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美国彩票种类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東瀛采風】日本的12月為何叫「師走月」?

作者:脩實
font print 人氣: 8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進入12月,日本整個社會即刻改變節奏,高速運轉,好像飛快行駛的列車。表現最明確的是商家——各大百貨商店及大型超市等,都紛紛擺出應景的聖誕樹,陳列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應時商品,連播放的音樂都煥然一新。這一切,都是在提醒顧客:一年一度的歲末已經到來!

被時節與年末氣氛催促,街上的行人也都加快了脚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臉上,似乎少了些往日的疲倦與黯然,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喜悅與期待。

「師走」之月

12月有很多別稱雅號,如「暮歲」、「晚冬」、「歲極月」、「春待月」、「梅初月」、「臘月」、「師走」等。這些稱謂,原本指黃曆12月,在明治維新之後,都習慣地將其切換到西曆12月。在諸多12月的雅稱中,「師走」(Shiwasu)較具普遍性,在傳媒中也被普遍使用。如,「適逢師走之際,諸事繁忙。」「為迎接新年,師走之際的街道市場,一派繁榮景象。」等等。

「師走」一詞似乎很早就有,但其來源不甚明了。關於該詞的成因,有多種說法,其中,如下的説法較具代表性:進入12月,和尚受邀為人誦經,四處奔走,忙得不亦樂乎。過去,因為和尚在信仰層面引領人們,因此也被視為「師」,日語叫「師匠」(Shishō)。平安時代(794~1185年)末年問世的《色葉字類抄》中就解釋道:12月是為師的僧人為誦經忙得東奔西走之月。但其原型為「師馳」,而「師走」該是後來依據其意改換的借用字。在日語中,「馳」和「走」,都是跑的意思。

在日本,一進入12月,可謂人人忙,家家忙。幾乎每家都要訂購、郵寄贈送親朋好友的「歲暮禮物」;此外,還要買新年掛曆,準備賀年卡等。到了下旬,各地都有以銷售年貨為主的「歲末市場」,人們在採購年貨的喜悅中,將迎來冬至(22日)、上天王誕辰(23日)、聖誕節(25日)。此後所期待的,就是年夜飯、紅白歌比賽、除舊迎新的鐘聲、參拜寺廟神社了。

本月,重要的文化活動還有:「映畫日」(電影日,1日),民俗廟會「秩父夜祭」(2~3日,埼玉縣秩父市,日本國家民俗文化遺產),民俗廟會「春日若宮祭」(15~18日,奈良)等等。此外,從13日開始,正式進入年末時節,家庭及各單位都開始整理內務,掃除集塵,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

在日本,年末給親朋好友贈送禮品不宜太晚,一般在20日之前送到。而過了26日,送的禮品封條上就不能寫「御歲暮」(歲末謝禮),要改為「賀新年」了。

「事始」與「事納」

年終歲尾,上至政府官廳,下至家庭小作坊,除了大掃除、開忘年會之外,都要舉行結束本年工作的簡單儀式,叫「仕事納め」(Shigoto osame)。「仕事」是工作,「納め」則是結束之意,意味著通過此儀式結束本年的一切工作。

江戶時代(1603~1847年),官府將結束一年的工作叫「御用納め」(Goyōosame),因此,即便是當今,國家、地方等國家公務機關依然沿用此説法,把本年最後一天的工作稱為「御用納め」,並舉行「御用納め」儀式。而民間則為「仕事納め」。依照法律規定,政府官廳過年的假期從今年12月29日至來年1月3日,民間也多以此為準。

此外,在民間還有一種結束本年工作的風習。在傳統文化中,將掌管年的神稱之為「年神」,為了迎接年神,其準備工作要從12月8日開始,這叫「事始め」(Kotohajime),即迎接年神的開始日。此活動一直持續到2月8日,而這天叫「事納め」(Kotoosame),即結束過年期間的一切神事。

上述時間,是從迎接年神角度而言,而從人世層面上講,則正相反:把2月8日稱為「事始め」,將12月8日稱為「事納め」。無論是神事還是人事,都是起於8日,止於8日,因此將二者又合稱為「事八日」(Koto yō ka)。在此期間,依照信仰與民俗,不同行業都要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例如,昔日,從事裁縫行業或是做針線活的女子,都要進行「針供養」,即在「事八日」的某一天,將用過的彎針、斷針等舊針插在豆腐、年糕等食品上,送到神社、寺廟中祭奠後,投入河水中,以此祈求裁縫事業繁榮昌盛。

12月7日為大雪,22日是冬至,宣告冬日正式登場。日語民諺中,有句話叫「山眠」,即群山冬日入眠。這一説法,形象地描繪了日本12月的自然風貌。然而,雖然寒冷日漸嚴酷,但還是可以看到綻放的水仙、南天竹、山茶。在天氣預報及市井聊天中,人們也不時會聽到「冬日小陽春」之類的時令話語,令人身心感受到一絲暖意。

時至歲尾,來往書信的開頭問候語,也都應時變換,如:「歲晩之際」、「年末歲尾」、「迎來忙碌的年末」等,頗具時節感。當然,信尾自然也加上了類似「師走之際、望多多保重。」之類的叮囑,還有「祝迎來一個美好的新年!」之類的祝福。

日月如梭,過客匆匆。日本的「師走」固然是個忙月,更是個辭別舊日,期盼迎來幸福一年的月份。昔日,和尚為了人們能迎來一個美好未來,東奔西走,四處誦經;人們適值年末歲尾,也都期待藉此趕走晦氣,時來運轉。——雖然,現實往往不會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如約而至,但是到了一年的期待之際,人們還都是要期待的。@*#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