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賞唐詩】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

作者:踏雪飛鴻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圖:宋 郭熙《寒林蜀道》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蜀道難》,是中國古樂府曲目,屬《相和歌‧瑟調曲》,是詠嘆蜀道的詩歌,南朝梁、陳詩人留下的作品只言蜀道的險阻,到了李白手上有了新開創。唐人殷璠選編的盛唐詩歌集《河嶽英靈集》稱讚李白《蜀道難》「可謂奇之又奇」。李白這首作品一出就成了樂府詩《蜀道難》的代表作。

《蜀道難》「謫仙」聲名鵲起

唐玄宗天寶初年,賀知章初見李白,讀著他的《蜀道難》,四度讚歎。《新唐書》記載李白「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行俠仗義,輕財重施。這樣的精神,和隱於《蜀道難》的人生觀一氣相連通。

《歷代聖賢半身像‧李白》。(公有領域)

蜀道難  巴蜀道險

蜀道是中國古代翻越秦嶺和大巴山連接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眾多山間道路。《史記》《漢書》中都有「巴蜀道險」的記載。蜀道崎嶇,高山連綿起伏,山道百折,巉巖參差,行寸步都危難。秦始皇興建馳道,棧道長達數百公里,多是沿著巉巖峭壁鑿石搭棧的危道。 蜀道在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里。經廣元出蜀地到達漢中,再穿越秦嶺,到達關中平原 ,全長千餘里。

蜀道古棧道。(照片來源:Nekitarc/Wikimedia Commons

進入李白《蜀道難》的世界

展開李白《蜀道難》宛如展開一幅奇麗偉岸又驚心悚股的山川畫卷,同時也打開了悠久時空的蜀地歷史神話。詩仙李白奇特的想像、奔放的情感穿梭在幾條蜀道上,展現古道的奇異歷史和驚險萬狀,詩文流洩如瀑,文情並茂收放自如,並透露出對生命的關懷。

樂府詩《蜀道難》的創作技巧開創了多樣新局。其中包含長短參差的句式,詩中運用3到11字(6字的除外)句子,起伏跌宕,高低互映,好像參差的群山萬壑一般多姿多樣;一詩多韻,就像迴盪於大大小小山谷間的不同回聲,展現不同的情境氛圍;在文末迴盪著他對人生的洞察、關切與呼喚。

本詩三個時空情境

我們把此詩的詩句向中聚集,形似一個雙腰葫蘆,區分成三個環節,巧妙展現本詩三個時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開篇這異於尋常的驚人之語就讓人震懾:這世間還有比上天更難的事?這奇誇的句子貫串《蜀道難》的頭、中、尾,相應相和,一唱三嘆,形成本詩的主旋律。詩仙的情思奔放如天馬行空,語言文字奇麗瑰偉,引動人內心深處的共振。

第一個時空‧啟開神話史卷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白話賞讀】之一

噫吁戲!危險呀高峻啊!連通蜀地的道路又高又危,上蜀道比上青天還難呀!
(噫吁戲是蜀地方言,蜀人見物驚異,就說「噫嘻嚱」,李白採用這方言融入濃厚地方色彩。——見《宋景文公筆記》)
蜀的開國歷史已經非常渺遠,後人茫然不知其所由來。從蜀國的兩位先祖蠶叢及魚鳧以來,跨越悠悠四萬八千歲,蜀地與秦地被秦嶺隔絕,不通人煙。
(據西漢揚雄《蜀本王紀》記載「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蜀西有太白山,山巔高寒,常年積雪不消,從山上險峻狹窄的山路鳥道可以橫越峨眉山巔。
(太白山是秦嶺主峰,是青康藏以東第一高峰,高於關中諸山,峰頂有拔仙台。在今陝西省郿縣東南四十里。)
在周顯王二十二年,這裡曾經山崩地裂,蜀國派到秦國迎親的五壯士被壓死了,之後,才有高險的山路和鑿石架木的棧道相鉤連,逾越險阻打通了蜀道。這是史上留下的「五丁開山」的傳說。
(傳說周顯王二十二年,蜀國五丁開山。當時秦惠王嫁五美女籠絡蜀王,蜀王派出五位壯士去迎接,返至梓潼,看到一條大蛇正鑽入坑中,一壯士抓住蛇尾,其他的壯士一起相助拽蛇,在搏鬥之下導致山崩,五個壯士和秦女都被壓死。那座山遂分為五嶺,頂上有平石,傳說是秦國五女所化。蜀王傷痛地登到山頂,把這五嶺命名為五婦冢山,今也稱五丁冢,並在山下大川平石上作思妻臺。)

以上第一部從神話歷史說從頭,猶如樂章的前奏,引人入勝。接著第二層時空,打開蜀道險峻難行的面紗。

當代的秦嶺主峰太白山。(Shutterstock)

