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16)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局部,左為依照詩人卡斯蒂廖內形象描繪的古希臘學者托勒密,右二為拉斐爾依自己形象刻畫的古希臘畫師阿佩萊斯(Apelles)。(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57
【字號】    

(接前文

噢,蒙神恩典的幸福靈魂啊,每個人都樂意談論你、讚美你的事蹟,並仰慕你留給我們的每一幅畫!當這位高貴的藝術家謝世,繪畫藝術可能也已凋亡;因為在他闔上雙眼之際,繪畫藝術也離我們而去。

如今,對我們生者而言,所能做的就是追摹他留作範式的那些出色的——不,是精湛超妙的畫法;他的才華與功績值得我們深懷感念、永保記憶,並致以最高敬意——對此我們責無旁貸。事實上,因為有了拉斐爾,繪畫、色彩與創意的藝術才協同發展到盡善盡美,這樣的境界不僅難以企及,超越他也是人們連想都不會想的。

拉斐爾, Raphael
拉斐爾,《天彼家的聖母》(Tempi Madonna),1508年作,面板油畫,75.3×51.6 cm,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他就像繪畫藝術的一位摯友,而除了對她的貢獻,他在有生之年還一直在示範如何與大人物、中層人士乃至底層小民相處。

確實,在他諸多非凡的天賦中,我發現有一種很有價值的品性讓我驚歎:上天賦予他力量,讓他在藝術中營造出一種完全有悖於我們畫家本性的效果——我指的畫家,不僅僅是那些天分有所不及的,還有那些自認偉大的(繪畫藝術催生了許多有此習性的人)。同拉斐爾一道工作時,他們都感到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夠齊心協力;看到他,所有惡習都無影無踪,任何卑鄙齷齪的想法都從頭腦中一掃而空。這樣的團結融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他們不僅為他的彬彬有禮、他的藝術技巧所折服,更被他善良的天性所征服;他的天性如此溫柔儒雅、富有愛心,人們看到,連飛禽走獸都對他敬愛有加,更不用說人了。

據說,如果有認識拉斐爾的畫家、甚至是素昧平生的人要他幫忙作畫,他都會放下自己的工作來幫助對方。他總是僱用大批畫師,以巨大的愛心來輔導他們,就像是對待親生兒子而不是同行藝匠;因此,當他離家去教廷時,未有一次不是帶上五十來位畫師,這些畫師個個優秀能幹,他們相伴左右,以向他致敬、為他增光。

簡而言之,他活得更像王子,而不像畫家。繪畫藝術啊,你的確可以認為你自己是最幸運的,因為你擁有一位藝術家,他的才德帶你升到了天國之上!你也可以稱自己是真正幸福的,因為你的弟子們跟隨這樣一位偉人的腳步,看到了人生應該如何度過,以及技能與美德的結合是多麼重要;拉斐爾集二者之力,折服了傑出的儒略二世(Julius II)和氣度恢宏的良十世(Leo X)。他們身居高位,備受尊崇,卻將他引為最親密的朋友,盡其所能慷慨相待;正是憑藉他們的垂青和賜予的財富,拉斐爾方能為自己和藝術帶來巨大榮耀。

所有受僱於拉斐爾、在他手下工作過的畫家也稱得上是有福之人,因為任何一個追摹他的人都會發現,他已經載譽抵達一個安全的港灣;同樣,所有學習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勤奮之人,都會受到世人尊敬;甚至,會由於在為人正直方面與他相像,而贏得上天賜予的福報。

拉斐爾家鄉意大利烏爾比諾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公爵宮」。(Shutterstock)

班波(Bembo,註1)為拉斐爾撰寫了如下的墓誌銘:

緬懷烏爾比諾的拉斐爾‧桑奇奧,喬凡尼之子:
最傑出的畫家,可與古人匹敵;
端詳他筆下猶在呼吸的形象,
你會很容易發現藝術與自然的結合;
憑藉繪畫與建築作品,
他使至高的教宗儒略二世與良十世榮耀大增;
他在世整整37年,
逝於生日那一天,即1520年4月6日。
這便是拉斐爾,
在他生前,自然造化有敗北的恐懼;
當他離世,又怕她自己也會死去。

(拉丁文原文:
D. O. M.
RAPHAELLI SANCTIO JOAN. F. URBINAT.
PICTORI EMINENTISS. VETERUMQUE ÆMULO,
CUJUS SPIRANTEIS PROPE IMAGINEIS
SI CONTEMPLERE,
NATURÆ ATQUE ARTIS FŒDUS
FACILE INSPEXERIS.
JULII II ET LEONIS X PONTT. MAXX.
PICTURÆ ET ARCHITECT. OPERIBUS
GLORIAM AUXIT.
[Pg 250]VIXIT AN. XXXVII, INTEGER, INTEGROS.
QUO DIE NATUS EST, EO ESSE DESIIT,
VIII ID. APRIL. MDXX.

ILLE HIC EST RAPH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 )

拉斐爾,《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肖像》(Portrait of Baldassare Castiglione),1514—1515年作,布面油畫,82×67 cm,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Baldassare Castiglione)伯爵(註2)就他的去世這樣寫道:

因他用醫術治癒希波呂托斯,將其從冥河召回,
埃皮達魯斯人(註3)自己被捲入了冥河的波濤。
拉斐爾你也如是,
當你用奇妙的才能重建通身殘缺的羅馬,
使之重現生機與古代的美麗,
利劍、火焰和歲月曾撕裂這座城市的軀體
——你激起了天上諸神的妒忌,
死神也被惹怒,
因你能將生命之息歸還給久逝的靈魂,
讓漫長歲月漸漸抹去的事物煥然一新,
你在藐視凡間法則。你就這樣倒下了,嗚呼!
英年早逝的不幸的人啊,你在警示我們,
我們擁有的東西連同我們自己都會逝去。

(拉丁文原文:
Quod lacerum corpus medica sanaverit arte,
Hyppolitum Stygiis et revocarit aquis,
Ad Stygias ipse est raptus Epidaurius undas;
Sic precium vitæ mors fuit artifici.
Tu quoque dum toto laniatam corpore Romam
Componis miro, Raphael, ingenio,
Atque urbis lacerum ferro, igni, annisque cadaver,
Ad vitam antiquum jam revocasque decus,
Movisti superum invidiam, indignataque mors est
Te dudum extinctis reddere posse animam,
Et quod longa dies paulatim aboleverat, hoc te
Mortali spreta lege parare iterum.
Sic, miser, heu, prima cadis intercepte juventa,
Deberi et morti nostraque nosque mones.)

(全文完)

譯者註:
【註1】皮耶特羅‧班波(Pietro Bembo),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文作家。
【註2】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Baldassarre Castiglione),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人,代表作《廷臣論》(Il Cortegiano)對歐洲思想文化有獨特影響。
【註3】古希臘城邦埃皮達魯斯,相傳是阿波羅之子、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出生地。詩中的「埃皮達魯斯人」指阿斯克勒庇俄斯。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