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中秋節的故事

史上名人的中秋 異彩傳神千載點亮中秋節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3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日月輪轉,一年容易又中秋!圍繞著中秋節,有多少中秋故事,有多少民俗傳說,有多少神奇事兒呢?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嫦娥、李白、唐玄宗、蘇東坡,他們的中秋散發著異彩。一起來回顧,玩味中秋明月,迎接中秋節。

嫦娥奔月 凡界通仙界的民俗傳說故事

第一個想到的中秋節名人將是誰?非嫦娥(古稱姮娥)莫屬。在中秋節的民俗傳說故事中,嫦娥粉絲最多,年代最久遠。幾千年來,她牽繫著中秋和超時空的遐想,成了中秋故事中的典故。

和嫦娥並肩出現的是后羿,相傳他們都是神的使者,下世救人。在堯的時代,天上十個太陽為妖作亂,一齊升上天空,讓人間幾乎成為焦土。堯將射日的大任交付給后羿。后羿神勇超人,一連射下了九個太陽,為人民解決了困局,成了英雄。受到人民愛戴的后羿成了有窮氏國王。美如天仙的嫦娥是她的王后,溫柔又賢慧,母儀天下。

嫦娥奔月傳說是在一個中秋的望日。(大紀元)

崑崙山西王母有長生不死的仙藥。后羿上了崑崙瑤臺請求西王母賜仙藥,西王母賜給他一份仙藥。這一份仙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若是兩人各服一半,就能在凡界長生不老。仙藥取回後,在仲秋望日滿月時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劇變。

據上古三易之一的《歸藏》記載,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仙藥,飄飄然飛升,奔月成了月中仙。三易之一的《連山》記載說嫦娥竊藥服下而奔月。為什麼嫦娥一人服下了仙藥呢?他倆不是一起下世的夥伴嗎?因為后羿仗恃著自己射日的神技,漸漸變得驕奢淫逸,不把百姓放在心上,做出種種危害百姓的事。嫦娥喚不醒陷入迷途的后羿,也不能讓他長生不死殘害百姓,就把仙藥飲下,獨自回天去了。

從夏朝以來,超越了四千年的歲歲月月,嫦娥奔月在凡界和神界搭起一條「通仙橋」,讓人不忘仙界、超凡界的存在。仙凡不同界,要靠修煉提昇,中國文化中始終傳承著修行文化,神蹟一直為道德超越凡界層次的生命示現,讓人突破迷境往上提昇。

李白的中秋 秋月落桂子 尋仙求道

李白外號「詩仙」,他的一生軼聞很多和他修道成仙的心路有關。在李白出生前,他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他,因而李白的字叫「太白」。李白初次進京時,賀知章見他奇姿不凡,看他的《蜀道難》,更是連四度讚歎李白是「謫仙」。這些事都蘊藏著李白與仙界相連繫的訊息。李白的許多詩歌中一再顯現他衷心追尋「騎龍飛上太清家」,和黃帝一樣返回天界的衷曲。

對於人間中秋,李白毫不感興趣,引他留心的還是仙界的事,像是中秋明月夜,月中落下桂子這樣的事情。李白的時代,唐玄宗天寶年間,杭州的靈隱寺就有過月中雨桂子的神奇事兒(見《武林靈隱寺志》)。還有杭州地方志也記載,在明月皎潔的中秋夜從月中落下神奇桂子的事。這種桂子天生能量強大,一種即活,子葉柔長,即使在寒冬仍然翠綠勁秀不凋。傳說月中吳剛伐桂的那棵桂樹就具有神奇的能量,被伐的傷口馬上能癒合。

月中落桂子,可遇不可求,李白的詩中記下「桂子落秋月」奇蹟:「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送崔十二遊天竺寺》)

李白聽聞中秋月中落下桂子來,更堅定他尋仙修道的志向。他對好友崔十二說「待我來歲行,相隨浮溟渤」,來歲我們一起去溟、渤海上遊,展現他尋訪海上蓬萊仙山的繫念,展現他一向修道的志向。

「桂子落秋月」的奇事,在唐代之後並沒有絕跡,在宋、明都有記載。江南杭州是賞桂的好地方,杭州廟寺一直是月中落桂子的名地,神蹟應該是顯現給道中人吧。《佛祖統紀》記載,宋仁宗天聖五年八月十五夜,法師遵式在天竺寺遇上天下桂子雨,降落庭殿,他取了桂子仁播種林下,作了桂子之詩。

