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彩预测 - App Store

重孝義 北宋姚家子孫歷三百餘年為先人守墓

文/周曉輝
那時,從姚棲筠以來,姚家已經歷經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示意圖。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百善孝為先。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簡言之,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

在古人看來,孝道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贍養父母並讓他們身心都感到愉快;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三年中不食魚肉、不穿錦衣、不住華屋;比如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賭博不好酒,不貪財,不好勇鬥狠,從而不讓父母擔心、著急等等。

關於「孝」道的故事,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很多,其中以「二十四孝」最為出名。不過,很多人大概並不知道,唐至北宋時期有一個以「孝義」聞名的村莊,莊子裡的人為先人守墓,歷經三百餘年。

這個村莊位於河中府河東縣永樂鎮,唐時的永樂縣,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莊子面朝黃河,背靠雷首山、中條山,所處地方幽遠僻靜。唐安史之亂時,很多士人為躲避災禍來到此地定居,並形成了一些村莊。

在這些村莊中,有一個名叫姚孝子莊。為何叫這個名字呢?原來孝子名叫姚棲筠,姚棲筠的父親和伯父一家避亂到此,他們一家以務農為生。後朝廷徵兵,每戶都要出一人服兵役。本來,年長者應該先服兵役,但棲筠的父親對他的哥哥說:「兄長還沒有子嗣,弟弟卻已有子,還是我代兄長去吧。」

不久後,姚棲筠的父親戰死沙場,當時棲筠只有六歲。其後,棲筠的母親改嫁,棲筠由他的大伯母撫養。大伯母死後,姚棲筠將其安葬。後來,他又找道士將父親的魂魄招回,也妥善安葬。安葬長輩後,他在墓地旁修建了一個廬舍,終其一生守孝在此。

《畫山水.冊.臥居山林》
安葬長輩後,姚棲筠在墓地旁修建了一個廬舍,終其一生守孝在此。圖為無名氏《畫山水.冊.臥居山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當時的河東縣令蘇轍深受感動,用自己的俸祿購地開阡陌給姚家,並刻石讚揚姚棲筠。河中尹瑊也向朝廷上奏此事,皇上下詔厚賜,表彰了姚棲筠一家,將其所在鄉命名為「孝悌、節義、敬愛」之地。

姚棲筠生的兒子叫姚岳,姚岳生子姚君儒,君儒生子姚師正。從姚岳到姚師正四代都居住在墓旁的廬舍裡。笫五世孫叫姚厚、第六世孫叫姚雅、第七世孫叫姚文、第八世孫叫姚敬真、第九世孫叫姚直、第十世孫叫姚宗明。

直至唐亡宋朝建立,姚家的孝義之風都不曾改變。宋朝仁宗慶曆年間,有大臣就姚氏十世同居一事上奏朝廷,宋仁宗下詔表彰姚家。

從慶曆以後又五十多年,又經三代,即姚家第十一世孫姚用和、第十二世孫姚士明、第十三世孫姚德,其大家庭始終團結友愛、孝順和睦。哲宗時,其所在縣的縣令上奏請求史官將姚家的事蹟記錄下來。

宋徽宗政和年間,大儒邵雍之子邵伯溫曾路過姚家,並前往拜訪。他看見姚家全家列在庭院中,按長幼有序進入大堂,侍立應對有禮,而且在問到他們的家世時,都所知甚為詳細。此時,從姚棲筠以來,姚家已經歷經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邵伯溫慨然歎息。

村裡其他人還告訴邵伯溫,姚家歷代都推舉尊敬長輩、為人公平者主持家務,子弟各任以事,還派一人專門守墓,住在墓旁的廬舍中。

村裡其他人還告訴邵伯溫,姚家歷代都推舉尊敬長輩、為人公平者主持家務,子弟各任以事,還派一人專門守墓,住在墓旁的廬舍中。圖為明 唐寅《畫山水》局部。(公有領域)

姚家早晚在大堂中共同就餐,男子婦人分別有序坐下,小孩子則席地而坐,一起吃放在木槽中的食物。飯罷,就把廚房門鎖上,不再燒火做飯,也不再吃東西。他們飲食非常有規律。

邵伯溫還看到姚家墓地林木蔚然,灑掃種藝的人都十分恭敬小心。據他了解,姚家有田十頃,但僅可以滿足衣食所需。然而,迄今三百多年,姚家守其家法沒有一個離開的,即便遭逢唐末五代之亂,全家也都守墳不去。宋神宗熙寧間,陝右出現荒年,姚家舉族上百口人前往唐、鄧之地尋找活路。等到後來情況好轉,全族人返回村莊時,沒有一個人不回來的。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童貫任陝西宣撫,他下令以每戶家業、田地畝數等攤派徵購糧食的數量,姚家無力提供上繳的糧食,舉家日夜哭泣,不得不打算離開此地。邵伯溫聽說後,十分不忍,遂通過向上申訴,免徵了姚家的糧食。後來,姚家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被擄,不知所蹤。

姚氏家族三百多年歷經二十世,守護先人的墳墓,只為「孝義」二字,怎不讓人歎服!@*#

參考資料:《邵氏見聞錄》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