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金额 - 体育
【中華文化300問】·【成語數來寶】

真有三十六計?「三十六策走為上計」的由來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0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句成語很常見,本作「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凡事態發展到難以挽回的地步,思前想後別無良策,此時什麼都得放下,唯有一走了事。「三十六計」古稱「三十六策」,歷史上真有「三十六策」嗎?又為什麼出「三十六策」而不是十八策、六十四策⋯⋯呢?原來它和中國哲學《易》之思想有關呢。

先來說說「三十六策」的出處。這話不是縱橫家大師鬼谷子的計策,也不是出自空城計借東風的諸葛孔明,它是和南朝劉宋的開國名將檀公有關連。

檀公就是沙場老將檀道濟,他少小就成孤兒,奉姊事兄以和謹致稱,天生很有幹才,領兵打仗智勇雙全。他追隨劉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創義,身先士卒,東征西戰、南征北討,所向披靡,戰功彪炳。當他在世時,就像是南朝的移動長城一般,北魏對南朝出兵總也無功而返,北魏軍士都很懼怕他,甚至奉他的畫像「禳鬼」驅邪。

元嘉八年,兵力強盛的魏軍,搶回被劉宋收復的河南洛陽等地。檀道濟奉命再攻河南,在二十多天裡和魏軍打了三十餘戰,多次告捷,但是打到歷城的時候,因為連日轉戰糧草已經快告竭了,只好準備罷攻還朝。當時,軍隊中有士卒投降了北魏,並帶去情報邀功,說檀軍中糧食已罄。檀營的士兵也因為憂懼而士氣渙散,軍心大動。

檀道濟心生一計,趁著夜色上演一場「唱籌量沙」糊弄敵軍耳目,動搖敵營軍心。他親自到營寨中查點糧食,讓士兵用斗量米,旁邊的兵拿竹籌唱數,地上則擺著一個個飽滿的糧袋(其實內裝沙子),敞開的口子露出雪白的大米。魏軍的探子連夜急急送敵情,趕早向將領報告檀營還有許多剩餘糧食,魏軍因而放棄追擊。

檀道濟趁機南返之時,命令軍士都穿上鎧甲,他自己則身穿一襲白服,捨馬乘車輿,從容不迫地徐徐突圍。魏軍憂懼有埋伏不敢逼近檀軍,也罷戰北歸。這一次,檀道濟雖然沒有取得屢次常勝的戰績,然而大敵當前全軍而返,使他雄名大振。

南齊的叛臣王敬則說:「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南史.列傳第三十五/王敬則》),說的就是檀公的這樁戰事,雖然檀公雄才多策也只能一走為上。這是我們一般說的「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三十六計,走是上策」的出處。不過叛臣王敬則說這話的當時,是出於譏諷,「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

那麼,為什麼說「三十六策」呢?「策」和「三十六」之數,可以回溯到古人用蓍草卜卦問吉凶的「揲蓍」 (音同「舌詩」),也稱「筮」法。

古人用來卜卦問吉凶的蓍草即稱為「策」。揲蓍時,先在五十根蓍草中抽出一策(一根),再將其餘作兩部分,然後四策(四根)一數,以定陰爻或陽爻。荀爽著《易傳》,說六十四卦「策取始於乾,猶萬物之生稟於天」[1]。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乾之陽氣是資生萬物生命的元氣來源,乾元用九之數,揲蓍時九之數是為36策 (9×4)。故而為何取「三十六策」的意義由此可見,即代表萬物由此而始,由此而生,從而產生無窮的變化。

明末清初,有人將一些歷史上的軍事典故,實名湊足三十六個,名為「三十六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滅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2]

回歸「三十六策」的源頭,本義是虛數,是說計策可如天地衍生萬物一般,變化而無窮。誠如《史記.褚少孫補.龜策傳》所言「摓策定數[3] ,灼龜觀兆,變化無窮」之意也。@*#

註釋
[1] :荀爽《易傳》:「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於乾也。策取始於乾,猶萬物之生稟於天。」
[2] 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3]摓策定數:「《索隱》按:徐廣(集解)摓音逢。摓謂兩手執蓍分而扐之。」

主要參考
《南史.列傳第五/檀道濟》
《宋書.列傳第三/檀道濟》
《南齊書.列傳第七/王敬則》
《周易註釋》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