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新古典主義」的開山鼻祖,西方美術界的一代宗師:雅克‧路易‧大衛。他在西方美術的江湖上,就是「少林派」的開山鼻祖!
新古典主義的開山鼻祖
關於大衛呢,大家需要記住這麼幾點。
第一點,他是新古典主義的開山鼻祖!是西方美術界的一代宗師!
西方藝術史被藝術史家們分成了幾個主要的大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新古典主義!而且,由於他和他的弟子們都太傑出了,所以直接開啟了一代之風氣,奠定了法國學院派的基礎,以至於法國學院派一直到今天都是正統美術的江湖名門。打個比方,如果把西方藝術界比喻成一個江湖的話,各個門派林立,而法國學院派的地位就如同少林武當在江湖上的地位!
所以,這麼說起來,大衛就如同少林派的鼻祖達摩祖師!這樣一比喻,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點,大衛在藝術上的成就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待會帶你看畫就知道了。但是,他最遭人詬病的就是他的政治立場太過搖擺!而最令後世引以為恥的就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倒向了雅各賓派。並且在處死路易十六的判決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大名。這也直接導致後來路易十八復闢之後,他就成了參與處死國王的罪犯了。於是,大衛只好流亡比利時,並且最終身死異鄉。
第三點,他生命最華彩的篇章就是和戰神拿破崙的相遇。他也是拿破崙最欣賞的畫家,直接成了皇帝的御用畫師。這部分的故事我會放到下一集細講。
好,那麼接下來,我就來用他的幾幅代表作,來把他精采的人生故事講給大家。
法國誕生了路易十四之後,整個西方的藝術中心就無可置疑的搬到了巴黎!太陽王去世之後,路易十五著名的情人,被後世稱為洛可可教母的蓬巴杜夫人登場,從而為整個歐洲帶來了一股濃濃的甜膩的充滿享樂主義的洛可可藝術風格。當時整個歐洲都沉浸在這股驕奢淫逸,縱情聲色、甜得膩人的風氣中!
物極必反啊,其實縱觀整個藝術史的不同階段,有一個有趣的規律就是,當藝術風格太過偏左了,就會有人出來往右邊拽一拽;太過偏右了,又會有人來往左邊拽一拽。
當洛可可太濃情蜜意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覺得甜得受不了了。於是,就該有人站出來一掃藝術界這種安逸萎靡的享樂之風,重振古典時代的那種充滿陽剛的,神聖的,莊嚴的風氣了!於是,大衛登場了!
1784年,隨著所謂啟蒙運動的興起,歐洲的王權出現了鬆動的跡象。人們已經受夠了洛可可的萎靡之風,這時候法王路易十六就希望有一副作品可以表現出古典時代的理性、莊嚴,以及王權的神聖感!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大衛,於是他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大衛。
《賀拉斯兄弟之誓》大衛一戰成名
此時的大衛已經36歲了,經過多年歷練、潛心鑽研,他的技法以臻圓熟,人生閱歷和歷史知識的積累也達到了一定程度。在接到國王的委託之後,一股厚積薄發的磅礴力量從心底奔湧而出。在經過一番構思之後,大衛拿出了這幅令他一戰成名,並正式確立他一代宗師地位的成名作:《賀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先來看畫。
這幅畫取材於一個古羅馬時代的真實故事。當時,羅馬城邦和另一個城邦國家一言不合劍拔弩張,但為了避免戰爭塗炭生靈,於是雙方決定各自派出三名勇士展開決鬥,以他們的生死來了卻兩國的恩怨!
羅馬這邊就選中了賀拉斯一家的這三個兄弟!這幅畫所表達的就是在接到要求三位勇士奔赴沙場的命令之後的情形。
先來看畫中的主要人物。畫右的父親拿著三把利刃,正在準備遞給畫左的三位手足情深的兄弟。畫中這四位主要人物造型冷峻,肌肉緊繃,神情肅穆,態度莊嚴;畫面構圖嚴謹,線條明快,充滿陽剛之氣!一股濃濃的英雄主義情懷奔湧而出!而英雄主義,恰恰是大衛最拿手的,尤其是在他遇見了拿破崙之後,這是後話。
再來看背景處的三個拱門,使畫面整體非常均衡;相對簡單乾淨的用色表達了神聖莊嚴的氣氛;人物的肌膚血管、肌肉線條極為逼真,身上不同材質衣服的褶皺、頭盔和兵器的寒光四射,都彰顯了畫家高超的技法。
再來留意畫右的幾位女眷和孩子,這幾位女眷應該就是他們的妻子和孩子。得知丈夫就要奔赴生死決鬥的戰場,眼前無疑就是一場生離死別!但在家國大義的面前,女人們也只能暗自垂淚,隱忍悲傷!
但這個故事真正令人悲痛的是,賀拉斯家這三兄弟的妻子們,正是來自要跟他們進行決鬥的那個家族。而且,那個家族的兄弟也和賀拉斯家的姑娘們訂了親!所以,無論決鬥的結果如何,都將是一場極為悲痛的人間慘劇!

