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別名的故事

嫦娥奔月。(桃子/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38
【字號】    
   標籤: tags: , ,

千年的歷史悠久如長歌,中秋的故事就如歌中動聽的音符。歲月流轉、朝代更迭,今天人們仍舊不斷譜寫著這首看似沒有終章的樂譜。既然今月曾經照古人,那麼我們不妨撫今追昔,從中秋節的幾個別名中探求這個節日起源的故事。

一、月夕

「花朝月夕」這個充滿詩意的成語,現在被用來形容美麗的景色和美好的時光。可是在古代,這個詞指的是黃曆的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這兩天。月夕為什麼被用來稱呼中秋節這一天呢?其實,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成書的《禮記》。所謂「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春分這一天要祭祀太陽,秋分這一天則要祭祀月亮。在古代中國,農業是關係到民生的大事,而帝王的首要任務就是順應天時,引導百姓耕種勞作。百姓的生存要仰賴四時的風調雨順,日月的運轉也與四時變化息息相關,所以古代帝王要治理天下,就不能忘記祈求日月之神的護佑。

最初的祭月節是在秋分這一天,後來經過朝代變遷,各朝的曆法也逐漸融合,秋分日的祭禮就變成在中秋這一天舉行。於是中秋節也有了月夕這個美麗的名字。

清 陳枚《月曼清遊圖》八月“瓊台玩月”
清 陳枚《月曼清遊圖》八月「瓊台玩月」。(公有領域)

二、拜月節

唐詩有云:「萬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在古代,人們有時把月亮稱呼為「太陰」。 太陰之神,被認為是女子的保護神。天真爛漫的少女們在月光下祭拜月神,曾是古代的中秋節最獨特的風景之一。她們會在供桌上鋪陳各色糕餅、果品,然後在月光下焚香祝禱,誠心跪拜,祈求月神的護佑。中秋拜月盛行於盛唐,但是在盛唐之前,女子拜月已經非常普遍,所以有「無鹽女拜月」、「貂蟬拜月」這樣的故事流傳。

在一些地方,中秋節也被稱為女兒節,這與女子拜月的習俗息息相關,這也意味著民間男子是不能參加女子拜月的儀式的。因為陰陽有別,男子拜月非但不會得到護佑,還可能招來一整年的晦氣。

三、玩月節

中秋這一天,正式成為宴飲、遊玩、歡慶的節日,是從宋朝開始的。據《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記載,宋朝的中秋節開放宵禁,人們可以通宵達旦地遊玩、嬉戲。中秋之夜,形狀各異的花燈映照得街市如同白晝,街頭巷尾的商鋪小販忙碌非常,酒樓裡供應著最肥滿的秋蟹和香氣沁人的桂花酒,兒童們圍繞著貨郎爭相觀看稀奇的玩意兒,還有千萬盞水燈順著河面飄流,如天上的繁星一樣燦爛。

月餅。(蘇玉芬/大紀元)

宋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各種貨物和食品都很豐富。月餅一詞也始見於南宋書籍的記載。蘇軾亦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人們喜愛天上的圓月,卻不能摘下來把玩,於是把酥餅做成圓月的形狀,拿在手裡,吃一口,甜入心脾、喜上眉梢。

四、團圓節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句詞因為唱出了所有人的心聲而變得膾炙人口。唐宋以來,文人在中秋節裡寫下了無數的詩詞,用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盼望能夠月圓人團圓。因此中秋節也逐漸發展出了最重要的一個別名:團圓節。團圓節的內涵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一天,天上的明月由虧轉盈,彷彿在提醒著人們要放下繁忙的事務,回到家中與親人共度佳節。

清 十二月月令軸之八月(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遠方的遊子不能回歸久違的故鄉,那麼也許連天上的明月,都會為人感到遺憾呢!如果您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為家人們帶去溫暖的祝福!

***

在中秋佳節,為你的家人朋友們送上一份溫暖的心意!

神韻作品:視頻饋贈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