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网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華文化300問】

端午五月五日為何被稱為「惡月惡日」?

作者:容乃加
五月五日為何稱「惡月惡日」?(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413
【字號】    
   標籤: tags: , ,

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也稱「重午」,這個節日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富,然而,民俗中卻有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之說,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先秦到漢代,就有一種說法,認為黃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我們看到漢魏遺書董勛《皇覽逸禮》說:「五月俗稱惡月」。那時的民俗有「持齋放生」的作法,就說那時候的人以齋戒淨心,慈悲對待生命的方法來度過惡月。

漢朝《風俗通義》說:「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引自《事物紀原·卷八》)從這個古代的記載中,我們發現,古人擔心惡月惡日的惡事,包括瘟疫、陰界生靈等等這些事。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為何這些人們厭惡、害怕的事情會和五月五日緊繫在一起呢?其中真有道理嗎?

古代民謠傳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蟲。所以說,五月稱「惡月」,這和燠熱天氣有極大關聯。

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記載:「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或也可能是同一日。這一天中午時分太陽處於最高位置,在天之中,陽光最猛最烈。天氣炎熱極度潮濕之下,蚊蠅蛇蠍等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細菌病毒也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來五月就有「惡月」或「百毒月」之稱。

古人除毒的作法也不少,例如,在此日採集各種藥草以除毒氣,從周代就傳下來,五月蓄蘭沐浴,淨身驅除毒害的作法(《大戴禮記 ·夏小正》),後代稱「浴蘭湯」,採用的蘭是蒲蘭,菖蒲屬的植物,帶有殺菌的功能。《本草綱目》說:「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見菖蒲的根性強壯,天生至陽耐陰寒,且含有芳香油,可以用來制伏陰毒。

南北朝時代,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荊楚地方之人,在五月五日趕在日出前採百草製藥,還有,採艾草懸掛在門戶上以禳毒氣,人們將長得像人形的艾草視為至寶。(《荊楚歲時記 》)也有將艾草紮成虎形,或用絲綢綾緞剪出小虎形,再黏上艾草戴在身上,保護人不病瘟。《本草綱目》說艾草是純陽植物。別看嫩嫩小小一艾草,它性極熱能升陽氣,殺菌功能很強。艾葉切碎放入香囊配掛身上可以驅蟲保健,乾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癢。

漢朝時流行取用朱繩、五色柳和桃印作為門戶裝飾,具有禳毒功效(《續漢禮儀志》),後世以「天中午瑞」辟「五毒」的作法也很常見了。「天中五瑞」是指艾草、菖蒲、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五種植物。

端午這一天也是陽氣至盛至極的一天,過後在天地的陰陽循環中,一陰復生,陰氣開始滋長。《說文》說:「(黃曆)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說明五月五日過後陰長陽衰的現象。仲夏五月之卦是姤卦,卦象是一陰承五陽,表示陰氣歸來。端午之後,陰氣萌作,這就說明了「五月五日以五綵絲(也叫「續命縷」)繫臂,辟鬼」的緣由。

從天地陰陽運行之道來看,端午這個重午日的干支都是午,陽火雙至,也稱「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走到陽氣最高點,火熱至極,陽剛至極。人們抓住陽氣極致的端午這一天,善用各種智慧來驅毒辟陰。《抱朴子》說「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辟各種兵災,可見辟兵禍兵災之道也是這番道理,

五月五日稱「惡月惡日」有其多面的意義,其實此日也正是以陽制陰的制高點,窺其堂奧,有道不盡的精彩。@*#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