會試。放榜後他名次是二十,而江西鉛山的費宏是第二十一名。他排在費宏前一名。其後在殿試中,費宏被點中狀元,而張黼則名列三甲第六十一名進士。夢不虛也。

張黼年幼時,還曾夢見神示「府丞」二字,當時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等到致仕,他被任命為應天府府丞。果有府丞之命。

古往今來多少事,都在告訴世人一個理:命運天定,絕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啊。

參考資料:《涌幢小品》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