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冬至一陽生 一陽之氣真能實測嗎?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領頭的節氣。「冬至」有什麼具體表現呢?「冬至一陽生」只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玄虛概念嗎?還是一種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節氣現象呢?

古來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學說都講「冬至一陽生」,「一陽」是天地陰陽循環的起點,在冬至時陰氣走到極點,一元復始,陽氣回升,對人事物的化育,意義重大。

冬至的具體「影」響

冬至時,從地球上進行的觀測發現,太陽移到最南方,直射在南回歸線,相對地,此時斜射北半球的角度最大,此時測得的日影也最長。過了冬至時分太陽開始向北回歸,從此陽氣開始回升。冬至就是天地陰陽之氣的轉捩點。冬至之後,可以觀測到日影縮短的變化,日出時間也漸漸提早,是為陰消陽長的一種現象。

中國古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曆法,在上古時代已經掌握到了冬至的現象,並設為一歲之首,代代傳承。《四書章句集注》云:「造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元代天文科學家郭守敬總其成的曆書《授時曆》,根據太陽晷影實測,成了漢代以來以至清初推驗最精準的曆書。[1] 李謙《授時曆議》提到,一本好曆法要候氣掌握日月的運行,以推算節氣,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審度節氣之首端的冬至,才能與日月運行的天道相吻合。[2] 而《授時曆》「上推春秋以來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歷代的中國掌握了冬至在歲時中的關鍵意義,測得了陰陽循環一元復始在冬至。

「候氣」之法

那麼古人怎樣掌握冬至的「一陽之氣」呢?古時有具體的作法,稱為「候氣」。

這種候氣之法,是用律呂之管添上極為輕盈的蘆葦灰來感應天地四時之氣。《後漢書》說「律氣(*節氣)應則灰除」。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觀察呢?下面就來說說「候氣之法」。

古代用十二律呂管感應節氣的作法,要在極密閉、極安靜的室中進行。

首先在平地蓋一個三重壁的密室,形狀上圓下方,密室分內室、中室和外室三重,外室在南方開門,中室則在北方開門,內室在南方開門,門戶縫隙都用牲血遍塗,圍上布幔,使室內密閉無風。在內室中放上木案,將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順序直立案上,並在律管內端填上河內產蘆葦灰。在節氣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內觀察候氣。節氣一到,陽氣一動,會將律管內的蘆葦灰吹出。古人一般主要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大節氣時候氣。

律管內灰的動靜大小,也是人事反應的表徵。灰若小動,則是君臣和氣的表示,灰大動則表示臣氣強。所以這天地「一陽之氣」也是有感應反應的生命。《朱子語類》說:「今治曆家用律呂候氣,其法最精。氣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這氣都在地中透上來。如十一月冬至,黃鐘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蘆葦灰)實其中,(冬)至之日,氣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說,以候氣法測得地下一陽氣衝黃鐘管內的蘆葦灰而出之時,就是精確交冬至的時分。以此來看,「天地一陽生」之氣,是確確實實可以被觀察到、捕捉到的。

註釋:
[1] 《崇禎十四年,禮部侍郎蔣德璟疏略》提到古今治曆之家很多,「其最精者,漢洛下閎《太初曆》以鍾曆,唐一行《大衍曆》以蓍策,元郭守敬《授時曆》以晷景,皆稱推驗之精,而晷景為近。」(清代《欽天監》錄))

[2] 李謙《授時曆議》說:「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離(*運行距離),候氣朔之盈虛,不揆(*揣測、審度)其端,無以測知天道,而與之吻合。」@*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