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信誉 好的博彩平台
【中華文化300問】

古制為何一斤是十六兩?

作者:容乃加
為何一斤為十六兩?圖為唐秤,是秤金銀、珠寶、香料用的秤。(李擷瓔/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026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斤十六兩」的淵源來源甚古,表現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看看華夏先人如何在斤兩間參天地,落實「人法自然」的精神?

常見「半斤八兩」、「八兩半斤」的成語,比喻彼此分量或程度不相上下,日常俗話中也常用到,例如「你兩個八兩半斤,好一對人客和主人。」也作「半斤八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二四出》)這種說法源於「十六兩為斤」這種權量規制。古人以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即是八兩。

那麼古時候為何以十六兩為一斤,而不用十進制呢?

斤、兩都是自古就使用的測量重量的秤錘或砝碼,材料為鐵或銅。《漢書.律曆志上》記載衡量重量的單位有五種,從輕到重依序是:銖、兩、斤、鈞、石,稱為「五權」,且各自有象徵內涵。(原文:「權者,銖、兩、斤、鈞、石(*五權)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斤、兩等五權的標準重「本起於黃鐘之重。」即以黃鐘的重量作為標準。黃鐘有多重?王先謙漢書補注說「黃鐘之管重十二銖 」(即半兩重)。

先說「兩」的名稱怎麼來?「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換言之,「兩」是由兩個黃鐘律管的重量而來的,換算得二十四銖,象徵二十四節氣(原文:「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

再說「斤」,《漢書.律曆志上》說「十六兩為斤」。那麼為何採用十六兩為一斤呢?也有象徵義涵,那是表示「四時乘四方之象」。四時就是一年四季,四方就是東西南北方,是空間的通稱,也是天下的通稱;換言之,在一「斤」中把天下時空都涵納於其中了,自有一個小天地、小宇宙。

把斤換算成兩再換算成「銖」,依然具有豐富的文化義涵:一斤等於十六兩、等於三百八十四銖,這又等於易經六十四卦的爻數,對應天地陰陽循序變動之象(原文:「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綜而觀之,在日升、日落的日常生活中以斤、兩為交易的準據,示現「人法自然」的義涵在其中。

這種公平、公正的權量精神在《詩經.小雅.節南山》詩中也被運用來歌頌賢德之士,詩吟:「尹氏大師,秉國之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詩中提到商初的賢相忠臣伊尹,秉國之鈞(*以「鈞」代表權量),執掌國家政治事務的權量,維制四方,輔翼天子,使天下無迷惑也。從小見大,可以看見斤、兩等等權衡之器的重要性。秤錘、砝碼等等權量斤兩之器雖是小工具卻是維持天下公平交易的重器,有了它們這些公正無私的交易準據,能使百工樂業司創造、百姓無爭而安居;另一方面,國家的法制之器也是權量之器公平精神的發揮,從而可以維制四方,使天下無迷惑。

一斤十六兩的淵源來自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斤兩就在掌指間,以小見大,以小觀天地。華夏先人在生活俯仰間參天地,崇尚天人合一精神,落實在斤兩的權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