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彩票开奖结果- 线上博彩全攻略

【東瀛采風】秋意漸深 日本文化愈濃

作者:脩實
font print 人氣: 5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進入11月,日本北國開始降雪,其它地區則迎來紅葉最美時節。清晨,郊野山嶺常常掛著一層薄薄白霜。故此,本月又雅稱「霜月」。紅葉與霜雪彷彿在提醒人們:愜意的秋日將要過去,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

除了霜月外,11月還有很多俗稱、雅號,例如:神樂月、子月、暢月、達月、復月、天正月、神歸月等等,各自包含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在二十四節氣中,本月跨立冬(7日)、小雪(22日)。本年度首次陰冷强風(日語稱之為「颳落葉1號風」)多在本月登場,標誌著冬季即將到來。

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頗為細緻的日本人,還特地為「颳落葉1號風」造了一個和式漢字「凩」(發音:kogarashi),是「風」與「木」的合體字,意為每有强風吹過,樹葉就會飄落,使樹木漸次凋零。由於天氣漸次由涼轉冷,風和日麗的小陽春也就特別為人珍惜。因此,本月裡,從天氣預報與坊間聊天中,常常可聽到「小陽春」一詞。

因應季節的變換,書信等問候語的表述也煥然一新,如「秋菊逸香之際」、「晩秋時節」、「深秋之際」、「向寒時節」、「紅葉時節」、「初霜時節」、「小陽春時光」、「向寒之際」、「早晚甚感涼意之際」、「進入落葉飄舞時節」等等。在文尾,自然少不了「值此向寒時節,請多多保重自愛」等溫馨叮囑。

文化日

11月3日是「文化日」,本節日1948年(昭和23年)根據日本節日法而制定,旨在鼓勵國民「珍愛自由與和平,促進文化發展」。為什麽要定在11月3日呢?是因為:本日為日本國憲法頒布日,而日本憲法重視和平與文化。因此,在本月裡,各美術館、博物館的展事與相應文化活動,也自然比平素多了起來。文化日當天,一些文化設施則免費對觀衆開放。

每年「文化日」,日本國家都要在王宮舉行「文化勛章」頒發儀式,由天王親自授予。這一制度設立於1937年(昭和12年),旨在表彰對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功勛卓著者,每年選定5名獲獎者。此外,11月4日,國家還要獎勵15名「文化功勞者」,旨在表彰獲獎者的文化功績或善舉。「文化勛章」為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表彰,但沒有獎金。而「文化功勞者」獲獎者每年可獲得350萬日元的終身年金獎勵。

日本憲法第14條第3款規定:榮譽、勛章等的授予不可伴隨任何特權。受此限制,任何獲獎者都不可獲得獎金。但為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便另外創設了文化功勞者獎勵制度,並以年金獎勵的方式取代獎金。而「文化勛章」獲得者一般都是從往年15位文化功勞者中選出,因此也就是間接地對「文化勛章」獲得者提前給予了資金獎勵。

神嘗祭

日本作為農耕民族,自古便將穀物的收穫視為上天的賞賜。故此,每年秋季,除了民間相關祭祀外,作為王宮宮中祭祀活動之一,天王也要舉行「神嘗祭」和「新嘗祭」。

「神嘗祭」為10月17日,而「新嘗祭」則是11月23日。關於「神嘗祭」,我們此前做過簡要介紹,為了與「新嘗祭」比較,在此稍事補充。

所謂「神嘗祭」,就是將當年最早收穫的「初穗」(早稻),獻給供奉於伊勢神宮的「天照大神」,敬謝神的恩賜。「神嘗祭」似乎自古就有,但并無確切的文獻佐證。自養老5年(721年)開始,伊勢神宮每年都要在10月17日舉行「神嘗祭」祭祀,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位於日本本州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正式稱謂叫神宮,供奉著王室祖神、大和民族的祖神天照大神。因為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所以伊勢神宮的地位較特殊,為日本最神聖、最重要的神社之一。歷史上,伊勢神宮與王室、朝廷關係甚密;即便是現代,每年初始,日本首相及農林水產大臣都要前往參拜。

