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魯吉諾Perugino——拉斐爾的大師(下)

展覽報導
作者:周怡秀
佩魯吉諾繪於「聖彼得多折畫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的《基督的洗禮》部分《Battesimo di Cristo》,1496至1500年,油畫於木板,長32公分,寬59.5公分,魯昂美術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8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從神聖到世俗

1490年代起,佩魯吉諾開始處理一些世俗的主題,這是在他的創作中比較少見的。1490年代的《阿波羅與達夫尼》(Appollon et Daphnis),一般認為是他為羅倫佐‧美第奇而創作。畫面中坐在左邊吹笛的青年,是傳說中仰慕藝術之神阿波羅的牧人達夫尼,而右邊如古希臘雕像般「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姿態聆聽的顯然是阿波羅,從他腳邊的弓箭和七弦琴可以確認身份。達夫尼容貌略似美第奇家族的「偉大的羅倫佐」,暗喻了這位佛羅倫斯藝術、詩歌的保護人和他為藝術付出的使命。在這樣一個細緻的色彩及其細膩變化的作品中,佩魯吉諾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深度的內在微妙感情的氛圍,給予風景一個新的地位。

《阿波羅與達夫尼》,約1483年,油畫於木板,長39公分,寬29公分,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在十六世紀初,佩魯吉諾的聲望已達到頂峰,他的主顧經常是意大利最有權勢力的家族或藝術贊助者。1503年,曼都瓦的伊莎貝拉‧德斯特侯爵夫人向他訂了一幅寓言畫《愛慾與貞節的交戰》(Le Combat de l’Amour et de la Chasteté,1502年至1505年,Tempera sur toile,長160公分,寬191公分),裝飾在她在公爵的府邸的工作間(studiolo),與曼帖納的作品互補搭配。

《愛慾與貞節的交戰》中,佩魯吉諾根據伊莎貝拉‧德斯特的要求,表現出貞節的一方占上風,顯示侯爵夫人人文主義的素養與道德價值。主題場景再次呈現一個佩魯吉諾式的風景背景——空氣遠近法處理的山丘、河流,和點綴著的小樹叢;只是氣氛不若以往的靜宓,而是紛亂的激戰場面。觀眾容易在近景人物辨認出貞節的密涅娃和戴安娜,和代表愛慾的維納斯、安忒羅斯、寧芙仙女、牧神等;遠處則表現一些神話中相關的愛情片斷,例如阿波羅與變成桂樹的達芙妮,朱彼得與歐羅芭等等。

這個題材也促使這位宗教祭壇畫大師改變習慣的創作思維,從事比較個人內心且特異的世俗題材。

《愛慾與貞節的交戰》,1502年至1505年,蛋彩於帆畫布,長160公分,寬191公分,巴黎盧浮宮收藏。(公有領域)

拉斐爾的大師

在十五到十六世紀繪畫蛻變的關鍵時期,佩魯吉諾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對當時的藝術家影響深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典繪畫的拉斐爾。拉斐爾的早期作品風格與佩魯吉諾極為近似,有美術史家認為只有長期在佩魯吉諾畫室學習過,才能夠如此地掌握佩魯吉諾大師的藝術特點。然而我們至今尚無拉斐爾直接受教於佩魯吉諾的證據。

例如梵蒂岡所藏拉斐爾《歐迪祭壇畫(Oddi Altarpiece)》中的《聖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其人物的優美精細,明暗的處理自如,衣褶的熟練掌握,與佩魯吉諾在佩魯斯的聖彼得教堂所作的《聖彼得多折畫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有著近親般的相似,至少肯定了拉斐爾同化且吸收了這位前輩的美學觀點。現場展出的一些收藏於南特與魯昂美術館小幅單元作品,見證了佩魯吉諾在十五世紀最後十年已經達到頂峰,也為他所處的古典時期樹立了典範,完美的造形也預示了拉斐爾的一些最美的寫實作品。

而年輕的拉斐爾在汲取前輩藝術精華的同時,也充分自由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天才。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即使拉斐爾在創作《拖雷汀諾的聖尼古拉》祭壇畫(Retable de saint Nicolas de Tolentino,意:Tavola Baronci 或 Pala del beato Nicola da Tolentino)的時候,還沒完全被佩魯吉諾所折服,畫中的優雅細緻的線條、人物姿態的考究,衣袍布褶的強調,卻不折不扣來自翁布利亞大師對他的影響。為了這次畫展,館方特別從各地收藏匯集了這件祭壇畫被分散的部分,還包括一張構思過程中的素描稿(來自里爾藝術宮,Palais des Beaux-Arts,Lille),側寫了這件巨作從構思到完成中,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的強大能力。

《歐迪祭壇畫(Oddi Altarpiece)》中的《聖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拉斐爾作,1502年至1504年,油彩與蛋彩於畫布,長267公分,寬163公分,收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梵蒂岡畫廊(Pinacoteca,Vatican City)。(公有領域)

畫展最終以一幅巨大的多折畫作為結束。這件佩魯吉諾為佩魯斯的聖奧古斯汀諾教堂所做的多折畫(polyptyque de saint Augustin),從1500年開始創作直到1523年過世,是佩魯吉諾最後的遺作。即使是晚年之作,翁布里亞大師再次證明了他技藝的完美高超。而他紀念碑似的人物安排與古典手法的造形,也似乎有來自拉斐爾的靈感,見證了文藝復興兩位藝術大師的相互影響。晚年佩魯吉諾的繪畫,依然以「自在、靈活;近乎黃昏的溫柔」的美感驚豔觀眾。

佩魯吉諾在聖奧古斯汀多折畫屏中繪製的《聖·菲利普與聖奧古斯汀》1502年至1512年,油畫於木板,長172公分,寬91公分,圖盧茲,奧古斯丁博物館。(公有領域)

在文藝復興人才輩出的風雲時代,如果沒有卓越的技術和推陳出新的巧思,難保不被埋沒。而佩魯吉諾屹立不搖的數十年藝術生涯中,見識過同儕達芬奇的淵博智慧與米開朗基羅的雄偉壯闊,可能也教導過聰靈好學的拉斐爾。或許後起之秀的光芒過於耀眼,掩蓋了這位堅守本分的十五世紀大師。事實上佩魯吉諾扮演了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連接文藝復興青澀的初期和巨星薈萃的盛期,成為介於喬托和拉斐爾之間的中央要角和橋梁,也是將文藝復興藝術推向高峰的功臣之一。在藝術高潮迭起的歷史大戲中,1523年死於瘟疫的佩魯吉諾畢竟完成了使命,從藝術舞台上光榮退場。(全文完)@#

《復活》(La Résurrection)屬於「聖彼得多折畫屏」部分,1496年至1500年,油畫於木板,長32公分,寬59.5公分,魯昂美術館。(公有領域)

(點閱【佩魯吉諾Perugino——拉斐爾的大師】系列文章。)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