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网上可以买彩票吗 - 体育

齋戒的故事 什麼是齋戒?

文/宋寶藍
春秋 雙鳳紋出廓系璧。(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62
【字號】    
   標籤: tags: ,

藺相如奉璧使秦,為何請秦王先齋戒五日?眾將出逃,蕭何月下追回韓信,為什麼蕭何勸諫劉邦先齋戒,再拜韓信為大將?王業巡視地方,必先沐浴齋戒,他對上天祝禱了什麼心願?究竟什麼是齋戒?又有著怎樣的說法?且看筆者擷取文集意趣,和大家分享。

說起齋戒,古人舉行祭祀之前,或舉行某項重要活動時,要進行齋戒。《禮記·祭義》說:「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大意是說,齋戒時要審視平日的一思一念,以澄澈心神,淨滌思慮,目的是以純潔的心與神明溝通。所以古人說:「洗心曰齋,防患曰戒也。」

在中國古代,對於朝政得失利弊,有需要改善之處,百官要向天子直言進諫。由於茲事體大,天子聆聽前,需要先齋戒,然後再接受百官規諫。

每到年終,天子考核評定百官政績。百官也要先齋戒,然後聽候天子的考核評語。然後再舉行養老宴,舉行蜡祭,慰勞辛苦的民夫。到了這時,這一年才算過完,這一年的事情才算結束。

除了祭祀時的齋戒,在中國古代,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委以某人重任,也需要齋戒,以示尊敬。

藺相如奉璧使秦 請秦王齋戒修敬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派人給趙王送來書信,打算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趙國群臣商議後,擔心奉璧予秦,恐怕得不到城池;若不奉璧予秦,可能遭到秦國的攻打。所以此事難有定論,一時懸而不決。於是,在宦官繆賢的推薦下,趙惠文王派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發現秦王只在一般的章台上接見他,禮節十分傲慢;秦王得到美玉後,傳給姬妾觀看,以此來戲弄他。所以藺相如發現秦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於是借言玉璧有瑕,及時取回了和氏璧,並退到柱子旁。他怒髮衝冠,對秦王說了一番話。

他說,本來趙國群臣商議,秦國不會以城換璧。但他認為,「百姓之間交往,尚且不會互相欺騙,更何況秦國是大國呢!所以趙王為了兩國的友好,齋戒了五天,派我奉璧出使秦國,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是因為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趙王送璧齋戒五日,藺相如也請秦王齋戒五日,並在王廷設下國宴,邀請天下九賓,他才敢獻上和氏璧。秦昭襄王揣測,如果強行奪取,藺相如會抱著和氏璧去撞柱子,那美玉就要碎了。於是,秦王許諾齋戒五日。藺相如看出了秦國沒有以城換玉的誠意,於是派人走小路,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韓信拜將 蕭何請劉邦先齋戒

楚漢爭霸時,夏侯嬰將韓信推薦給漢王劉邦,但劉邦並沒有重用韓信。後來,韓信與蕭何談過幾次。蕭何感歎韓信很有將才。當劉邦到了南鄭時,很多將領都離他而去,韓信認為自己不被劉邦重用,於是也離開了。蕭何接獲消息,也沒向劉邦打聲招呼,趕緊連夜快馬追回了韓信。

人們以為蕭何也跑了,於是稟報劉邦。劉邦非常憤怒。然而,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劈頭蓋臉罵了他一通:「你跑什麼?」蕭何答道,他沒逃跑,只是追回了逃跑的人。劉邦聽說他追回的是韓信,竟又罵道:「軍官逃跑的有幾十人,你都不去追;卻只追韓信,你在撒謊。」蕭何認為,那些逃跑的軍官很容易得到,但像韓信可是「國士無雙」,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的人才。他勸諫劉邦,若想稱霸天下,除了韓信沒人能幫他實現這個偉大宏圖,所以鄭重地向他推薦韓信。

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劉邦只想讓韓信做個將軍。蕭何說:「讓他做將軍,韓信不會留下來。」就這樣,劉邦才想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為了表達對韓信的尊敬,蕭何再向劉邦進言:「大王素來輕慢無禮。現在任命一位大將,如同招呼一個小兒一樣,這就是韓信離開的原因。大王一定要拜他為大將軍,最好選個日子先齋戒,建造土台,辦置聘禮,按照任命大將的禮儀來辦,才行。」劉邦答應了。

諸將聽說漢王要拜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可以任命為大將。然而等到正式授官時,才發現原來漢王拜的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震驚。

和氏璧是趙國國寶,趙王讓藺相如使秦奉璧,齋戒了五日,以示對秦國的尊敬。蕭何勸諫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也要先齋戒,以示對韓信的敬重。在中國古代,也有官吏為了不辜負百姓,出巡前沐浴齋戒,向上天祝禱呢!

虔心齋戒 不負民心

東漢時期,有一位刺史名叫王業,字子香。漢和帝時,他擔任荊州刺史。每次,他外出巡行前,都要沐浴齋戒,然後向天地祈禱:「請啟迪我愚昧的心靈,不要讓我做出辜負百姓的事情。」他任荊州刺史七年,大力推行惠民仁政,他為官清正廉潔,所轄之地沐浴著一片仁風,境內沒有盜賊和殘暴之人,連山裡都沒有豺狼等凶猛的野獸。

後來,他在湘江去世。人們看到,有兩隻白虎低著頭、拖著尾巴,臥在他的旁邊宿衛。人們安葬了王業,那二隻白虎越過州境就不見了。於是,百姓一起為他和老虎豎起一通墓碑,稱之為「湘江白虎墓」。

參考資料:
《禮記·祭義》
《莊子·人間世》
《史記》卷81
《漢書》卷34
《搜神記》卷11@*#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