無論作品背後的故事,還是作品所傳遞出的精神氣質,這幅畫都完美詮釋了新古典主義的要義:神聖,莊嚴,均衡,理性!在王權日漸式微的十八世紀末,《賀拉斯兄弟之誓》一掃此前萎靡不振的社會風氣,為歐洲的藝術圈子帶來了一股陽剛、冷峻,充滿力量感和英雄氣質的清新風氣!獲得了巨大的好評,雅克‧路易‧大衛,一戰成名!
《蘇格拉底之死》大衛名留青史
三年後,大衛又拿出了一幅令他名留青史的作品:《蘇格拉底之死》。
那就先要來說說這位古希臘最偉大的聖人、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他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弟子叫做柏拉圖,柏拉圖也有一個有名的弟子叫做亞里士多德。做一個不是很恰當類比的話,這師徒三人很像中國的老子、孔子和孟子。蘇格拉底呢就相當於是老子,柏拉圖就是孔子,亞里士多德就是孟子。而且,這三人生活的時代也是完全一致的。
好,下面來看畫:《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只要幾個重點就好。
第一個,畫面中總共出現了13個人物,正好是西方人認為很不吉利的數字。
第二,畫面正中的聖人左手指天,代表對神明的尊崇。臨死前,聖人依然在和弟子們探討人的神性和對信仰的堅貞。而同時,看都不看就伸出右手去拿那碗將奪走他性命的毒棘酒。表現了聖人對生死的淡漠。因為,蘇格拉底經常說,肉身才是靈魂的枷鎖。要想讓靈魂真正的昇華,就不能貪戀肉身的享樂!而且,根據柏拉圖《裴多篇》的記載,臨死前,聖人告誡弟子,死亡一點都不可怕,只要看破生死,方能明白生命的意義。這一點和佛家的教導很像。
如果把畫面放大,人物的肌肉線條,腿部的血管青筋,極為鮮明生動準確,完美呈現了畫家高超的技法!插一句,這個《裴多篇》的中文譯本也叫做《裴多對話錄》,是由錢鍾書夫人楊絳女士翻譯的。譯文優美流暢,完美展現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篇幅也不長,非常深邃充滿智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第三點,坐在畫面最左邊低頭沉吟的老者就是柏拉圖。但是這裡畫家做了一個藝術假設,因為根據真實歷史,聖人赴死的當天,柏拉圖因為生病,所以並沒有前來送別。而且,當時的柏拉圖也沒有這麼老邁。但作為藝術創作,畫家讓一個老邁的柏拉特圖來見證聖人的離別,更有一種歷史的沉重感!
第四點,注意坐在他身前一手扶住聖人膝蓋處的那個人,他叫克里同,是聖人的弟子。據史料記載,他一直在勸說老師改變主意。並且,他之前已經買通了獄卒,在牢房的地上挖了一個通道。大家注意克里同腳下的那塊石板,有兩處凹槽。這塊石板是可以掀開的,石板下面就是事先挖好的通道。克里同希望帶著老師逃出雅典。
而且,據說礙於蘇格拉底的聲名赫赫,雅典當局非常不願意處死他。所以,挖通道這件事當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就是他們也希望蘇格拉底悄悄跑掉是最好的!但是,聖人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
70歲的蘇格拉底慨然赴死
蘇格拉底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為真理和信仰獻身的人,他的遭遇與四百年後的耶穌非常相似。蘇格拉底倡導有道德的生活,鼓勵人們正直勇敢地活著,教導人們通過省思來覺醒內在的神性,從而讓生命走上真正光明的道路。
最終,他的學說為雅典當局所不容。當局就以:誤導青年以及對希臘神祇不尊敬等莫須有的罪名對他進行了審判。當時給了他兩個選項,一個是離開雅典,終身不准再回來。另一個就是飲鴆而死。聖人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他說:我為什麼要逃走?我做錯過任何事情嗎?我所堅持的是真理,為真理而死,有什麼值得遺憾的呢? !這番話,一百多年後的孟子也做過類似的闡述: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公元前399年,70歲的聖人蘇格拉底,慨然赴死。
歷史上,由於聖者的出現,觸動了舊有的邪惡勢力,而遭到迫害的事情屢有發生。古希臘是蘇格拉底;古代印度是釋迦摩尼;古代中國的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古羅馬的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這些事情史不絕書!
今天的中國,法輪大法的傳出觸動了共產黨邪惡勢力,而遭受了長達20年的殘酷迫害。今天的美國,川普的出現觸動了華盛頓沼澤裡那些黑暗勢力,而遭到衝擊。歷史啊,永遠在重複上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此中真意,能真正體會神的良苦用心呢!人類能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聖人在赴死之前,依然從容不迫地和門徒友人們鎮定自若地討論靈魂不朽的話題。他還提到了地球周圍不同空間有不同的生命居住等等,這些更像是一個先知探討的話題,而不是哲學家的話題。他以偉大的人格,為人類留下了關於生死最生動的一課,圓滿回答了這個令無數人困惑的問題。
英國著名出版家約翰‧博伊德爾(John Boydell)曾盛讚大衛的這幅傑作,是展現人類神性最偉大的作品。
這幅畫的原作就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都會是我幾乎每兩週都會光顧的地方,這幅畫我也看了不下百次!哈哈,每次都會被作品展現的神性、從容,和聖潔所打動!
您如果將來有機會來到紐約大都會,一定不要錯過他!
好了,感謝您的收看!記得訂閱分享!咱們下次見!
《大話西油》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