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

中國新年:回溯辛丑三百年 危難中尋曙光

作者:荏淑一
font print 人氣: 6653
【字號】    
   標籤: tags: , ,

從2021年往上溯三百年,其中的1961年、1901年、1841年、1781年、1721年和1661年都是辛丑年,在中國肇了什麼重大歷史呢?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和現代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呢?潮起潮落,朝起也朝落!成住壞滅的歷史一直在重複著,那麼對應當今2021辛丑年有什麼巧合的歷史現象嗎?許多預言中都說2021年是個災難年,災疫動盪沉淪,怵目驚心。歷史中留給人什麼教訓和啟悟今人的訊息嗎?

60年前——1961年:

*中國大飢荒,造下人類史上最大的人為災難。

(對應當今:《黃帝地母經》說2021年會是個飢荒年)

這場大飢荒從1958年一直延續至1961年,甚至1962年還有餘波。發生在中共「三面紅旗」大躍進的運動之下。中共的「三面紅旗」搞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農工業生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結果造成近4000萬人飢餓死亡。

中共謊稱是「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從氣候記錄來看,那些年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害。謊言被戳破後,改口稱「三年困難時期」,有不少研究指出大飢荒前後達五年,1958年—1962年,期間飢民無數餓死、病死,還在全國境內大範圍發生人吃人事件。《墓碑》作者楊繼繩調查統計,估計在全中國當年發生了四五千起人吃人的事件,慘絕人寰。

*唐代古文明遺跡重現人間。

(對應當今:復興五千年傳統中華文明的神韻藝術團,在全球重現神傳文化寶藏,再創唐文化高峰。)

1961年12月11日,埋藏在地下經過千年歲月的唐代長安城遺址被發掘出來。唐代的首都長安城的規模是清代西安城的五倍,居住人口百萬,皇都的規模和良善的規劃建設展現巍巍大唐風範與泱泱的文化輝煌。一千多年前,唐朝文化遠被海外、聲譽遠揚異域。

*柏林圍牆圍建鐵幕。

(對應當今:媒體和互聯網平台封鎖、消滅不同於左派的異見,2020年底至今進入白熱化,形同自由世界的無形鐵幕。)

德國柏林市中心裡部分保存的柏林圍牆遺址,作為歷史的見證。(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共產東德在首都柏林建了「柏林圍牆」,阻止嚮往自由生活的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柏林圍牆」是東歐共產社會的「鐵幕」。這道圍牆不僅是世紀大事,也是世界大事,因為它象徵民主自由和共產奴役的壁壘。到如今,這種共產奴役鬼魅換上了外衣和民主征戰,對民主自由侵蝕不停。

120年前——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條約》喪權辱國。

(對應當今:中共「戰狼」外交政策與霸凌他國,巧對義和團,自取羞辱。)

義和團起於山東,屠戮外國教士。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入京師,莊親王載勛與端郡王載漪相結,縱令侵擾使館,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清廷飲了敗仗,簽訂《辛丑條約》,賠款高達4億5000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償付(稱為庚子賠款,因肇端起於庚子事變);另外,清廷開放內地,八國派兵入駐中國重要城市。清廷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 間接導致清廷衰落。

*20世紀的第一次股災,美國華爾街股災爆發。

(對應當今:今年一月底,中國官方背景的大型企業海航已經曝災破產重整,緊接著又有房地產大企跟著破產倒下。企業連連壞,股市大瀉自是必然!)

*美國第25任總統遇刺身亡。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在美國紐約遇刺後身亡。他是第3位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

*跨大西洋無線電傳送成功,開啟歐洲、美洲無線電訊聯線。

(對應當今:網路進入5G時代,但是,當下左派勢力處處「言論審查」、「取消文化」,封閉溝通正在開倒車。)

發明人的意大利工程師古列爾莫·馬可尼,後來得到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榮譽。

180年前——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交戰中。

(對應當今:目前「中共病毒」毒害全世界,正與全世界交戰中。)

這是第一次外國入侵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結果,中國對英國打了敗仗。這也是整個清朝國力墜落的明顯標誌,清廷從此走入昏暝的末代。

*英國軍隊入侵香港,英國在香港掛旗,開始香港殖民地時代。

(對應當今:2020年中共單方撕毀香港97回歸的「中英聯合聲明」,強行以「國安法」入侵香港的自由法制;在2021年1月,中共否定英國對香港人提供的BNO護照。)

