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泰姬陵」:文學與藝術女神的居所

文/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翻譯/文青矜
白廳坐西朝東,主立面面向冉冉升起的朝陽,由六根巨大的多立克柱體支撐,具有典型的阿波羅神廟特徵。設計模仿了藝術與文學繆斯女神居住的神廟。 (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67
【字號】    
   標籤: tags: ,

1883年,亨利‧莫里森‧弗拉格勒(Henry Morrison Flagler)造訪佛羅里達州,那裡椰林婆娑,暖風拂面,陽光燦爛。這次旅行讓他對佛州深為著迷。弗拉格勒想像其他人也如他般對佛州如痴如醉,流連忘返。懷著這樣的想法,五年後,弗拉格勒在佛羅里達州開始興建酒店工程,而那一年建的酒店也是整個佛州的第一家酒店。

為讓更多人同享這份天賜贈禮,弗拉格勒修建了貫通佛州的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鐵路綿延113英里,一直延展至佛州、也是美國大陸最南端的島城西礁(Key West,也譯作:基韋斯特島),締造了跨海工程的壯舉。

當年弗拉格勒專注努力,對佛州被打造成幾近完美的度假勝地,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就在那次偶然初訪佛州後20年,弗拉格勒在棕櫚灘這個「美國的里維埃拉」,築造了他的冬宮——白廳(Whitehall)。白廳建在仙境般的室外桃園,有如上蒼特別的獎賞,讓弗拉格勒盡情享受那個他情有獨鍾、傾心締造的人間勝地。

白廳是在鍍金時代設計修築的。那是美國各地財富匯集、技術進步突飛猛進、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白廳自然受到來自西方文明起源,即古典希臘和羅馬帝國文化的影響,其設計借鑒了這個時期學院派藝術風格(Beaux-Arts)。建築師約翰‧卡雷爾(John Carrère)和托馬斯‧黑斯廷斯(Thomas Hastings)的合作,讓這一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而白廳於1902年落成竣工。

白廳主體白色,背倚沃斯胡(Lake Wroth),可賞日落;正面向東,能觀日出。主立面由六根巨大的多立克柱支撐,具有典型的阿波羅神廟特徵。整體設計模仿了藝術與文學繆斯的神廟。

在訪客抵達白廳、進入大禮堂時,總會情不自禁、心懷敬畏地仰望這藝術聖殿內那高高繪製的浮雲,那被文學和藝術繆斯女神環繞的德爾菲神諭(the Oracle of Delphi)。繆斯女神們要分享太陽神阿波羅的智慧,激發啟迪人類靈感,照亮並引領人類前行。此般古典盛大的設計,給白廳眾多房間、其用途及裝飾細節定下了非凡的基調。

白廳的圖書館,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設計,是充實文化、提升修養之所。牆上掛著喬治‧華盛頓等偉人肖像,給人啟迪,同時也提醒客人勿忘美國締造者的智慧與美德。

而畫室,則以路易十六風格裝飾。淺色調和精緻的飾面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主臥套房是以路易十五風格裝飾,金色絲綢面料營造出細膩柔和、卻富麗堂皇的休憩之所。白廳的每個細節似乎都充滿了經典的文化與藝術氣息。

西方歷史、文學和藝術的經典,旨在給人智慧與啟迪、拓寬思路。企業家中遠見卓識的領導者洞見,學習和掌握這些精髓至關重要;他們感到有責任把從經典中獲取的智慧轉化為行動。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弗拉格勒等人,對美國的男女老幼、家庭社會產生無可替代的巨大影響。

面東朝西的白廳,可日日坐看太陽東昇西落。而這裡恰好也有著最為優宜的環境:有「太陽神」的眷顧,有來自繆斯女神的靈感,還有圖書館、畫室和餐廳,可供學習經典、交流見解、制定項目戰略……

