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斯文在茲:孔子廟御匾展露悠深的中華文化

作者:允嘉徽
孔子廟堂懸掛清朝代代皇帝的御匾,展現中華文化道統的悠深與傳承。(圖 :臺灣彰化縣政府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康熙皇帝稱頌孔子為「萬世師表」,御匾賜孔廟,自此而往清朝世世續此傳統。一匾一詞在文化傳統中承先啟後:「生民未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聖協時中」、「德齊幬載」、「聖神天縱」、「斯文在茲」和「中和位育」,這些匾詞都是出自一本本傳統古籍,闡揚了什麼中華文化精神呢?

清朝時,京師孔廟禮器悉備,數千年前的古樂器都備列台階下,又有經歷風剝雨蝕的周宣王時代的石鼓十具[1] ,也列於階下,展現了孔子傳述的中華文化道統,在民族生命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歷代對孔子維繫傳統綱紀,傳承道德倫常穩固社會,以及有教無類的師範都非常崇敬。唐太宗奉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治世圭臬,大興儒學。到了清朝,自聖君康熙皇帝傳至光緒皇帝,都賜匾孔廟,懸掛在曲阜孔廟大成殿的月形梁上。

康熙皇帝崇敬孔子,不僅徒步親臨孔廟祭祀,更御筆親書「萬世師表」匾額,御賜孔廟。自此而後,清朝歷代皇帝御賜孔廟匾額,匾額中詞語僅僅用了四個字,卻是蘊含深厚典故,傳承幾千年的文化道統。分別是:

康熙帝御賜之寶「萬世師表」

雍正帝御賜之寶「生民未有」

乾隆帝御賜之寶「與天地參」

嘉慶帝御賜之寶「聖集大成」

道光帝御賜之寶「聖協時中」

咸豐帝御賜之寶「德齊幬載」

同治帝御賜之寶「聖神天縱」

光緒帝御賜之寶「斯文在茲」

宣統帝御賜之寶「中和位育」

這些匾額都引用了典故,各闡揚了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一起來探索。(本文匾額攝於臺灣臺南「全臺首學」——孔子廟)

臺灣臺南孔子廟之孔子神位和光緒帝御賜「斯文在茲」匾額。(容乃加/大紀元)

清代皇帝頒孔廟御匾背後的典故

萬世師表:

這是對至聖先師孔子的尊稱。自從清聖祖康熙帝以「萬世師表」四字親題孔廟的匾額,後人於是以此專稱孔子。「萬世師表」語本《三國志ㆍ魏志ㆍ文帝紀》,昔時魏文帝下詔魯郡修孔廟,讚揚孔子的功績道:「昔仲尼資大聖之才……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1]

生民未有:

雍正帝御賜——讚譽「生民未有」匾額。奧處有康熙帝「萬世師表」匾額,前方有同治帝「聖神天縱」匾額,未能窺見全貌。(容乃加/大紀元)

讚頌孔子盡心盡力,盡力於淑世的理想,出類拔萃——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語本《孟子ㆍ公孫丑上》:「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與天地參:

乾隆帝御賜之寶——讚譽孔子「與天地參」匾額。 (容乃加/大紀元)

形容孔子聖德的偉大,贊助天地化育生民萬物,足以配天地。此語出於《禮記ㆍ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聖集大成:

讚揚孔子聖德和巧智兼備,信而好古,有條有理彙集整理古聖先賢留下的傳統文化遺產,將這些遺產及時保存了下來,同時,克服厄難周遊列國,不遺餘力,傳揚仁道之道統於天下。語本《孟子ㆍ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聖協時中:

道光帝御賜之寶——讚譽孔子「聖協時中」。(容乃加/大紀元)

「時中」指君子之道合乎時宜,無過之無不及。此語讚揚孔子之德與道切合時宜,合乎中庸之道。語本《禮記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德齊幬載:

此語讚頌孔子之德,至大至廣,如天地能覆載生民與萬物。幬(音同「到」),意為覆蓋。語本《左傳ㆍ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聖神天縱:

讚頌孔子多才多能,是上天賦予使命來世的聖人。語本《論語ㆍ子罕》:「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斯文在茲:

光緒帝御賜之寶——孔廟「斯文在茲」匾額。(容乃加/大紀元)

讚美孔子堅決維護天道,傳承傳統文化的貢獻。語本《論語ㆍ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指周文王傳承的傳統文化遺產,「斯」是定詞,即指這些傳統文化遺產,「茲」指孔子。

孔子曾被圍困於匡地,情況非常危急,他鎮定說道:「文王死了後,文化遺產不都由我繼承嗎?……老天若不滅絕傳統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樣?」此時此地,孔子展現了傳承傳統文化無懼無畏的決心,使命必達的大勇氣。

中和位育:

讚美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中正平和,為天地化育萬物之本,因此,天道不墜,大地不傾,生民萬物各安其所,各得其位。語本《禮記ㆍ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小語

不管朝代興替,不論人間變遷,孔夫子傳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倫常,一直都是人間社會穩固與發展的礎石,曖曖含光,是人類之寶。

唐太宗大興儒學,萬邦來朝,開展輝煌唐文化;清康熙帝敬仰孔子,躬身實踐仁孝之道,開創康乾盛世;北宋開朝宰相趙普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治績。來到十九世紀現代社會,日本初創的現代企業,實踐論語的道德理念,結合「算盤與論語」,實現了富而好德的企業文化。[2] 他們都以功績實證了孔子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揚的道德教化精神,是治國平天地的圭臬。孔子一生孜孜矻矻,發揚道統努力不懈,受到後代聖賢諸多讚譽加身,正是實至名歸。

註釋:

[1] 周宣王時的石鼓文已十、九脫落,字跡模糊,清朝時看到,全文鐫刻於一碑上,立於孔廟階下。

[2] 「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將「論語與算盤」結合,使得企業經營達到「義利兩全」的理想。可參見:《論語與算盤》打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