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穆爾莊園:再現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

(James Howard Smith撰文/吳約翰編譯)
內穆爾豪宅主立面結構和凡爾賽的小特里亞農宮相似,包括科林斯柱居中、下窗比例細長、精緻的雕塑裝飾,以及屋頂顯眼的法式欄杆。內穆爾豪宅有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如灰泥牆切割出石材飾邊以及大圓頂入口。(J.H.Smith/Cartiophotos)
font print 人氣: 2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內穆爾莊園(Nemours Estate)以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設計搭配傳統正式花園的造景,為1909年美國鍍金時代(Gilded Age)德拉瓦州(Delaware)南部的鄉村地區增添光彩。莊園占地200英畝,由建築師約翰‧默文‧卡雷爾(John Merven Carrère)和托馬斯‧黑斯廷斯 (Thomas Hastings)為法國實業家阿爾弗雷德‧杜邦(Alfred I. duPont)設計。兩位建築師都曾在巴黎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接受古典建築訓練。內穆爾莊園可說是一件向凡爾賽小特里亞農宮(the Petit Trianon of Versailles)致敬的作品。小特里亞農宮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夏宮。

豪宅側邊花園是帶有裝飾性設計的花床,即所謂正統法式花壇(formal French parterre)。黃楊木樹籬和紅色花朵構成對稱的造型,再以白色石頭小徑突顯整體。(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豪宅位處景色壯麗的高原,四周圍繞著池塘、花圃花園以及整齊劃一的黃楊( boxwood)樹籬。主建物立面內縮於六根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後方。從正門前廊屋簷下可眺望遠方景色。

豪宅旁英式花園裡的蓮花池,令造訪遊客心曠神怡。(照片由Anton Khmelev提供)

莊園上半部

莊園整體以對稱的設計分布在一條向上傾斜的軸線上,軸線長達三分之一英里,豪宅則座落在軸線頂端。

莊園整體以對稱的設計分布在一條向上傾斜,長達三分之一英里的軸線上,豪宅則座落在軸線頂端。下沉式花園(The sunken garden)位在照片最前方,往上連接大噴泉(grand fountain),爬上階梯後是一面柱廊( colonnade ),接著是倒影池(reflection pool),最後才是豪宅本身。(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豪宅大門前方是「草坪長廊」(Long Walk),類似梯田式的草坪向下延伸,階梯的兩旁有排列整齊的高腳大花盆,盆裡種滿鮮花;目光順著兩旁的花盆甕延伸至前面一座噴泉和倒影池,杜邦家族曾在此游泳、划船。

從豪宅的二樓可眺望「草坪長廊」(Long Walk)、噴泉和倒影池(Reflection Pond),以及遠處的柱廊(colonnade)。梯田式草坪廊道的每一階尾端,排列著裝滿鮮花的高腳大花盆。(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倒影池(Reflection Pond)四周的雕塑作品由法國出生的美國藝術家亨利‧卡蒂爾(Henri Crenier )創作,分別代表四季。

倒影池(Reflection Pond)邊的這座雕塑代表夏天,手臂下夾著水果,小腿邊有隻松鼠,還有位小天使正向她招手。(照片由Grace Khmelev提供)

噴泉正後方是迷宮花園(maze garden),中心有座鍍金雕塑《成就》(Achievement)朝上方豪宅仰望,由雕塑家亨利‧克雷尼爾(Henri Crenier)創作。兩側還有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噴泉雕塑海之信使《特里頓》(Triton)。四周植物有西洋柏(western arborvitae)和暗紅色小孽木(crimson pygmy barberry)。接著是一面柱廊(colonnade),剛好構成莊園的上半部。

莊園下半部

柱廊由托馬斯‧黑斯廷斯(Thomas Hastings)設計,中間有個拱門,通往莊園下半部。遊客在來到這風景如詩如畫的柱廊時,可先逛逛下沉式花園(The sunken garden),這片廣闊區域有石窟、噴泉和湖泊。

