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進水」說法的原創者──侯白

作者:初雪
圖為清畫院《十二月月令圖二月》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3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侯白,字君素,隋代魏郡臨漳(今河北)人。他是一個好學,思想很敏捷、善於巧辯的人,考上秀才後擔任散官——儒林郎。《北史》記載,他很擅長於說笑話,當時無人是他的對手,所以很多人喜歡親近他,他在的地方常常熱鬧得像菜市場一樣。

侯白是秀才,他的幽默也常常是引經據典的。當時最愛和侯白鬥嘴閒談的是僕射越國公楊素。有一天兩人一邊騎馬一邊聊天,路旁有一棵幾乎已經枯槁而死的槐樹,楊素說:「侯秀才,你講道理才能過人,能讓這棵樹活過來嗎?」侯白說:「能。」楊素好奇:「你有什麼好計能讓樹活過來?」侯白說:「拿槐樹子掛在樹枝上,這棵樹自然就活過來了。」楊素不解:「這樣怎麼能活呢?」侯白回答:「你沒聽過《論語》說,『子在,回何敢死。』(古時「槐」和「回」諧音)」楊素會意過來,哈哈大笑。(原意是「顏回回答孔子:「『夫子還在,我顏回怎麼敢輕生就死呢!』」

有一天,楊素與牛弘退朝,路遇侯白,侯白對兩人說:「日之夕矣。」楊素聽了大笑道:「我們還『牛羊下來』咧!」(典故出於《詩經‧君子於役》:「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侯白戲謔牛弘和楊素的姓氏是「牛羊下來」)

當然,侯白的通俗幽默「段子」就更多了。如開皇年間,有一個人姓出,名六斤,想要去見楊素。拿著寫姓名的紙到了府衙門口,遇到侯白,請他幫忙寫上姓名。侯白就寫:「六斤半。」名帖送進去,楊素召見此人問說:「你的姓名是六斤半?」此人回答:「是出六斤。」楊素說:「名紙上怎麼寫六斤半呢?」此人說:「我是請侯秀才幫忙題寫,應該是他寫錯了。」楊素馬上召侯白來,說:「你為什麼寫錯人家的姓名?」侯白說:「沒錯啊。」楊素說:「假如沒錯,他姓出名六斤,請你幫忙題寫,你卻寫成了六斤半。」侯白說:「剛剛在大門口,一時找不到秤。既然聽到是六斤出頭,我斟酌大概應該是六斤半吧。」楊素聽了又大笑不止。

侯白擔任儒林郎,隸屬楊素管轄,楊素喜歡他能言善道。每到值勤日,就叫侯白來陪他閒聊,有時從早聊到晚才讓他回去。有一次侯白好不容易才走出府門,就碰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楊玄感也是侯白的粉絲,就央求他也說個笑話。侯白不得已被留住走不掉。只好說:「有一隻大老虎,要到外面找肉吃,看到一個刺蝟仰臥,以為平白得了一塊肉,正要用嘴銜起,忽然被刺蝟捲住鼻子,老虎一嚇狂跑,直到回到山中,跑得太累昏睡過去。刺蝟就放開他的鼻子溜走了。老虎醒來發現刺蝟沒了,歡喜的走到外面,看到橡樹長滿刺的橡子,趕緊側身說:「我白天才遇到你父親,你可以稍微讓一讓路嗎?」侯白用一個笑話,道出了同時被楊素父子纏著聊天的無奈。

又有一次,楊素與侯白聊天,楊素說:「今若有一個數百尺的深坑。你到了坑裡,要怎麼出來呢?」侯白說:「到坑裡嗎?不用其它東西,只要用一根針就可以出來了。」楊素說:「用針怎麼出來?」侯白回答:「用針紮我的頭,把頭裡的水放出來,放滿這個坑,我就可以浮出來了。」楊素不解地說:「你頭中怎麼會有這麼多水?」侯白說:「假如腦子裡沒有進這麼多水,怎麼肯進你這個坑!」

侯白曾經和同僚猜謎。約定謎底必須是實物,不得胡亂解釋唬人。假如謎底不是實物,就要受罰。侯白出了一道題:「背像屋子一樣大,肚子像碗一樣大,口像杯子一樣大。」眾人猜不到。都說天下哪有這種東西,侯白與大家下了賭注,解答說:「答案是胡燕的窩巢。」眾人都大笑。

又一次遇到大家聚會,大家說侯白遲到,一樣要他作個謎題,不可以是難懂或稀奇古怪的,也不能湊合平常看不到的東西。侯白馬上應聲說:「有物大如狗,面貌極似牛。此是何物?」有人猜是獐子,有人說是鹿,侯白都說不對。叫他講答案,說:「是牛犢子(小牛)。」

其實侯白還未出名時,就已經戲弄過剛到當地的新知縣。有一天,他和人家打賭,可以讓知縣學狗叫,大家不信,說若侯白能讓知縣學狗叫,就請他吃飯。侯白就去謁見知縣。大家都在門外等著看熱鬧。知縣問:「你為什麼來找我呢?」侯白說:「大人您剛剛到,我有一件事想要徵求您的意見。您未到前,本地有很多盜賊。我想請您命令各家養狗,只要家裡有狗吠聲,自然盜賊就不敢來了。」縣令說:「假如是這樣,我家也須養一隻能吠的狗,不知哪可以找到?」侯白說:「我家裡有一群新狗,叫聲和其它狗不同。」縣令問:「是怎麼叫的呢?」侯白回答:「這狗會怮怮的叫。」縣令說:「你全然不懂好狗的叫聲。好狗應該是汪汪叫。怮怮的叫聲不是真正能吠的狗。」眾人在門外聽到縣令學狗叫,都掩口而笑。侯白知道自己贏了賭注,就告辭出來了。

隋文帝聽聞侯白之名,召見他談話,非常高興,召他來協助修國史,侯白每次都說自己不適合當官。文帝就給他五品官的俸祿,可惜侯白命薄,才一個月就死了,當時的人都很惋惜。但侯白的幽默即使經過了一千多年,他當初創造的「段子」,到現今還在被相聲界模仿和借鑒改編,甚至他發明的「腦子進水」,還被現代的人作為流行語在使用呢!

據《北史》卷083《隋書》卷五十八《太平廣記》248、253卷@#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