了解更多關於白廳(亨利‧莫里森‧弗拉格勒博物館)信息,請登:FlaglerMuseum.us

白廳華麗的鑄鐵圍欄在棕櫚灘街上延展。(Sean Pavone/Shutterstock)
白廳位於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坐落於「椰子棕櫚林」區,白廳的後立面面向沃思湖(Lake Worth),這是日落時分的白廳全景。(Rich Andrews/CC BY-SA 4.0)
兩座大理石甕置於門口迎接客人,將客人領向巨大的青銅門,門上印有一對獅子頭。獅子是太陽的古老象徵,代表太陽神阿波羅。(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建築講究細節,簷口精緻。在簷柱的曲線之間清晰看到玫瑰花結。紅瓦屋頂在主體房屋的白色和綠樹青草間,顯得更為靈動鮮活。(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白廳的主廳。紐約Pottier & Stymus公司負責白廳的內部設計裝修。大膽使用大理石柱及天花板華麗的石膏線條,並以金箔點睛裝飾,勾勒出主廳的輪廓,並以華貴的熱忱歡迎客人的到來。(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圖書館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設計,是充實文化、提升修養的場所。牆上掛著喬治‧華盛頓等美國偉人肖像,給人啟迪的同時,也提醒客人勿忘美國締造者的智慧與美德。弗拉格勒常在這裡接待他的客人和商業夥伴。(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畫室,也作客廳之用,是以路易十六的風格裝飾的。淺色調和精緻的飾面營造出和諧的氛圍,非常適合亨利‧弗拉格勒的夫人瑪麗‧莉莉。弗拉格勒夫人常在這裡會聚客人、邀請他們一同聽音樂、交談。鋼琴蓋上繪製的是愛情詩繆斯女神埃拉托(Erato)。(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弗拉格勒會舉辦大型晚宴,常邀請來自金融、文學和法律界的知名人物。餐廳採用法國文藝復興風格設計。天花板以石膏仿製木質的設計。壁爐面飾融合了精心雕刻的烹飪元素,如貝殼、螃蟹和水果。(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主臥套房以路易十五風格裝飾,以金色絲綢面料裝飾,營造出細膩柔和、幾近金碧輝煌的的休憩之所。(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凱南館以19世紀鐵路宮殿的風格設計。這是後來附加的項目,由史密斯建築集團設計。2005年正式開館。凱南是弗拉格勒年輕的第三任妻子婚前的原姓。(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凱南館收藏著亨利‧弗拉格勒的第91號私人有軌火車。這部火車於1886年建造,僅供弗拉格勒私人使用。弗拉格勒當年就是乘坐這部火車,參加佛羅里達州東海岸鐵路從聖奧古斯丁到基韋斯特路段竣工典禮的。 (弗拉格勒博物館提供)

譯者手記:

有著「北美泰姬陵」之稱的白廳(Whitehall),就是今天的亨利‧莫里森‧弗拉格勒博物館(Henry Morrison Flagler Museum),坐落在佛羅里達州美麗的棕櫚灘(Palm Beach)。這個鍍金時代的宏偉私邸占地10萬平方英尺,擁有55個房間,採用學院派風格建造,是新古典主義藝術的重要典範。

白廳在建成之初,記者曾這樣描寫:「有著詩情畫意般幻想的人們,會朝聖白廳絕倫而非凡的美、人間無處可比。而從一個房間踱入另一個房間,彷若從一個世紀步入了另一個世紀。」

提到夢幻輝煌的白廳就不能不提到亨利‧莫里森‧弗拉格勒(Henry Morrison Flagler)。這位被稱作「世紀人物」的工業大亨及慈善家,曾在佛州大力興建酒店、鋪設鐵路;白廳是弗拉格勒送給新婚妻子的禮物……

然而歷史的情節總是意想不到的曲折跌宕。而白廳卻如歷史的見證者,靜默佇立,任憑日昇日落,斗轉星移,滄桑百年。

時間滌蕩了激情奢華的喧囂與塵埃,洗濯了過往煙雲般的是非與成敗。今天,歷經修復的白廳成為了弗拉格勒博物館,向世人展示古典藝術的雋永、神賦予智慧與啟迪給人類留下的恆久遺產。

作者簡介:

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建築設計師、攝影師,Cartio公司創始人。史密斯還通過教育、旅行、創作來激發對古典建築的理解、欣賞和靈感。

原文:Whitehall: Where Mus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Reside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布倫海姆宮, Blenheim Palace
    英式巴洛克風格出現時間不長,也沒有發展到歐洲巴洛克那般的華麗。在英國,巴洛克建築的外牆多使用石灰岩和石板作為建材,裝飾上較為保守,多為人像、柱廊和壁柱等簡單的元素。然而在室內空間,繁複華麗的裝潢和法國著名的宮殿相比絲毫不遜色。英式巴洛克較早期的建築有像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而布倫海姆宮則是該時期的巔峰之作。
  • 凡爾賽宮
    法王路易十四在擴建父親的山頂城堡(這間豪華的鄉間寓所)後,便開始了這項傳統。在往後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凡爾賽宮成為歐洲規模最大又最具影響力的宮殿,也成為建築、音樂、戲劇和裝飾藝術等偉大藝術發明的來源。
  • 法沃里特宫是德國最古老的所謂瓷器宮殿,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國瓷器最多的地方之一,而且也是唯一完好無損的宮殿。宮殿中展示伯爵夫人珍貴的邁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是全世界最大的收藏,約160件早期的瓷器品一直保存至今。
  • 在鬱鬱蔥蔥的綠色山頂上,一座色彩繽紛的夢幻城堡向下俯瞰著里斯本和葡萄牙里維埃拉(the Portuguese Riviera)。這是象徵葡萄牙民族榮耀的佩納宮(Palácio da Pena),不僅擁有經典迷人的浪漫主義風格建築,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顏色鮮明的城堡更常被視為葡萄牙的七大奇蹟之一。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