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开奖结果今天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華文化300問】

古人最常用的化妝品是什麼?

中華化妝文化
作者:容乃加
粉黛這些化妝品用來修容美容,在中華文化中起源得很早。圖為顧愷之《女史箴圖》之修容。(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0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代白居易有兩句詩,都提到「粉黛」:「宴餘添粉黛,坐久換衣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前一句「宴餘添粉黛」,是說宴席後要補補妝了,後一句以「粉黛」代指後宮佳麗,都點出了「粉黛」在古代女子化妝品中的份量之重。

粉黛

粉黛是兩種常見的化妝品,「粉」指傅臉的白粉,「黛」是畫眉的黛墨。粉黛可以讓人看起來更青春,改變容貌效果極為顯著。因此,「粉黛」也成了美女的代稱,也成了歷代最基礎的基礎化妝品了。

中華文化的化妝粉

化妝美容的文化,起源於很久遠的年代。《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不管是畫眉也好,傅粉也好,都是人們精雕細琢妝點容貌的焦點了。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也和古人說的「粉白黛黑」對應,一脈相繫。

先來看化妝粉,這主要是美白用的,後來走向改變膚色。

東漢《說文·米部》解釋「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就說粉是搽在臉上的化妝品,是把米細細研磨後分成散狀而成。「粉」可能起源於商朝紂王時,後來在粉中添加鉛的成分的叫「胡粉」(《廣韻》)。東漢時已經流行在胡粉中添加油脂,用來塗臉。(《釋名》)這有什麼好處?就是不容易掉妝,這就像是現代用的粉底了。加油脂的粉也稱「脂澤」,因為胡粉含鉛,因而粉黛又稱為「鉛黛」。

華夏古人發現,在化妝粉中添加鉛(鉛華)這種顏料,可以使臉色白皙透亮、不易脫粧(當然,重用也有副作用──重金屬中毒之虞),代代深愛之。曹植《洛神賦》中提到了「鉛華」,南北朝蕭綱的詩句「石墨聊書賦,鉛華試作妝」,更把文雅和美趣連對,讓人感受到深幽之美。

《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化妝粉起到了美白、增亮的關鍵作用,畫眉黛墨澤表現了個性美。圖為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公有領域)

古人的化妝粉有了增白提亮效果之後,漸漸又往潤澤臉色的方向推展,將白色的米粉「染之爲紅粉」(《韻會》),就是在化妝白粉中加上了潤澤膚色的顏料。這種粉中加色的粉有個專名叫做「粉澤」(《正韻》),與戰國時代粉中加脂的「脂澤」形成對映。「紅粉佳人」自此產生了,「紅粉春妝寶鏡催」,就是這般的寫照(孟浩然詩《春情》)。

此外,還有一種「撲粉」,一般多用在身體上,很像是現在的「爽身香粉」。唐韓偓《晝寢》詩句「撲粉更添香體滑」;陸游詞「紅綿撲粉玉肌涼」,透露了撲粉的爽身、香滑的功用。

中華文化的畫眉黛墨

「黛」這個字在古早就是指畫眉的黑墨,也有「畫眉」的意思,本字是「黱」,「黛」、「黱」在《說文》中都是「畫眉」之意;《釋名》解釋「黛」,含有「代」的意思,就是說化妝時先把眉毛剃去,用黛墨掃畫出理想的眉形。哎!原來古人早掌握了眉毛的精采處,看到了眉毛表現個性美、反應心境的效用,從而對畫眉已經非常著重了。

黛墨之外還有一種「黛螺」,是青綠色螺形的黛墨,可以用來作畫也可以畫眉,所以也常見「黛綠」的說法,「粉白黛黑」也稱「粉白黛綠」。沒有「黛」可用,古人也有變通方法,就燒煙畫眉,古人有個專字,稱「䰓」(音:眠《玉篇》),顯示了人們對畫眉的重視。像是柳條這種隨手可得的東西,粗細大小也很適合眉形, 傳說常被用來燒煙畫眉。

「黛」的材料變化相對於「粉」來說是比較少,而在畫眉形狀、深淺上就很講究,而且形成時尚的標誌。唐代朱慶餘作《閨意》詩一篇:「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

他將這詩獻給張籍郎中,張籍和了一詩,朱公才學因而名流於海內。(《雲溪友議》)可見,強調「 畫眉」不僅引領美容時尚,也能為文名開路呀!

「畫眉深淺入時無」引領時尚僅是有唐一代的表現嗎?來看一下歷代的表現,其實,唐人是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

畫眉黛墨這種化妝品很能表現個性美。《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顯示了粉黛在化妝品中的重要地位。圖為《對鏡仕女圖》局部。(清朱本繪,公有領域)

魏晉時代大文學家左思說他的嬌女「黛眉掃跡」(《嬌女詩》),是少女的淡妝。晚唐溫庭筠有「粉心黃蘂花靨,黛眉山兩點」的山形黛眉出現了。在宋詞中有更多以眉表現的情境,如歐陽修的「紅妝淺黛眉」、柳永的「天際遙山小,黛眉淺」,晏幾道的「欲歌先倚黛眉長」,宋徽宗《宮詞》形容宮女「淺拂臙脂輕傅粉,彎彎纖細黛眉長」,呈現粉妝玉琢的美顏。到了清朝黛眉仍然是焦點,黃之雋有「黛眉輕蹙逺山微」的詞句,眉情萬種一脈相乘。(古人畫眉形有各種專詞,這裡按下不表。)

千古以來人們對粉黛的愛尚一直不歇,畢竟青春易老,「鉛黛凝春態」成了許多人們凍住時光的共同心願!@*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