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Au8 娱乐-足球竞彩分析-网络赌博合法的国家

【東瀛采風】金秋十月 東瀛覓古

作者:脩實
金秋十月,紅葉之際, 東瀛覓古,多采多姿。(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這秋涼之際,東瀛日本有哪些具有傳統風俗色彩的文化盛事登場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在紛亂世局中依然能秉持傳統信仰,展現古風雅韻,迎來愜意的金秋。

十月更衣  東瀛傳統文化多姿彩

進入10月,日本列島早晚添了些涼意,高寒地區開始呈現紅葉,從高到低、由北至南,妝點著東瀛大地。自然變裝,人也要更衣,從10月1日起,許多人要更衣,日語叫「衣替」。告別了炎熱的夏日,迎來愜意的金秋,人們紛紛收起夏衣,換上秋裝。

自然變裝,人也要更衣,從10月1日起,許多日本人要更換季節性的衣服,日語叫「衣替」。(Shutterstock)

在這天高氣爽、五穀豐登的金秋時節,品嘗美味,外出旅遊,讀書思考,舉辦賽事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爲本月的風物詩。

雖然世界早已進入網絡時代,但在日本,依然保持著書信往來習俗,尤其是年節假日、季節變換、婚喪嫁娶之際,人們多用書信聯繫,以示鄭重與尊重。書信的傳統格式,自然少不了文首的寒暄、問候。而這些寒暄語,自然是應時節的變化而變化,每個月,還要分出上、中、下三個時段,不同的時段會有不同的問候方式。

十月裡,通用的問候語為:「秋涼之際」、「晴秋之際」、「寒露之際」、「紅葉之際」、「菊香時節」、「清秋時節」、「天高馬肥之秋」等等,信尾也一定少不了「秋冷時節、多請自愛」之類的叮囑,讓人既可意識到季節的更替,又能感受到人情之暖意。

除了讀書、旅遊、品嘗美味等個人行爲以外,各種公共活動也陸續登場。

清秋時節,旅遊好時光。(Shutterstock)

每年從10月1日起,「紅羽毛共同募捐」,開始本年度的募捐活動,一直持續到年末。這項募捐,始於昭和22年(1947年),旨在國民互助、促進社會福祉。因此,進入10月後,會看到很多人,尤其是政治家、電視主持人等公衆人物的衣領上,都插著一支紅羽毛,這標誌著此人業已募捐,也象徵著對募捐者的一份謝意。但是,近年來,由於羽毛供應不足,另外也有人指出:使用鷄毛不環保。因此,不能保證所有募捐者都能得到一根紅羽毛,有的給一個帶有紅羽毛標誌的黏貼作爲替代品,也十分溫馨可愛。

10月8日為「寒露」節氣,23日是「霜降」節氣。到了寒露,空氣變得清新,晴天也多了起來。進入霜降,早晚涼意加深,早上可看到山野塗上一層淡淡的霜彩。遠眺群山,會看到紅葉從無到有、由淡變濃,逐日變換著裝顔;近觀人群,會感到衣著更趨多樣,似乎在與群山爭艷。

1964年10月10日,日本在東京舉辦了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1966年將10月10日定為法定假日「體育日」,旨在普及體育,培養國民健康的身心。2000年開始,將該日改爲10月的第2個星期一。今年的體育日恰逢10月10日。因此,日本的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都會利用這個三連休舉辦體育運動會、校園慶典等相關活動。

每年10月14日是「鐵路日」。1872年10月14日,日本鐵路開通。舉行50年紀念慶典之後,日本鐵路省規定:從1922年開始,10月14日為「鐵路日」。這一天,全國鐵路系統要舉辦相關慶典活動,而對鐵路愛好者與旅遊愛好者來説,更是令他們格外愉悅的時節。因爲,這期間利用鐵路出行者,不但可購買一張任意乘坐的廉價通票,還可連用3天。

新米祭神  神嘗祭慶豐收

每年10月17日,為慶豐收,感謝神明的賞賜,要在伊勢神宮舉辦「神嘗祭」,作爲宮中祭祀活動之一。所謂「神嘗祭」,就是將天王陛下親自耕種的初次熟成的稻米奉獻給供奉在伊勢神宮中的天照大神,讓神先品嘗,並感謝神賜予的豐收。另外,在王宮中也要舉行相關儀式,由日本天王親自將新產稻米供奉在王宮內的三殿之一的賢所(另外兩個殿分別是皇靈殿、神殿),並對著伊勢神宮方向(在三重縣伊勢市,位於東京的西方)進行遙拜。與此同時,在伊勢市還要舉辦「神嘗奉祝祭」,全國各地也要舉辦相關祭祀以及傳統藝術表演等,以此分享收穫的喜悅與表達對神賜五穀豐登的感恩。

10日,東京新宿區的放生寺舉辦了「放生會」,每年都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舉行。放生寺的「放生會」,先做法事,感謝平素享用的具有生命的食物,儀式完畢後象徵性地將魚放生到寺內的池塘裡。

