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分析官网-篮球分析开户-篮球分析注册
【中華文化300問】

「後庭花」為什麼是亡國之音的代稱?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45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商女猶唱後庭花」是為千古絕唱之一,讓人聯想「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稱。為什麼它是亡國曲呢?要從《後庭花》產生的背景——十里秦淮、石頭城都說起。

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的一條支流,大部分河段流經南京市境內,在城東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內、外兩支,之後在西水關外又合流,向北經過石頭城,在三汊河匯入長江。內秦淮長9.6華里,因而被稱為「十里秦淮」,是秦淮河風情的精華所在,也是南京的風致之一:

十里秦淮勝,偏能悅客遊。
家家憑水檻,處處上蘭舟。

簫鼓時相應,壺觴夜不休。
絕憐城郭裡,弭棹得臨流。

上面這首《夏日泛舟秦淮》( 明·盧龍雲)以家家水檻、處處蘭舟、簫鼓壺觴不夜城描述了「十里秦淮」的水色風景和歡鬧情致。唐代詩人杜牧夜泊秦淮河時,幽幽蕩蕩的後庭花曲調伴歌聲,隨風送入他耳中。一詩《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在悠悠秦淮的歷史長河中反射一朵凋萎的亡國花影,千古長嘆。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城內的繁華蜿蜒秦淮河兩岸;南京則是中國南方的京城,東吳、六朝和明朝都曾建都於此。它的歷史上溯戰國時代,楚威王滅了越國之後在此建立了「金陵」邑。三國時代東吳孫權在金陵舊基上建設「石頭城」作為稱雄的霸基。當時石頭城位在清涼山丘上,西部峭壁險踞成了天然屏障,是控制秦淮河入長江的要塞。到了南北朝時代,石頭城是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京都、歷史舞台,兵家必爭之地。

「後庭花」的典故就出於南朝時代的陳朝(公元557年—589年)亡國之君——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原曲出自於他之手。陳後主陳叔寶在位七年(公元582年—589年),他通文學音律卻耽於酒樂,不思朝政,刑罰酷濫,牢獄常滿。他又縱慾淫樂,寵幸貴妃張麗華等嬪妃,還有跟從的美貌麗服巧態婦女千餘人。

據《南史》記載,張貴妃非常聰慧,容色端麗有神采,顧盼之間,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她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光可鑒人,映窗姿影飄若神仙。她善於察言觀色,投後主之所好,又工於巫術,假鬼道迷惑後主。後主怠於政事之時,就倚靠軟墊中,讓張貴妃坐在膝上共決朝政。張貴妃聰明擅耍心術,成了後主得力的內外助手,又進譖言擊退大臣,牝雞亂政,滿朝安排外戚,收受賄賂,賞罰無常,混亂了朝政綱紀。

陳後主有了「助手」更是荒廢朝政,歌逐色,在光昭殿前起建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等三大寶閣,閣高數十丈,房室數十間,都選用上好沉檀香木來裝設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並裝飾上金玉珠翠。這些樓閣外施珠簾,內設寶床寶帳,閣裡充滿稀世的瑰麗寶物,近古未有。閣樓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遍植奇樹和花藥。每當微風徐來,拂過三座寶閣,帶起陣陣香氣吹拂達數里遠。

陳後主自居臨春閣,寵妃張貴妃麗華居結綺閣,另外龔、孔二貴嬪則居望仙閣,其間有小道相連通。定時還有其他受寵的嬪妃來遊。後主不時在閣裡和賓客、貴妃遊宴,並令諸貴人、女學士和陪伴遊樂的狎客[1] 共賦新詩,互相贈答。他特愛豔麗的詩詞,每一得之就譜上曲調,作出新聲。新歌曲作成時,選出具有姿色的宮女千百人來習唱,且分部輪流唱,歌聲連綴不歇,樂而不絕,大抵都是讚美他的張貴妃、孔貴嬪容色的靡靡之音。其中就有《玉樹後庭花》,有辭句映曲名:「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2]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3] ,辭意輕蕩,樂音哀傷。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伐陳,前方軍情傳到了石頭城時,陳後主並不以為意,他憑藉石頭城控長江天險的絕佳位置,毫不把楊堅軍隊的進擊放在眼裡,只顧縱酒宴樂,仍然和寵妃張麗華等玩樂不輟。他仗恃著石頭城的鞏固歷史,奢言「王氣在此……來者必自敗」(《南史‧陳本紀下第十》)。陳後主為何敢仗恃此地的「王氣」而自我麻醉呢?《金陵圖經》對南京的「王氣(帝氣)」有一段歷史記述:「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昇州沿革》引《金陵圖經》)

雖然據有「王氣」之地,但是本人不修為甚至反其道而行,上天的庇蔭也要離他而去,福氣也隨之告終。連續幾個月,陳後主一直收到敵兵來攻的情報,但他還不清醒。不僅如此,當陳國出兵迎戰時,他還為寵妃張麗華作《玉樹後庭花》,仍然貪歡不醒。不久就到了公元589年1月20日這一天,這是陳國覆滅的日子,隋軍攻克陳國石頭城,張貴妃隨後主俱入井中躲藏。隋軍出城後,晉王楊廣命部下把張貴妃斬於青溪中橋,陳朝也覆滅了。

後世因而以《玉樹後庭花》簡稱《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名。「狎客淪亡麗華死」,「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註釋
[1] 《陳書.卷二七.江總傳》:「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共陳暄、孔範、王瑳等十餘人,當時謂之狎客。」
[2]  出自宋人郭茂倩所著《樂府詩集》卷四十七。
[3] 見《隋書五行志》。

主要參考書:《南史‧陳書》、《隋書》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