第二時空‧蜀道難 凋朱顏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白話賞讀】之二

這蜀道上,山勢高聳特立入雲霄,日神羲和(太陽)駕六龍車前進到了這兒都過不得,只能回車。蜀道下方是在谷間盤迴曲折、漩渦激浪的大川。
那飛翔高手的黃鶴也無法飛度,攀爬能手的猿猴猱猴到了這兒也發愁。
一條從秦地通蜀要道,經過青泥嶺,道在萬仞懸崖上曲折百迴,一直變著方向。
山勢險峻一路高上天,天上的參、井二星(參宿和井宿,分別為蜀秦分野)伸手可及;靠著參星指引方向入蜀,峰迴路轉百步九折,令人驚心屏息,禁不住手撫胸口坐地長噓。
問君:西遊蜀地何時還?高山中非常驚險可怕,山岩危峻無法攀越啊!
只見鳥兒對著古木悲號,雄鳥領著雌鳥奮飛,猶然無法飛越,繞著枯林空轉。
入夜了,子規啼月,悲苦幽怨的叫聲滿空山,山也發愁。
攀越蜀道難於上青天啊,一聽到蜀道,人人美好的朱顏都要凋萎。

第三時空‧不如早還家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白話賞讀】之三

蜀道連峰,一峰高於一峰,離天不滿尺,絕壁狹道窄險,飆風烈烈,峭壁倒掛枯松。
瀑布湍急,落水擊打崖石發出喧鬧聲(砯),轉石掉落萬丈山谷,轟響聲隆如雷。
蜀道真的很危險啊!你們遠道之士為何還上蜀道來呢?
大劍山、小劍山高峻險絕,長三十里的棧道跨越兩山間,成了險要的屏障,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把關的如果不是親信近屬,很可能化作豺狼,據地作亂。
經過這裡的人呀,早要避開猛虎,晚要避開長蛇。它們磨利齒吮人血,殺人如麻。
成都雖然是織錦之城,繁華之樂不敵蜀道之難,不如早早還家呀!
(*成都舊有大城、少城。少城古為掌理織錦官員的官署,也稱「錦官城」。)
往返蜀道,難於上青天,引頸西望蜀道徒然令人嗟嘆!久久不已!

蜀道上湍急的大瀑布。(Shutterstock)

【詩人身影】

李白出生在蜀地,出生前母親夢見太白金星然後生下他,因而給他取字「太白」,保存他與仙界的連繫信息。 巧的是,蜀道上的最高峰太白山與「謫仙」李白的字妙合,而太白山頂就有拔仙樓。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上裴長史書》 )。六甲是道家曆書;百家就是古代諸子百家之書。李白的族叔李陽冰有言:「太白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淫靡)之作,故其言多天仙之辭。」說李白讀的都是聖賢之書,恥於寫放蕩頹靡的作品,他所作的詩文多天仙之辭。

離鄉到長安之前,李白隱居在蜀地岷山,不應州舉出仕做官,喜愛縱橫術和擊劍,行俠仗義,輕財重施。常人最是牽掛的名與利,被李白甩在身後,他在凡塵中尋索著上蓬萊之路。後來他入世到了唐玄宗身邊,是因為在他心中一角也一直矗立著任俠好義立奇功的高士魯仲連的雕像,李白有詩云:「岧嶢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這是他樹立的人生的理想標竿,一遇機會就會去實踐,而後惟願飄然隱退。

李太白初次離開蜀地到長安,寄宿在旅店。祕書監賀知章聽聞過李白大名,就到旅店訪他。一見李白奇姿不凡,就請他展示詩作。當時李白拿出的即是這篇《蜀道難》。賀看著看著驚歎不已,連連讚歎了四聲。李白詩追憶賀知章:「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當時賀知章解下身上的金龜換酒,與李白同樂盡醉。李白一出蜀山就被戴上「謫仙」的稱號了,恰與李白出生時,得字「太白」遙映。

《蜀道難》詩話

《蜀道難》起伏之妙,展現了詩仙「才思放肆,語次崛奇,自不在言」(《唐詩品匯》)。讀者隨著詩仙的才思前行,攀蜀道、臨深淵、履絕壁,倏起又倏落,股慄心顫;山道曲折高險,顫巍巍望星舉步,水擊石落轟然雷鳴,虎蛇環伺子規悲鳴,忽實忽虛,不禁毛開骨悚,悚然於荒絕的畏途。

《蜀道難》除了描繪蜀道的境況之外,詩的題旨雄渾飄逸,穿梭在蜀道的險境中,猶讓後人捉摸不定。從唐朝開始就有不少有關本詩題旨的猜想,有的說本詩譏諷掌管蜀地節度使「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殘暴,或說是諷刺勸諫唐玄宗避禍入蜀的失策,「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但分析史實的人事時空,都不相合。

開元、天寶之間,當時人都傳說「錦城之樂,而不知畏塗之險,異地之虞」(《日知錄‧卷二十六》)。李白在本詩中引事入篇,海説事理,合於樂府諷世立教的本意。

詩歌本身的意義除了來源於詩人的賦予,更來自於閱賞者的感受。詩仙在本詩結尾處寄語讀者:「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對映本詩的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恰可作為生命的借鏡——追求人間的錦繡富貴,比起返本歸真更是難至。因為在追求名利富貴的同時也造成業力的累積,生生世世只能在輪迴中還業,而努力於放下執著返本歸真,則能讓生命得到昇華!@*#

─點閱【愛賞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