南宋理宗年間的進士舒岳祥在一年中秋就逢上了這奇事。那年中秋的月色非常明亮皎潔,他在夜讀時突然聽到屋瓦上響起冰雹撒落瓦上一般的聲音。他祖父開門到庭中查看,然後告訴他說「此月中桂子」。(《湧幢小品》)

明代禮部尚書朱國禎(西元1557-1632年)遊天台山時,讓隨身童子在廟寺西庭撿了二升桂子,桂子「大如豫章子,無皮,色如白玉,有紋如雀卵,其中有仁」,咀嚼下有芝麻氣味。他看到散落磚隙的桂子,十天左右就長出樹來。(《湧幢小品》)

唐玄宗中秋遊仙宮 凡間證遊跡

在古書中記載了唐玄宗上了廣寒宮的故事,如唐人柳宗元的《龍城錄》、唐代《開天傳信記》和明代周楫《西湖二集》中都有相似的記載。

唐玄宗擅長吹奏玉笛,他吹奏的《紫雲曲》,樂音清越優美,不同凡響,這是玄宗在一次遊月宮時聽到的仙曲。一年八月中秋,月色皎潔,引得玄宗興起一個美麗的遐想,他問身邊的高道葉法善:「可到得天上賞月嗎?」葉法善聽了玄宗的心願,一揮手從宮殿玉階前化出一條白玉橋,一直延伸到天際。他對玄宗說「可以去!」於是葉法善帶領玄宗上橋,很快就到了天上月宮。

那月宮的門楣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字金書。高大的玉桂婆娑搖曳,樹的周圍有幾位仙女吹奏著《紫雲曲》、舞著《霓裳羽衣》之舞,非常美妙婀娜,風姿綽約!

玄宗聽到仙曲非常歡喜,他一向精通音律,一面聆聽一面速記曲子的聲調節奏。這時的月宮景象讓玄宗起了吹笛的雅興,然而他的玉笛留在長安寢殿中。葉法善就向空長嘯一聲,玉笛應聲即到了手中。於是玄宗在白玉橋上吹了一首曲子,這時他往下俯視,看到的是潞州城。玄宗隨手拿出數文金錢投向下界的城中。他們在月宮逗留到半夜,當他們回返皇宮後,那白玉橋隨即隱去了蹤影。

過了十天左右,潞州官府上奏一道祥瑞的記聞:八月中秋有天樂臨城,同時降落金錢數文,一併上呈。玄宗一顧那數文錢,果然是自己投下的金錢。當後代的人聽到唐玄宗流傳於世的仙界之樂《紫雲曲》和《霓裳羽衣舞曲》時,往往能遙想起廣寒宮的傳說,仙樂宛然是神界留給人間的開天門符契。

唐玄宗中秋遊仙宮。示意圖,此圖為明代繪畫,描繪以美玉雕琢而成的晶瑩剔透的九重宮殿。(公有領域)

東坡的《水調歌頭》傳遞生之勇氣

宋代的明臣、大文豪蘇東坡(蘇軾)一生的行跡和詩詞在史上得到的注目,少有人能出其右。宋代人說過,中秋詞自從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到了元代,《水滸傳》中的中秋流行歌曲就是東坡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是東坡41歲(西元1076年)的作品,那年他在密州過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了這篇《水調歌頭》,並遙寄給親愛的弟弟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水調歌頭》中,東坡表達了想修道又恐高處不勝寒的心境,此篇作成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乎成了代代人的中秋代言。東坡的人生起落非常坎坷,他的中秋夜也是一樣跌宕起伏。另一個中秋裡,他有截然不同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受:「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詞三首·中秋月》)

東坡此詞道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惶然,和「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形成對比。東坡的人生跌宕坎坷,他總是豁達轉化了危機。轉化壞滅找尋出路,從苦痛中醞釀出不敗的生命勇氣,正是他一生給人的啟示,他的中秋詞也展露這樣的精神。

從來的中秋夜,不會都是一樣的月光,有時月明,有時月隱。不管是月明月隱,不管天上或人間,年年中秋故事的積澱,展現不同的人生情味與境界,恰似把人生的意義說遍。中秋月夜,有千里共嬋娟的情歌,在人間道流傳;千古以來,更有清揚悠越的修道之曲,代代傳遞著中華神傳文化的核心精神!@*#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