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節氣:立冬養生 掌握一原則不負好人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69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的一個標竿,向中原大地宣告:冬天來了!

每年立冬節氣落在十一月七日或八日。立冬是黃曆「十月節」,也是「四立」節之一。《 周髀算經‧卷下》解釋四立的意義:「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故而中國曆法中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立冬」是一年中萬物閉藏、蟄伏的開始。

迎立冬的精神內涵

《禮記‧月令》記載,古代立冬日,天子隆重舉行迎冬的祭典:「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在祭典之後,追賞有功殉國者、撫卹孤寡。所以,冬天也是感謝天地的賜予、敬慎修德、憫恤生命的季節。

立冬古節景

在中國大陸的北方,立冬時天寒水冰,已經進入蔬果不生的季節。

北宋時,京城汴京(今之開封)冬季地寒是種不了蔬菜的,所以居民要在冬天到來前儲糧存菜準備過冬。《東京夢華錄》記載,上至皇宮禁中,下至民間,都在立冬節氣到時儲糧存菜準備過冬,立冬日前,路上交通繁忙,車馬、駱駝滿載過冬的食物充塞道路,形成立冬節景。

當時常見收藏的食物除了冬天的蔬菜外,還有:薑豉、鵝梨、木梨、蛤蜊、螃蟹等等一些當時季節產物,提前備好一個冬天所需的食物。

立冬的詩情花意

立冬時節,賞菊好時光。詩人們留下了不少關於立冬節景的詩,反映了時代記憶,也留下了心靈的感悟。這裡有和欣賞菊花有關的立冬之詩。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錢時《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紅葉紛紛落,惟有菊花不負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揚挺立。。(全景林/大紀元)

紅葉紛紛落,西風頻頻吹,惟有菊花不負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揚挺立。古人讚美菊花︰「圓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 ( 三國鍾會《菊有五美贊》)黃菊是后土的表徵,堅韌耐苦,凌秋霜、迎勁風挺立到最後一刻,慰藉、鼓舞人的心靈!

霜籬存晚菊,臘瓮作寒葅。
更好山翁唱,陽春恐不如。

——張翥《立冬前二日》

霜降後秋菊依然無恙,有了菊花,生活中漫生許多的情致,賞菊、詠菊、食菊……晚秋有一菊可與陽春分庭相唱和。

泉帶冰聲冷,菊含霜色佳。
目謀殊興會,誰與巧差排。

——乾隆帝《立冬日香山靜宜園駐蹕》

乾隆帝詠秋霜下一菊,興起人美好情致!一句好詩「泉帶冰聲冷,菊含霜色佳」,寒泉泠泠映襯霜菊佳色,聲調抑揚頓挫,情境虛實相生,帶給人多層次的豐富體覺,一一從詩句中甦醒。

地方釆風.立冬食俗

除了賞菊,立冬也有一些來自悠久民俗傳統的食俗,帶給冬天的身體暖暖的活力。

立冬吃餃子

餃子與「交子」諧音,立冬吃餃子是古老民俗之一,象徵秋冬交替季節轉換。(Shutterstock)

冬日吃餃子是古老民俗之一,尤其是北方的京津一帶。為什麼在立冬吃餃子呢?來自餃子與「交子」諧音,同時餃子也是北方人喜愛的食物。

「交子」是什麼意思呢?即「交子之時」,夜裡子時是日與日之交,立冬前夕就是秋季與冬季交節之時。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吃餃子,則是慶賀新舊年交替之時。在年與節的交替時,吃餃子是一種應節的食俗。

老天津的立冬餃子是倭瓜餃子,具有特別風味。倭瓜是在夏天時就買回家,存放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到立冬做餃子餡,並且蘸醋加爛蒜吃,別有一番地方風味。

冬令進補

有句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冬天來了,萬物收藏,人們也想吃一些熱呼呼的暖胃、暖身的食物,為冬天收藏一些能量。

立冬這一天進補的食物帶著中國醫療食療同源的作法,多採用溫和的中藥材燉煮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如羊肉、母鴨、排骨和土雞等等。不過要提醒看官們,但是每個人體質各異,對於虛、實體質的補冬方法也不一樣。如果本來就怕冷、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溫補、熱補;但是,現代人多數都愛熬夜、飲食西化,體內虛火旺,要進補應先諮詢中醫師,了解自己體質的寒熱虛實,才不至於補過度了。

雞湯
冬令進補最常見的藥膳雞湯。(shutterstock)

 

立冬五行養生原則

中國傳統醫學素以五行養生的智慧著稱。中醫認為立冬後三個月的冬天,對個人養生蘊蓄生命活力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季節。中國養生寶典《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三個月是「閉藏」之月,養生調氣重養陰、養藏,養精蓄銳。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天必溫(瘟)」。人體經過春、夏、秋的勞身勞心,耗損的元氣有賴冬天養藏回補,孕蓄來春的活力,否則來春就容易生病。

從五行養生來看,冬天在五行上屬水,在人體上對應腎,腎主生命之精,主宰人體的生命力,冬天腎氣最強,利用此時來養護生命最得時。《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就是說腎臟收藏了全身的精華,像是骨髓生長、子嗣生育、牙齒生長、耳朵聽力都來自腎功能。冬天不養精蓄銳,則會損壞生命的根本,造成未老先衰。

從五行相剋的一面來看,冬水剋火,火屬心,所以容易發生心血管、心臟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養藏,不勞心傷神,紓解春夏秋三季累積的疲勞,調節身心,的確是冬天養生的要道。

珍惜立冬時機

立冬拉開冬天的序幕,不管在傳統文化或是中醫養生上,都富含重視生命的精神意義,這時節也正是養藏養生的良好時機。錯過這一冬,不知將錯失多少好年。願君莫負立冬好時光!@*#◇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