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仙鶴報恩 做人妻女

作者:脩實
仙鶴報恩的民間故事是一則日本家喻戶曉的傳説。(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9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日本有很多民間傳説故事,大多簡潔、質樸、有趣,卻又富有深意。在時光緩緩的昔日,仙鶴報恩的民間故事是一則日本家喻戶曉的傳説,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文化意義,反映怎樣的精神境界呢?

仙鶴變少女報恩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地住著一個老爺爺和老奶奶。一個寒冷的雪天,老爺爺去城鎮賣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隻鶴被套子套住,那隻鶴越掙扎套子勒得就越緊。老爺爺覺得十分可憐,就説「你別動,我來救你。」老爺爺將鶴從套中解開後,鶴便向山裡飛去。

老爺爺在路上解救了一隻鶴,無意間結了善緣。(Shutterstock)

回家後,老爺爺將此事告訴了老奶奶。這時,聽到門外有人敲門。

「哪一位呀?」

老奶奶將房門打開。只見一位美麗的姑娘站在門前。

「這麽晚了,實在對不起。因為下大雪,我迷路了。您能不能留我在你家住一宿?」

「你看,我家很窮,連多餘的被褥都沒有。如果您不嫌棄的話,就住下來吧。」

姑娘聽到老奶奶答應了她,十分歡喜,於是就住了下來。

第二天、第三天,連續降大雪。就這樣過去了數日。

姑娘心地十分善良,每天為老爺爺老奶奶做飯、洗衣服,一應家務全做。臨睡覺前,還給老爺爺和老奶奶按摩肩背。

一天,姑娘說:「與其讓我去不認識的親戚家,莫不如讓我留下來,當你們的女兒吧。」

老兩口沒有孩子,十分歡喜,就答應了姑娘的請求。此後,他們就像對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她。

一天,姑娘對老爺爺和老奶奶說:「我想織一匹漂亮的布,能不能買些線回來?」

老爺爺馬上買回了一些線。於是姑娘開始織布,並對二老說:「我現在就織布,織布期間,請二老一定不要偷看我的房間。」

「知道了。絕不會偷看的。你就好好織布吧。」

於是,姑娘將自己關在屋子裡,開始織布,織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仍不出來。次日依然如此。老爺爺和老奶奶只能聽到織布機發出的織布聲。

到了第三天晚上,織布機聲停止了,姑娘捧著一匹布從房間走了出來。老爺爺和老奶奶發現,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布,格外漂亮。

姑娘說:「這布名叫鶴織布,父親明天拿到城裡賣了吧。還有,再多買些線回來。」

第二天,老爺爺拿著姑娘織的佈,來到城裡,沿街叫賣道:「這是鶴織布,有沒有要買的?這可是鶴織布啊!」

老爺爺將布高價賣了出去,又買了些線和其它物件後,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姑娘又織布。這次織的更好,賣了更高價錢。老兩口一下子就富裕了起來。

可是,當女兒將自己關在屋裡織第三匹布時,老奶奶出於好奇心,終於忍不住了,對老爺爺說:「這姑娘是怎麽織出這麽漂亮的布來的呢?我偷著看看,就看一眼。」

就這樣,老奶奶最終違背了對姑娘的承諾,偷偷從門縫向屋内望去。房間裡,不見了姑娘,只見一隻鶴用長長的嘴從身上一根一根的拔下羽毛,並將其織入絲線裡。那隻鶴的羽毛大部分已被拔光,顯得十分憔悴……

正當老兩口看得目瞪口呆之際,女兒停止了織布,捧著織好的布走出了房間。

「爸,媽。你們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就是那隻被父親從套中解救的鶴。為了報恩,我來到這裡。但是,當我的真容被看到後,我就不能呆在這裡了。感謝這些天對我的關照。」

説罷,姑娘展開雙臂,頓時變成一隻鶴,飛上了空中。鶴在房子上空盤旋了幾圈後,鳴叫著向大山裡飛去。

那隻鶴鳴叫著向大山裡飛去。(Shutterstock)

