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

【愛讀唐詩】唐詩排行第一名作 詩仙讚歎因它斂手

作者:踏雪飛鴻
font print 人氣: 1940
【字號】    
   標籤: tags: , ,

從古至今一千多年來,持續得到讀者愛賞的唐詩作品中,高居排行榜首的是哪一首呢?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詩仙也非詩聖,不過倒是得到詩仙高度的推崇。本詩古意出自天真,氣勢來自超然;創意來自詩人生命境界的感悟,一變七律之法度,獨步千古一絕唱。

唐詩排行榜第一名

宋末元初的詩詞評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事實上,崔顥(約公元704年~754年)《黃鶴樓》不僅是唐人七律第一,同時也是唐詩中最受古今讀者青睞的一首,高居排行榜的第一名。[1] 一起來品賞: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白話詩吟:
得道成仙的古人,已經乘著黃鶴飛走了,此地只剩黃鶴樓矗立在長江邊上。
黃鶴一去不再回,白雲悠悠來去千載,等不回乘鶴西去的仙人。
從黃鶴樓隔江俯瞰對面漢水邊,晴空映照下,川邊的漢陽樹歷歷分明,川心的鸚鵡洲上芳草萋萋。
長日就要西下,暮色就要來臨,放眼瞭望,故鄉何在?江上煙波起霧靄,迷了津渡讓人更犯愁。

崔顥與絕代佳作《黃鶴樓》

元代夏永 黃鶴樓圖(公有領域)

崔顥是唐朝開元十一年進士,汴州人,開元、天寶年間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人都以詩名聞世。他雖有文才但仕途坎坷,開元年中在朝任尚書司勛員外郎,開元後期入河東軍幕府,一窺塞垣,邊塞詩慷慨豪邁。天寶十三年卒,卒年約五十歲。按《唐才子傳》,崔顥「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敘述崔顥的詩,從少壯到老壯經歷脫胎換骨的轉變。他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深切,留下《黃鶴樓》七言律詩,成了絕代佳作。

李白遊黃鶴樓時,看到了崔顥題詩,氣度磅薄,慨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斂手而去。旁邊有一遊僧目睹此一情景,詠「酒逢知己,藝壓當行」(《升庵詩話》 ),一讚一嘆,真是貼切道出真情時境。之後李白遊金陵(南京)鳳凰臺(西元747年),得機會題詩《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詩遙相呼應,成了流傳千年的詩話。

《黃鶴樓》千載獨步的境界

崔顥《黃鶴樓》絕唱把黃鶴樓的江山絕景推上高峰。開篇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仙蹤渺渺,脫俗絕塵;尾聯「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綰繫亙古的生命鄉愁,引得來者代代追仰,低迴千年!

《黃鶴樓》的前三句,一連道了三次「黃鶴樓」,重複詞語,本當是作詩敗筆,更何況同一詞三連環,豈不是大敗筆?然而,崔顥轉敗筆為奇句,「氣格高迥,渾若天成」(《唐詩鏡》),「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印象深刻讀者心海。

本詩是「律法之最變者」(《唐七律選》),也就是七言律詩最出奇的變體,前四句沒有對仗,信筆抒寫「雄渾傲岸,全以氣勝」(《增訂唐詩摘鈔》)。詩人將昔人在黃鶴樓得道成仙的典故拈來,宛若古詩的敘事,娓娓道來,妙在一氣渾然,格調高遠,意境超然,「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批點唐詩正聲》)。

古意出自天真,氣勢來自超然;創意來自詩人生命境界的感悟,自然泉湧汩汩而出。

直率的格調、超然的感悟使得《黃鶴樓》一詩飄然不群:「七律能一氣旋轉者,五律已難,七律尤難,大曆以後,能手無多。崔詩飄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處在格高而意超也。」(《詩境淺說》)

此詩神氣縱逸,結語二句蒼然渾重,蘊含無窮的天機,綰結全詩旨意。生命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此生只是剎那的逗留,天地僅是生命的旅店,如何才能回到生命之初最純真的故鄉?這是億萬年來,人們共同的追尋。崔顥《黃鶴樓》萬古繫一心,歷代之人讚賞此詩為「千秋第一絕唱」誠不過譽。

黃鶴樓追跡

長江一水東流通海,由北岸的夏口對望,由西向東群山羅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山山蜿蜒連成一線,山水交會,宛然似一巨龍臥波的形貌。黃鶴樓恰恰座落在巨龍的腰部。那氣勢有如仙鶴騎龍欲飛的絕景!

黃鶴樓最初興建於三國時期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逐鹿時代,漢水下游入長江的夏口(也叫魯口,漢水下游古稱夏水),控接湘川兩地,是個兵家必爭的水陸攻防要地,也是劍指東吳的關鍵要害。黃武二年,孫權在夏口對岸的江夏城屯兵鎮守,城西臨長江,他就在西南角的黃鵠磯上建造瞭望戍守樓,名喚黃鶴樓(在今之武昌城西南)。

黃鶴樓建在城臺上,綠蔭相襯,中央主樓翼角嶙峋,氣勢雄渾,下層為配樓,主樓、配樓錯落有致,有穿廊連通。從黃鶴樓上遠眺,雲氣蒸騰,煙波浩渺;長江左岸、漢水的右岸的漢陽一帶,盡入眼簾。

古代的黃鶴樓是建在城臺上的三層建築,高九丈二尺,加銅頂七尺,成九九之數。「九」是中國哲學中的極數,九九隱喻「久久」、至尊的意義,加冠黃鶴樓「江山第一樓」的精神內涵。黃鶴樓的文化精神層次,領先天下名樓,而崔顥在此樓留下氣勢雄渾、意境悠遠的《黃鶴樓》詩,與「天下絕景」相得益彰,博得「千古絕唱」之名,係巧合呢?亦或是渾然天成呢?

此為《黃鶴樓圖》,元代夏永繪。(公有領域)

黃鶴樓仙蹤

黃鶴樓是個仙蹟勝地,古來留下著名的修道成仙的傳說。唐代詩人,譜出熱切尋求返本歸真之道的生命群像,崔顥的《黃鶴樓》詩也直點其中玄機。「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一開篇就展打開古人修道成仙的神傳文化。

黃鶴樓連結的修道成仙之歷史典故非常豐富。陸游《入蜀記》記載,傳說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在黃鶴樓升天。《南齊書‧志第七 州郡下》記載,修道成仙的子安曾經乘黃鶴經過樓的上方。傳說中國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在黃鶴樓傳道、修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呂洞賓「登黃鶴樓,以五月二十日午刻昇天而去」。《報應錄》中也記載了一則仙人駕黃鶴升天的傳奇故事。這些傳說讓黃鶴樓博得成仙聖地的盛名。

呂洞賓可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仙人。圖:明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 呂洞賓 軸。(公有領域)

小語

崔顥《黃鶴樓》詩,映帶歷代種種修道成仙的傳奇,散發超然出塵的輝光。中華文化中的修道精神傳統悠悠長長,在歷史詩篇中沈澱,溶入化入中華兒女的血脈靈魂中。《黃鶴樓》一詩求索回歸生命真鄉之道,情真意切,讓代代人千百年來吟詠不絕,古今默會,千古永續,心意相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註釋[1]《黃鶴樓》是收入古今選本、受到歷代評點、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網路連結等的總合次數最多的一首詩。排行參見《必讀唐詩100大》(王兆鵬等著,臺北:聯經,2014年版)。
@*#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