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世紀至近代藝術的意大利文豪但丁

但丁
意大利文豪肖像畫(左)喬凡尼·薄伽丘和但丁,由畫家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諾(Andrea del Castagno)所繪,但丁手稿或受他啟發的書籍皆為展覽《但丁:藝術的視角》高達300件作品之一。(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烏菲茲美術館)
font print 人氣: 17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1年06月27日訊】(英文大紀元/陳遇編譯報導)約700年前,西元1321年九月,意大利文豪但丁·阿利吉耶里與世長辭。

但丁生前撰寫了許多詩歌和重要的理論作品,涵蓋的主題十分廣泛,包含道德哲學和政治思想。他的作品多從古代經典文學中汲取靈感,像是維吉爾(Virgil)和西塞羅(Cicero)的著作。

但丁曾擔任佛羅倫斯的六大行政官之一,位居重要政治崗位。然而,由於他反對教宗併吞托斯卡尼地區,最後導致他被永久驅離佛羅倫斯,只要一回來就會被判處死刑。

但丁在放逐期間完成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已公認是他最著名的著作。非常巧合的是,近期在北意大利聖多美尼科博物館(the San Domenico Museums of Forlì)舉辦的紀念展覽《但丁:藝術的視角》(Dante: The Vision of Art),恰好就位在1302年但丁從阿雷佐(Arezzo,位於佛羅倫斯東南方約80英里處)逃往的城市——弗利(Forlì)。

這場展覽由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和弗利儲蓄銀行基金會(Cassa dei Risparmi of the Forlì Foundation)共同舉辦。

展覽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高達300件世界級的博物館館藏。僅烏菲茲美術館就提供了約50件作品,包含著名的但丁肖像畫和一組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

無論是規模或涵蓋範疇上,這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盛大展覽。展示了但丁對13世紀一直到20世紀藝術發展的影響,以及他如何啟發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各個不同時期無數的藝術家。

「這是數世紀以來第一次,您能夠看到除了《神曲》之外,還有這位偉大詩人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意義,以及其留下的視覺資產。我們甚至還會聚焦在但丁筆下最著名、最重要的人物角色在各世紀的展現」,烏菲茲美術館館長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在記者會的訪談影片中說道。

現場還展示了《神曲》的初版原稿。展覽亮點還包含了多幅詮釋《神曲》三部曲中地獄、煉獄和天堂景象的繪畫作品。展覽最後以天堂篇最後小節的繪畫作結。

展覽《但丁:藝術的視角》(Dante: The Vision of Art)於意大利弗利的聖多美尼科博物館展出至7月11日,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

但丁
意大利文豪肖像畫(左)喬凡尼·薄伽丘和但丁,由畫家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諾(Andrea del Castagno)所繪,但丁手稿或受他啟發的書籍皆為展覽《但丁:藝術的視角》高達300件作品之一。(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烏菲茲美術館)
但丁
卡洛·豐塔納(Carlo Fontana)的作品《烏爾貝蒂的法里納塔》(Farinata of the Urberti),1901-1903年。大理石,72.8 x 41.3 x 36.2英寸。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羅馬。(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烏菲茲美術館)
但丁
多梅尼科·特倫塔科斯特(Domenico Trentacoste)的作品《該隱》(Cain),1902年。黃銅,43.7 x 35 x 37.4英寸。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羅馬。(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烏菲茲美術館)
但丁
克里斯多法諾·德爾·阿爾蒂西莫(Cristofano dell’Altissimo)的作品《但丁·阿利吉耶里的肖像畫》(Portrait of Dante Alighieri),約1560年。油彩、畫板,23.6 x 17.3英寸。Gioviana收藏,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
但丁
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作品《天堂素描》(A sketch of Paradise),1588-1592年。油彩、畫布,59 x 177.2英寸。Intesa Sanpaolo收藏,出借於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基金會(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威尼斯,意大利。(Intesa Sanpaolo Collection)
但丁
山德羅·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聖多美尼科的祝福》(St. Dominic’s Blessing),1498-1505年。油彩、蛋彩、畫布(轉繪自畫板),17.2 x 10.2英寸。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聖彼得堡,俄羅斯。(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但丁
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保羅和弗朗西斯卡被喬央西托撞見》(Paolo and Francesca Surprised by Gianciotto),1819年。油彩、畫布,19.8 x 16英寸。美術博物館,昂傑,法國。(Museum of Fine Arts, Angers)
但丁
多梅尼科·佩塔里尼(Domenico Petarlini.)的作品《流放中的但丁》(Dante in Exile),約1860年。油彩、畫布,29.9 x 37.8英寸。近代美術館,彼提宮,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
但丁
胡安·莫奇(Giovanni Mochi)的作品《但丁向波蘭達引薦喬托》(Dante Alighieri Presenting Giotto to Guido Novello da Polenta),1855年。油彩、畫布,33.3 x 42.5英寸。近代美術館,彼提宮,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
但丁
安德里亞·皮耶里尼(Andrea Pierini)的作品《但丁在波蘭達的宮廷中朗讀「神曲」》(Dante Reads ‘The Divine Comedy’ at the Court of Guido Novello),1850年。油彩、畫布,55.1 x 72英寸。近代美術館,彼提宮,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
但丁
費德里科·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的作品《卡戎。地震與昏厥》(Charon. The Earthquake and the Swoon)描繪《神曲》地獄篇第三小節的內容,約1585-1588年。炭筆、紅色粉筆、紙,17.6 x 24.2英寸。印刷和素描部門,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
但丁
傳統上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劫持蓋尼米得》(The Rape of Ganymede),1533年後。炭筆、紙,7 x 9.8英寸。(Fabio Blaco/The Uffizi Galleries/烏菲茲美術館)
但丁
尼古拉·蒙蒂(Nicola Mónti)的作品《保羅和弗朗西斯卡會見》(The Meeting of Paolo and Francesca),1810年。油彩、畫布,66 x 47.6英寸。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意大利。((The Uffizi Galleries, Florence, Italy))
但丁
安傑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的作品《最後的審判》(Final Judgement),1425-1430年。蛋彩、畫板,41.3 x 82.7英寸。聖馬可博物館,佛羅倫斯。(St. Mark’s Museum, Florence)
但丁
喬托(Giotto)和塔德奧·加迪(Taddeo Gaddi)的作品《聖母在天使和聖人之中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between the Angels and Saints,又名巴隆伽里多聯畫,Baroncelli Polyptych),1328年後。蛋彩、金、木板,72.4 x 126.4 x 11.4英寸。聖十字聖殿,佛羅倫斯。(The Basilica of the Holy Cross, Florence)

 

但丁
羅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的作品《耶穌顯聖容》(Transfiguration),1511-1512年。油彩、畫板,119 x 83.5英寸。科洛雷多梅爾斯別墅市政博物館,雷卡納蒂,意大利。(Villa Colloredo Mels Civic Museum, Recanati)
但丁
文森佐·維拉(Vincenzo Vela)的作品《但丁》(Dante),1865年。石膏,62.8 x 19.4 x 21.4英寸。文森佐維拉博物館,利戈爾內托,瑞士。(The Vincenzo Vela Museum, Ligornetto)

原文Dante’s Heavenly Legac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