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魯吉諾Perugino——拉斐爾的大師(中)

展覽報導
作者:周怡秀
佩魯吉諾為佛羅倫斯絲綢商人Francesco delle Opere作的肖像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6
【字號】    

在這段佩魯吉諾職業生涯創作最緊密的同時,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們的肖像畫技巧也達到成熟,成為那個時代最突出的藝術成就之一。畫展展出了佩魯吉諾為佛羅倫斯絲綢商人Francesco delle Opere作的肖像,被畫家傳記作者瓦薩里讚譽「生動至極」。

佩魯吉諾對富商的個人特徵掌握得十分精確;這種寫實描繪與強調聖母子「理想美」的概念完全不同。栩栩如生的畫中人神情嚴肅,眼神直視觀眾;一手按著畫面邊緣(可能有窗台或欄桿),一手握住露出紙卷的圓筒匣,紙上寫著「Timete Devm(敬畏神)」。可能因為此時的佛羅倫斯正處於激進的禁欲主義修士薩弗納羅拉布道的初期,畫中商人在這種嚴肅宗教氛圍中有所省思。畫家不只精細刻畫該人物的外表容貌,也描繪出人物內心狀態和時代對他的影響。

佩魯吉諾為佛羅倫斯絲綢商人Francesco delle Opere作的肖像。1494,油畫於木板,高52,寬44公分,(20in × 17in),現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Uffizi Gallery)美術館。(公有領域)

另有兩位修士畫像來自於瓦倫布若斯修道院(Abbaye de Vallombrosa)教堂祭壇畫《耶穌升天》的兩側翼底部,其中Don Biagio Milanesi是祭壇畫贊助人,另一位Don Baldasarre d’Angelo則身分不詳。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相貌,觀眾可以注意到細碎筆尖描繪的毛髮,光線照亮下眼睛內部的虹彩,透著溫度的皮膚,素描扎實的嘴角肌肉,臉頰上剛剛冒出的鬍渣……表現出的細膩寫實功力著實讓人驚艷。特別是修士的眼神匯聚中央,似乎正崇敬仰望升天的耶穌。佩魯吉諾不只以寫實手法畫出表象的逼真,還畫出了修煉人內心堅定、虔誠的信仰。

《唐比亞鳩米蘭西修士肖像》(Portrait de don Biagio Milanesi ),1500,油畫於木板,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圖片來源:Musée Jacquemart André 提供。(公有領域)
《唐巴達薩安傑羅肖像》(Portrait de don Baldassarre d’Angelo)1500 ,油畫於木板,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圖片來源:Musée Jacquemart André 提供。(公有領域)

從佛羅倫斯到威尼斯 成熟時期

十五世紀的最後二十年,佩魯吉諾的聲望日隆,以致於不得不在佛羅倫斯和佩魯斯兩地開設工作室,他的技藝更加完美,並特別著重人體結構與姿態造形,可謂明確的「古典語言」。此時的作品如《懺悔中的聖傑洛姆》、《聖塞巴思虔》中,佩魯吉諾偏好以透明光澤的塗料重疊色彩,營造色彩層次豐富而清澈透明的效果。

《懺悔中的聖傑洛姆》(Saint Jérôme pénitent),佩魯吉諾作於十五世紀末,油畫於木板,高29.7,寬22.5公分 ,Vienne,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Gemäldegalerie 。(公有領域)

1493年起,佩魯吉諾多居住在佛羅倫斯。他是如此的成功,威望甚至超過了其他的著名藝術家,如波提且利、菲律賓諾‧利比或吉蘭達優。他的成功也歸功於他能在作品中注入虔誠的信仰語言,單純而不矯飾;這也正是薩弗納羅拉所宣揚的理念。在羅倫佐‧美第奇死後的那段社會不安氣氛中,他作品中和諧安詳的美感,正好能夠安撫人心,使人們在藝術中找到平靜的避風港,符合了當時佛羅倫斯社會的需要。

1494年—1495年,佩魯吉諾在威尼斯,那時威尼斯畫家卡帕橋(Vittore Carpaccio,1460年—1526年)與貝里尼正處於創作高峰,對佩魯吉諾的藝術有著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在構圖的安排上、人物的姿態上,與光線的經營上。《戴荊冠的耶穌與聖母》雙折畫與《抹大拉的馬利亞》,見證了他破解威尼斯繪畫「密碼」的高明能力。觀眾也注意到,他畫的人物輪廓也趨向柔和,甚至融入背景,或許是達文西的「暈塗法」(Sfumato)的影響,這種與背景空間更能自然結合的虛實變化,更符合視覺的真實感受,是文藝復興繪畫上的一大突破。

在這一段成功的時期,佩魯吉諾從母性和親子關係的角度詮釋「聖母子」,將這個題材推展到一個新的層次,並以這個他偏愛的主題嘗試了幾個不同變化,都是構圖優雅、人物細緻柔美,色彩變化微妙的傑作。佩魯吉諾最終服膺於古典主義,並充分發揮天份。在佩魯斯外匯局(collegio del Cambio)[註] 的裝飾工作,也同樣充分展現他成熟時期技藝的精湛。@#(待續)

註釋:
外匯局(Collegio del Cambio)屬於佩魯賈的普里歐利宮(Palazzo dei Priori)的一部份,佩魯吉諾最知名的壁畫在「觀眾廳」(la Sala delle Udienze)。

(點閱【佩魯吉諾Perugino——拉斐爾的大師】系列文章。)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