從莊園的另一端看過來,下沉式花園的一邊俯瞰著一座人造池塘,另一邊是一座大噴泉。大噴泉(The grand fountain)是水池的焦點。青銅魚造型噴泉,增添水池活力;一群雕塑小天使在階梯式噴泉最上緣快樂玩耍。

從莊園的另一端看過來,下沉式花園的一邊俯瞰著一座人造池塘,另一邊是一座大噴泉。以及後面由托馬斯‧黑斯廷斯(Thomas Hastings)設計的柱廊。(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下沉式花園有青銅魚造型噴泉,增添水池活力;一群雕塑小天使在階梯式噴泉最上緣快樂玩耍。(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從柱廊的拱門望向豪宅,視角剛好穿過雕塑的肩膀,鍍金雕塑《成就》(Achievement)由雕塑家亨利‧克雷尼爾(Henri Crenier)創作。兩側是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噴泉雕塑海之信使特里頓(Triton)。雕塑四周是西方側柏樹(western arborvitae)和暗紅色小孽木(crimson pygmy barberry)。

從柱廊的拱門望向豪宅,視角剛好穿過雕塑的肩膀。(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豪宅內部設計

內穆爾莊園豪宅是20世紀初德拉瓦州(Delaware)最大的住宅,對當地建築有著重要的影響。建築師以法國古典風格精湛的手法,造就了莊園不朽之美。

卡雷爾和黑斯廷斯(Carrère & Hastings)精通法國新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室內設計,是當時第一家能提供此風格的建築公司。從豪宅入口拱門可看到內部主入口大廳、格子狀天花板、鍍金飾條、壁爐周圍的大理石壁架等室內設計。

從拱形門可看到主入口大廳、格子狀天花板、鍍金飾條和壁爐周圍的大理石壁架。(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豪宅客廳充滿美感及愉悅的氛圍。牆壁上柔和的米白色鑲板搭配精緻鍍金飾邊、大理石壁爐架,以及淺色系窗簾等。優雅的曲線條美化了牆角、天花板線板、桌椅腳等,營造出微妙的雕塑感效果。

豪宅客廳充滿美感及愉悅的氛圍。(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玻璃暖房(The conservatory)提供寒冬時節如夏天般的溫暖。陽光灑入滿是異國風情植物的房間,罕見稀有的鳥鳴聲,暗示著窗外廣闊怡人的環境。

玻璃暖房提供寒冬時節如夏天般溫暖。陽光灑入滿是異國風情植物的房間,罕見稀有的鳥鳴聲,暗示著窗外廣闊怡人的環境。(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豪宅內有一座中央大樓梯(The main central stairway),銜接私人領域和家人的活動空間。中央大樓梯有典雅的鍛鐵欄杆,剛好圍繞著精緻華麗的吊燈。沿著扶手上樓,一面大型彩色玻璃窗將戶外自然光線引進屋內,照亮整個樓梯間。階梯上鋪設的手工花毯也引人注目。

中央大樓裝飾著精緻的水晶吊燈,由典雅的鍛造鐵欄杆圍繞著。階梯上鋪設的手工花毯也引人注目。 (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精緻華麗的吊燈,妝點著中央大樓梯,彷彿被典雅的鍛鐵欄杆環繞著。自然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照亮整個樓梯間。(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愛亭」(The Temple of Love )坐落在莊園最偏遠的地方,是一座專為花園特色景觀而設計的造型建物。愛亭裡有一座雕塑《戴安娜》(Diana),由法國雕塑家讓‧安托萬‧烏東(Jean-Antoine Houdon)創作。戴安娜是鄉村、狩獵和月亮的守護神。

「愛亭」(The Temple of Love )放置一座雕塑《戴安娜》(Diana)。她是鄉村、狩獵和月亮的守護神。(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掌管鄉村、狩獵、月亮的守護神《戴安娜》看照著壯觀的噴泉、柱廊和遠處的內穆爾豪宅。(J.H.Smith/Cartiophotos提供)

原文:Nemours Estate: Of Royal French Inspira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建築攝影師、設計師、建築攝影網站Cartio的創辦人。他鼓勵大家欣賞經典建築藝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