放生會源於佛教戒律的「殺生戒」,本爲佛教的一種宗教儀式,旨在戒殺生。在日本,神道信仰頗受道教、佛教影響,融入了其一部分信仰,並成爲文化習俗。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在前世時就曾放生並講法,古代中國的天臺宗開創了這一宗教儀式,並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載,天武天王5年(677年),天王曾下詔諸國,要求放生。其實,禁止殺生的風習早就有了,早在敏達天王7年(578年)就曾下令「六齋日」內禁止殺生,推古天王19年(611年)5月5日,聖德太子曾諫天王禁獵。如今,放生會的時間、內容等,每個寺院、神社皆不盡相同,其主旨卻殊途同歸。

神無月  神在月

如中國古代一樣,當今的日本依然保留著月份的雅稱,用於書信等。每個月份都有一個或幾個雅稱,10月的雅稱為「神無月」,意爲無神之月,神不在的月份。那麽,神不在位司職,究竟到何處去了呢?又幹什麽去了呢?

日本島根縣的出雲市一帶,古稱出雲國。在這裡,10月的古稱不叫「神無月」,而叫「神在月」。原來,這個月裡,日本全國各地八百萬神仙,都要匯集到出雲國開會、議事,因此就有了上述兩種稱謂。其實,所謂神無月、神在月,原本指黃曆10月,但日本近代啓用西曆以後,人們就習慣地將神無月與神在月從黃曆十月改爲西曆10月。

諸神議事的地點,是日本聞名遐邇的出雲大社。

日本島根出雲大社。(Shutterstock)

爲何要選擇在此議事?因爲這裡供奉的是「大國主大神」。如果説「天照大神」是上天的象徵,那麽大國主大神則是大地的主宰。並且,管轄各地的衆神,大多為大國主大神的子孫。因此,這些孩子們每年要回來一次,一是匯報各地情況,二來商議明年事宜。

那麽,諸神具體要商議何等事項呢?除了來年的天氣、農作物收成、釀酒等議題外,主要是協商人們的命運、婚姻等事宜。因此,出雲大社就成了「結緣」的發祥地,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祈求喜結良緣的善男信女們前來祭拜、許願。

這一個月裡,諸神的日程大致如下。10月1日為「送神日」,家家戶戶都要為當地出行的神仙供奉年糕和紅豆飯,以備旅途享用。10月10日,諸神到達出雲,因此,在出雲的「稲佐浜(稻佐濱)」海灘上,要舉行儀式,歡迎從海上到來的諸神,將他們請到出雲大社。10月11日至17日,諸神舉行會議,叫「神議」。其間,出雲大社要在議事的上宮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另外,在出雲大社內諸神下榻的19間廟舍裡,也都要連日舉行相關活動。10月18日,一些神仙開始離開出雲,返回各自國度,因此,要在出雲大社拜堂舉行「神等去出祭」,就是歡送諸神的儀式。10月26日,第二批神仙離開,叫「第二神等去出祭」,出雲大社也要舉辦相關祭祀活動。10月末,各地諸神紛紛歸來,各地叫「迎神」,家家戶戶都要在神龕上供上加有穀物的年糕湯。

出雲大社。(Shutterstock)

除出雲大社外,出雲及松江地區的一些神社也都在「神在月」期間舉行相關祭神活動。那麽,諸神不在位期間,誰來看守地方呢?據説,各地都有看守地方的留守神,最普遍的是惠比須神,還有諸如金毘羅神、竈神、道祖神等等,是他們執行這一任務。

在日本,傳説地震是棲身地下的一個大鮎魚興妖作怪所致。平時,大鮎魚被一塊鎮妖石鎮著,無法作怪,而當守護神出行時,大鮎魚便乘機興風作浪。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地震,都是在神無月裡。如此看來,代管的看守神能力還是有限的。

據《出雲大社》記載,出雲地區的人們在「神在祭」期間,人們都會謹慎齋戒,停止一切歌舞娛樂,悄然行事,連打掃庭院時都盡量不出聲響,以免打攪了諸神。

既然諸神都匯集於出雲商量命運、婚姻等人間大事,那麼在此期間也就不宜説媒相親,佐渡等很多地區至今仍保有這一習俗。而在北九州地區,甚至在諸神去出雲及歸來的當天,未婚男女要閉門不出,以免破了良緣。

以上的傳説、風俗習慣,在史書中可看到零碎、片段的記載,在今著《出雲大社》、《古代出雲事典》、《神道大辭典》等書籍中,有較爲詳細的記載。當然,關於「神無月」一詞的出處與釋義,也有其他多種説法。譬如,平安時代的有關記述稱,十月為國土及諸神之母「伊邪那美命」(伊邪那美神)的供養月,因而舉行祭祀等等。

眼下,實爲多事之秋,整個世界被躁動、恐懼、不確定所籠罩,很多人感到無力、無助、迷惘。然而,人們卻又能從日本文化中,看到幾分恬靜、閑逸,乃至超然。在人類文明日趨變異的當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卻依然能秉持傳統信仰,展現古風雅韻,著實令人欣慰。@*#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