雖然天王是祭祀主,但天王并不親自前往拜祭,而是差遣使者代行,並授之予「御酒」、「神饌」等供物。當日,天王只是面向伊勢神宮方向行遙拜禮。自明治4年以後,在王宮内也要舉行「神嘗祭」祭祀,在「賢所」(宮中三殿之一)供上祭品,以謝神恩。早上,儀式開始前,天王要在宮中的「神嘉殿」向神宮方向行遙拜禮。

「神嘗祭」是伊勢神宮每年舉行的諸多祭祀中最為重要、最為神聖的祭祀,所以伊勢神宮每年舉行儀式時,一切裝束、器具等都要煥然一新,俗稱「神宮正月」。本年的神嘗祭,已於10月15至17日隆重舉行。

依照習俗,此時,在伊勢市還要舉辦「神嘗奉祝祭」,全國各地也要舉辦相關祭祀以及傳統藝術表演等,以感謝神賜五穀豐登,分享收穫的喜悅。

新嘗祭

舉行完「神嘗祭」一個月後,也就是11月23日,日本天王還要親自舉行「新嘗祭」祭祀。這也是王宮祭祀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此祭祀起源不詳,但据《日本書紀》(720年)載,早在飛鳥時代的皇極天王(642〜645年)時就舉行過「新嘗祭」。另,在《萬葉集》(7世紀中葉〜8世紀下葉)中也可看到與「新嘗祭」內容相關的和歌。

所謂「新嘗祭」,就是將本年新收穫的穀物獻給天照大神等天地諸神,感恩敬謝上天的賜予。祭祀儀式上,日本天王在東京王宮的「神嘉殿」内,向天照大神等諸神供奉新收穫的稻米,謝恩、祈禱後,天王還要親自品嘗新米做的米飯。

依照史書記載與傳説,天王為天照大神之子孫,天王親自食用供奉的米飯,就會獲得新的神力,並藉此與衆神相約明年繼續五穀豐登。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新嘗祭」為國民節假日,戰後,認為其國家神道色彩較濃,便將其節假日規定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將該日定為「感謝勤勞日」。名稱雖然變了,但無論是宮中還是民間,慶豐收、謝神靈、感恩賜這一傳統思想卻始終未變,一直被繼承著。

雖然歷經戰亂,朝代更迭,日本始終秉持傳統。雖然遭受近代西方文明衝擊,蒙受變異文化侵蝕,但日本依然循規蹈矩,恪守禮制。在科學被奉上神壇,傳統被打入地獄的今日,日本依舊堂堂正正地尊王、敬天、祭神,實為罕見、可貴。

詠秋懷古

眼下,雖時值季秋,樹木日益凋零,但還是有應時的花卉如約綻放。秋菊的秀美、高潔自不待言,隱於樹叢中的山茶花也顯得格外靚麗,沉靜中給人送來一種超脫、堅毅之美。此外,還有仙客來、柊、南天竹、秋英、金木犀等,也都各自為這個季節帶來別致的情趣。

春花秋葉。如果説春天的象徵是櫻花,那秋日的代表就是紅葉了。如果說櫻花帶來的是春播時的新生與希望,那紅葉展示的則是秋收後的愉悅與殷實。另外,日本自古紅葉不只限於楓葉的紅色,如銀杏等黃色的樹葉,也統稱為紅葉。

在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7世紀中葉〜8世紀下葉)中,我們便可看到日本民族是何等愛惜秋日紅葉。該集中,有許多吟詠秋日紅葉的詩篇,雖然大多為直抒自然之美,抑或借喻秋日紅葉傾訴愛戀,描述寂寥,述説世事炎涼等,但也不乏對世事無常之感悟,對人倫天道之探尋,將秋與紅葉提升到一個悟道的高維度。譬如,奈良時代的公卿、著名歌人大伴家持(718〜785年)的這首歌,就是通過樹木的春花秋葉領悟人間諸事的無常:

「春來紅花綻,秋到楓葉凋,雖為不言木,無常孰能逃?」

似這首詩歌這般,正因為大和民族自古便對春花秋葉、春華秋實情有獨鍾,並從中領悟天道世理,如今方有日本秋文化之絢麗斑斕。@*#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