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為何桑梓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呢?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171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文化中講「根」源,對養育的土地和家鄉人有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能力也以回饋故里「造福桑梓」為榮。那麼,為何以「桑梓」代表故鄉呢?

看看「梓」這個字,它是一種樹,想必是一種在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有的樹,所以它才能象徵鄉土,聯繫中華兒女共同的鄉情記憶。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看到《說文解字》解釋「梓」:楸也;「楸」:梓也。也就是說「梓」就是「楸」,「楸」就是「梓」。《陸璣‧草木疏》說「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爲梓」,細分梓是楸的一種。

楸這種樹是高大挺直的美木,高可達15米以上,木材質地非常優良,容易加工做成家具,而且樹相挺拔優美,賞心悅目。夏天時,樹開出美麗的花兒,秋天一到,樹葉敏覺秋氣,成了立秋時迎節氣的裝飾品。

唐宋時剪楸葉作飾品迎秋的風尚很盛行。「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楸》)《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的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和兒童,都用它大大的葉子剪成花樣戴在身上。因此可知,楸(梓),是在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有的樹。

古人常在家宅四周種植梓樹,同時常伴隨著種植桑樹,成了代代傳家寶。因為梓和桑對生活來說都是非常實用的樹木,把它們栽種在宅園中,可以提供生活所需的材料。桑樹結桑葚,是營養豐富的漿果;種子上的臘脂,可以點燈;桑葉可用來養蠶取絲,織造衣物,《孟子‧盡心上》說:「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梓木高大,材質細緻耐潮溼,可以建造車船和各種生活木器,可以拿來蓋房屋,《埤雅》說「梓爲百木長,故呼梓爲木王」;「屋室有此木,則餘材皆不震」(《康熙字典》)。桑梓這兩種樹非常實用,滿足人們很多基本的生活所需。

桑梓都是父輩就種植了,留給下一代享用成果,「桑梓,父之所樹」(《康熙字典》),因此桑和梓也代指父親,也成了故鄉的代名詞。桑梓和鄉梓、梓里同義,《幼學瓊林‧卷一‧地輿類》說:「故鄉曰梓里。」所以說「造福桑梓」,就指回饋故鄉、回饋鄉里,廣而擴之,就有了造福社會的內涵。

《詩經‧小雅‧小弁》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就說看到桑梓好像看到種樹的父親,萌生出恭敬的心意和態度。古人有至孝感應天地其家中長出梓樹的故事,這人是東漢的應順。《東觀漢記》記載:應順,字仲華,是東平相。他侍奉後母至孝,精誠感應所至,在廳前的屋頂上生出一棵梓樹來,後來把這棵梓樹移植到庭院中,一直長得茂茂盛盛,成了大樹。《文選‧張衡‧南都賦》說:「永世克孝,懷桑梓焉。」

一棵樹寄託故人意;一片心長懷鄉梓情。鄉之梓,凝結家鄉的情感、文化的記憶;鄉之梓,聯繫著大地的華夏父子[1],神州的中華兒女,一代連一代,走過悠遠的歲月。秋天一來,鄉梓的顏色更轉為濃烈了。

註釋:[1]《尚書‧大傳》云:「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