仙鶴作妻報恩

以上的故事,是日本仙鶴報恩流傳最廣的版本。此外,廣為流傳的還有仙鶴妻子的傳説。山形縣的南陽市,就有如下的傳説。這個傳説,江戶時代被記錄在書籍中,是日本史料中最早的相關記載。在漆山地區,有許多地名與仙鶴報恩故事有關,如鶴卷田、羽付、織機川等等。另外,還有一座古刹叫「鶴布山珍藏寺」。以下是故事梗概。

從前,在織機川畔的二井山,住著一個人,叫金藏,他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在去宮内町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年輕人在折磨一隻被綁著的鶴。金藏覺得鶴很可憐,就將身上帶的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買下了這隻鶴。然後,他解開繩子,放了它。那隻鶴高興地在高空中盤旋了幾圈後飛走了。

時過不久,一天晚上,金藏家來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她懇求說,請你娶我為妻吧,讓我為你幹活。金藏再三拒絕,她都不肯離開。無奈,金藏只好將她留下。這個女子是織布能手,她織的布非常值錢。

一天,女子說:「夫君,為了報恩,我將要給你織一樣東西。但是,七日内,你絕不能看我的房間。」隨後,她便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只聼到織布聲,日以繼夜。到了第七天晚上,金藏終於忍不住了,心想:她究竟在織什麽布呢?於是,他躡手躡脚地靠近妻子織布房的窗子,向裡望去。不料,他出於驚恐,不由自主「啊!」地叫了一聲。原來,織布的不是妻子,而是一隻鶴!它將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下織成布。那隻鶴已十分瘦弱,身上的羽毛幾乎都拔光了。

隨著金藏的叫聲,織布聲戛然而止。
那隻沒有了羽毛的鶴十分哀傷地說:「夫君,我要你不要看,你為何不聽我的話呢?正如你所看到的,我不是人,是你此前救下的那隻鶴。我現在織布,就是為了報恩。這是用我的羽毛織成的諸佛菩薩圖曼陀羅。這也是我給你留下的遺物。我走了,再見!」説罷,便不見了蹤影。

仙鶴不忘人的救命之恩。(Shutterstock)

金藏違背了承諾,十分羞愧。他因此也感悟頗多,於是出家為僧。為了收藏妻子留下的那個曼陀羅,他建造了一座寺院。該寺院起名叫金藏寺,後更名為鶴布山珍藏寺。

【後話】

山形縣南陽的珍藏寺,據説就是仙鶴的丈夫金藏於寬正元年(1460年)皈依佛門時所建,而鶴羽毛織品作為鎮寺之一寶收藏在寺院内。遺憾的是,仙鶴織的諸佛菩薩圖曼陀羅,在火災中被焚毀,已不復存在,現今僅留下古刹的古風禪韻和美好的傳説。該寺院,大名伊達正宗(1567~1636年)時代已成名刹,寺院内山門與庭院等十分諧和,梵鐘名為「夕鶴之鐘」,上鑄有仙鶴報恩圖。該寺佛教氛圍分外濃鬱,尤其是遍布紅葉的金秋,徜徉其中,大有身心被洗淨之感。

日本民俗學大家柳田國男(1875~1962年)所編《全國昔話記錄》(1932年)第一編《佐渡昔話集》中,編入了《鶴妻子》,這是從民俗學角度對該故事的首次定位,也因此使鶴報恩的故事迅速普及。此後,以仙鶴報恩故事為題材的文藝作品輩出,較有名的有木下順二的戲曲劇本《夕鶴》(1949年)、歌劇《鶴妻子》(1949年)、東寶映畫的電影《鶴》(1988年)等等。

有趣的是,中國自唐代就有「鶴氅裘」之説,就是用鶴羽毛織的布所做的衣服。而且,這種布料,不但在中國,在韓國、日本自古也都被視為最高級的針織品。昔日,一些名人、道士曾穿過「鶴氅」,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就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

其實,日本東北地區自古就有用鶴羽毛織布的傳統,只是隨著時代演化漸漸被忽視了。據説,現在當地能織鶴羽布者已寥寥無幾。

人類文明因時期、民族、地域、風習不同,使得文化形態千差萬別,林林總總。然而,無論時勢如何變化,各文化中卻又有相通、相同且亙古不變的東西,如:善惡有報、知恩圖報等等。這些,可謂普世價值。仙鶴報恩故事中所蘊含的普世道理正是:為人要言而有信,處世要知恩圖報。@*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