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在线体育投注- 线上博彩全攻略
石頭故鄉交響曲

台灣鄉村石牆之美

──走過斷垣殘壁
作者:農本木
許多廢棄屋上半部是整整齊齊的四方磚,下方則襯以看似無序其實錯落有致的石頭牆,這些石頭每顆都自成體態,各有色澤,還探出半個身子來,大方地秀著自己。(農本香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723
【字號】    
   標籤: tags: ,

我的家鄉在台灣中北部的一個海岸邊,也許閩南人來台較早,占據靠海、生存條件比較好的區域。因此我們村子離海很近,那真叫水秀山明。然而我家鄉沒有形成漁村的條件,主要還是以農耕為主。田埂交錯、水渠蜿蜒、田壠畦畦、稻浪翻飛。寬闊的馬路上久久才有車輛駛過,發出的躁音一點也不刺耳,反倒讓人覺得親切。

村中住屋大都改建為二三層樓房,形形色色的,沒啥規劃地矗立著,住留的大都是老弱婦孺。而舉家搬離的空屋都成了廢棄屋,不過,也因為這些古老的廢屋,三合院或五合院的形制才多少得以被看見,可惜都已成了斷垣殘壁,再加上因地制宜的獨有的石頭牆,形成了另一種頗具特色的風景。

獨一無二的特色牆

這些石頭牆砌法和台灣其它地區的砌石法都不同,全台幾乎都是用「乾砌石工法」,唯獨我們村是採「自然工法」。「乾砌石工法」大都是把較大的石塊鑿開,就著裂邊去排叠成牆,以每塊石塊的重量和斜度去互相撐、互相頂住,不需借助任何黏合物而自我完成的。這工法的好處是不需很多材料,施工單一化,但是施工門檻比較高,要有相當經驗和技術才做得來。

而「自然工法」,說白了,就是專找體型小的石頭,易搬動,不需切割的,加上混凝土或糯米砂漿,隨興地砌牆,自由自在地手到心到,形成獨一無二的特色牆(若讓他再砌一次,他也砌不出一樣的牆,石頭不同,心情也不同)

石頭牆是採「自然工法」隨興地砌牆。(農本香提供)

糯米砂漿 千年長城不倒

眾所周知,萬里長城所以千年不坍不壞,全得力於此──糯米砂漿。台灣老一輩有許多人都看到過以石臼舂熟糯米加石灰的情景。因此,台灣中南部也有幾座糯米橋,百年不墜,現在都成了景點。

因為糯米劑只要黏得密實,乾硬後,可防水,所以石頭牆的位置都被定位在下牆面。台灣屬亞熱帶氣候,夏秋之際常有颱風來襲。潮汐變化雖是有規律的,但每天都不同,如果那天正好滿潮,就會有「海水倒灌」之虞。那種漫天漫地湧來的大水,人見了都束手無策,只能往高處跑,但家中如果有這樣的糯米牆,只消在門口叠上沙包,堵住它,它就只好「摸著鼻子」,乖乖地往別地方肆虐去,「高枕無憂」是這種人家的最得意寫照。

有人可能會想到,萬一水患高於糯米牆,豈不「破功」了?放心吧,「靠海知海」,村人都曉得,海水倒灌是在潮水最滿的時候才發生的,一旦到最滿時節,也就是它要開始退去之時,所以,我們村子兩次發生這樣的水患都是以同樣的模式收場──「滿了自退」,人們只覺得被耍弄了一回(被海水淹過的東西清理不易,還留下厚厚的一層含鹼帶塩的泥。),並沒有遭大災之感。

這棟精采可愛的廢棄屋,它的壁面是用「黯紅焦黑」的「火頭磚」(註一)貼成的,和以熟糯米搗石灰,作為黏合劑的「白」產生一種強烈對比。整整齊齊貼就的牆,有點律則感,雖然在形式上正好和下半部石牆隨機的鑲砌方式又形成對比,但上下二者都富有幼兒勞作般濃濃的稚拙氣息。(農本香提供)

新移民的建屋工法

村人絕大多數都是移民。當年移民來台的大都因生活困苦,在對岸過很艱難,到這兒來闖闖看,希望能闖出一條活路來。我的先祖就是型典的例子,一根扁擔遠渡重洋,一頭擔著母親的骨灰,一頭是簡單的行李,兩兄弟不畏艱辛,千里迢迢的冒險到台灣來,就是想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

但天下事大都不如人意,台灣並非遍地黃金,移民還得更努力工作,付出更多才能存活。幸好創世主慈悲,為人造了萬事萬物,人們只要善用,就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新移民發現讓自己受益最多的是石頭:以石頭作為蓋屋材料,打地基用石頭鋪底;砌牆拿石頭代替磚頭。鋪院子、砌圍牆、舖路……其它零星用途也不少,壓屋瓦,颱風來時以之固定草堆、屋頂;大者可當石桌,小者可當石凳;壓鹹菜、壓製粄條湯圓的米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別的項目上,比較沒那麼明顯突出,而在蓋屋方面,這批新移民就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當然,一開始還都是以稻草、茅草蓋屋,便宜行事。一直到各家各有其因緣際遇,才慢慢地翻修成瓦屋,那時能住上磚瓦屋的,已稱得上「有錢人」了。然而普遍的大原則還是「能省則省」。

大多數屋子的牆有三種不同的砌法。一是,牆的上半部以黏土燒成的紅磚中規中矩地敷貼上去,顯現出十分樸拙美麗的、以條紋來區隔不同磚體的幾何圖案。

黏土燒成的紅磚有各式尺寸,可自由搭配,做出各種美麗的圖樣來。磚縫中忽大忽小、似有若無的白線應該就是有名的糯米砂漿。(農本香提供)