1841年1月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代表擬定《穿鼻草約》,香港割讓或租借初次成了拉鋸焦點,雙國國主都不滿意條約內容。1841年,英國海軍登陸香港上環港口一帶,占領香港,掛上英國旗幟。(一年後中國簽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並開放五個通商口岸。)

2020年中共強行毀約實施「國安法」,香港失去自由處在風雨晦冥之中。(AFP)

240年前──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

*甘肅蘭州爆發大型冒賑貪污案。

(對應當今:中共體制內深重貪污腐敗案連連不斷,貪污金額「震古今」。)

當年甘肅發生冒賑貪污案,地方官員以「賑災」為名,共謀作弊、肆意侵貪倉糧換得的銀兩,涉案者從總督、布政使到道、州、府、縣官員牽連眾多,後來處罰了案情重大的113人,追繳贓銀281餘萬兩,案情波及直隸、盛京、江蘇、浙江、雲南等幾個省,震動全國。

300年前——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

*朱一貴反清復明,七日間敗陣。

朱一貴領兵攻下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復國號「大明」。清廷派遣施世驃由廈門率水師六百艘進攻,七日完克。以總兵官鎮台灣,副將守澎湖。

*西番歸附。

土百戶、土千戶多人、授職。

*與俄國立約。

雙方訂定以蒙古庫倫(在土喇河上游西岸 )作為兩國陸路通商埠,各遣官監視。

開創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奠定經濟、軍事、文化的全盛時期。(大紀元製作)

綜上看來,走過三百年中六次辛丑年,充滿大飢荒、大災難、喪權辱國和鐵幕高牆的圍堵。三百年前的1721年是最好的一年,即清聖祖康熙六十年的盛世,雖然有一場「反清復明」的小波浪,在短短七天中就平定了,恩威遠播,展現清明的盛世。

這一年是康熙即位一甲子之年,天子登基 「御極六十年」,史上難逢。朝廷近臣一番祝賀的請求被康熙皇帝一再拒絕了。在這一年康熙皇帝表現的帝範德風,高標卓立。據《清史稿》記載:

(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甲辰,廷臣再請行六十年慶賀禮。不允。

「六十年辛丑春正月乙亥,上以御極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該年三月乙丑日,群臣請上萬壽節(皇帝誕辰日)尊號,康熙皇帝還是不許。他這樣回應群臣:

「加上尊號,乃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以欺不學之君耳。」

「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為事,不以景星、慶雲、芝草、甘露為瑞,亦無封禪改元之舉。現今西陲用兵,兵久暴露,民苦轉輸。朕方修省經營之不暇,何賀之有?

一些被歷代皇帝視為祥瑞徵象的景星、慶雲、芝草、甘露,康熙皇帝壓根不放在心上,封禪改元這種慶賀高功的浩大儀典他也不舉。康熙皇帝的一句話「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為事」,給後代子孫立帝範,這種愛天下之民的摯誠深念在今日昏亂塵世中更是感動人心!帝制或民主孰憂孰劣?看來制度不是關鍵,道德是本。

那年閏六月有日食,依照天象學說,日食乃君主有患、國有憂之象。康熙帝令刑部寬刑、減免了七省一百二十三州縣的賦稅,在在都是民之患常在帝心的流露。在永不加賦稅的仁政下,這一年全國人口滋生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人。

康熙帝日理萬機,然而對身邊的清官愛臣的家中事,竟然也常在他的心中不能或忘。例如曾經當過康熙帝的侍讀大學士熊賜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深入康熙帝的心中。熊賜履在康熙四十二年時請求解任,在康熙四十八年去世。在康熙六十年十月,下詔造就熊的兩個兒子:「大學士熊賜履服官清正,學問博通,朕久而弗忘,常令周恤其家。今其二子來京,觀其氣質,尚可讀書,宜加造就,可傳諭九卿知之。」那時熊已經去世十二年了,康熙帝追懷故人,「每念舊勞,不忘於心」,直至這般境地。

我們也發現:2021年和回溯三百年的辛丑年有許多巧合或對應之處。當前的2021辛丑年,將會在災疫動盪中沉淪無救嗎?或能脫離歷史的災難循環呢?從康熙皇帝樹立的道德典範中,我們清楚看到一種無私包容的仁愛精神,導向一條寬廣無際的大道;從神韻展現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復興中我們也找到了自救的出路。

主要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聖祖本紀
@*#

──點閱【中國新年】──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