接下來是石砌牆,要先安置石塊,牆寬大約一二尺,再隨著石塊用糯米砂漿,以備淹水時能屹立不動,此時「灰匙」(註二)的作用就極為重要,石頭露出在屋子內外兩面,只黏緊中間一部分就足矣了,凡此都需利用「灰匙」來壓塞填實處理,既保證黏合的紥實可靠,又可節省糯米。這些牆面除了「灰匙」的作用外,還有一個環節也必需兼顧並做好來,那就清理石頭秀出來的「臉面」,就像過去牆壁或地板鋪瓷磚時需要把縫隙抹平抹順一樣,「小工」要做這個事,如果是糯米劑,那就非得立刻處理不可,否則等它乾硬後,會在牆面上留下刮不去、洗不了的大花臉,那可就不妙了。

這是當時的室內,還留存稍微清楚的格局,門柱、牆面還看得出來其有序的結構與變化。(農本香提供)
這也是當時的室內,牆面和外牆幾乎一樣,這屋雜蔓生,若非有個窗洞透著陽光的話,幾乎已分不出室內室外了。(農本香提供)
石砌牆大都採自由心證法,撿到的石頭不一樣,做出的牆面也各有千秋。(農本香提供)

第三種是土埆壁和室內牆部分,二者的基體都是以黏土夾雜稻草或者油麻的纖維為之,土埆壁是以黏土做成磚形,乾硬之後直接叠起;而白牆內部是用竹篾先編一片竹屏,固定位置後敷上黏土,最外層則上一道白色石灰加以美化。這種做法只適合作室內牆,因為白灰和黏土都容易破損脫落。

土埆是以黏土混以植物纖維做成磚形,乾硬之後直接叠起。(農本香提供)
室內牆要先編一片竹屏,固定位置後敷上黏土,再敷上白灰美化之,可惜容易剝落。(農本香提供)

這些棄屋的主人應都是當時經濟比較富裕者,他們願意把白花花等同於銀兩的好米塗在牆上。拿雪白而又香噴噴的糯米去敷牆,可能一面牆所費就不貲了。在某些人眼裡必然有「浪費」、「暴殄天物」之疑,導致全村才留下這麼幾片牆,由此來看,這些棄屋也是彌足珍貴的。

這間百年老屋,其後代已遷離多年,寓居台灣各地,「開枝散葉」了。(農本香提供)

色調古拙自然的石頭牆

如果從美學角度來審視這些石牆棄屋,無論造型、質感、色調的搭配都有其獨到之處。磚瓦部分、牆面、門窗配件等等,其色調古拙自然又富於變化,以同種色系造就了豐富的色感;其造型樸素、簡潔大方,其質感則是在粗糙中不失細緻,在在都令人驚歎!

這是窗楣(局部)。壓有紋路的磚塊半埋在牆內,中間挖了個洞,用來固定窗外防風避雨的板子上方的竿柱。(農本香提供)

不論是磚牆還是石牆,湊近一看,發現其組合成分每塊都是活潑潑的,不規則的,幾乎找不到兩塊完全相同的。其實施工時就很不容易,糯米太黏了,灰匙(鏝刀)不容易利落地施展開來,所以白色部分牽來拖去的感覺很明顯。它這種稚拙、純手工的感覺,在現代「手工製作」當紅的年代,格外顯得難得與寶貴。

雖屬廢棄屋,但仍備受保護。除了屋瓦完整無缺之外,三面窗都以木條釘上鐵板、塑膠板,木條的顏色和木框的大小,不經意地變化著,恰到好處;鉛(鐵)板上的蝕锈和塑膠板的平淡形成有趣的對照。嫣紅的磚造柱子,一塊塊有著小小的色調變化,和兩旁大片水泥牆面受到風吹雨打的歲月蝕迹也呈相當的對比。另外,窗楣不是平整的直線,只兩頭微微上揚,就出來表情了,不但把這面牆渲染的十分有韻致有情調,還讓我們也看到它不是簡單行事,胡亂蓋的,一切都按規矩照著尺度步驟來的。(農本木提供)
典型的上磚下石式的屋子。端整和粗獷搭配起來,另有一番格調和風情。(農本香提供)
左側有一個由三塊磚砌出的小洞,緊貼著磚柱,那是猫狗出入口,見到這個的人無不莞爾。古人可是十分慎重其事的,鄉下人粗中有細,他有這樣的心思,為家中動物著想,尊重它們,讓它們也能擁有自由出入權。如果硬要說有缺憾的話,那就是古時的猫,必需自己捕捉老鼠才有東西吃,可能體型削瘦,所以洞口留的很小,現代的胖猫胖狗們看到這個也許只能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才過得去呢。(農本香提供)
且瞧瞧這些石子們,各有各的體態、姿色、表情,它們仿彿是水中群嬉之遊魚,悠游自在;似風中搖曳的花枝,朵朵分明。(農本香提供)
這是當初的住家以石頭、碎石、水泥鋪的院子,建築物現在已破損。(農本香提供)

注釋
(註一)「火頭磚」:燒窰時擺的位置在炭火前方,因而被過度燒烤,幾乎成了焦黑色,其厚度約一公分左右。

(註二)灰匙:水泥牆面施工的一種手持工具,用以抹平水泥。一稱「鏝刀」,也稱「抹刀」。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