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界米開朗基羅:雕刻師格里林‧吉本斯(下)

展覽《格里林‧吉本斯:百年一造》紀念吉本斯逝世300周年
文/罗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翻譯/陳遇
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的洗禮池蓋雕刻作品細部。萬聖教堂,倫敦。(All Hallows by the Tower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04
【字號】    
   標籤: tags: , ,

17世紀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記中,曾如此提到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裝飾雕刻師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無與倫比,難以用言語形容⋯⋯吉本斯的雕刻無疑是世界上任何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創新和罕見作品。」

點擊這裡可閱讀本篇的上部

早期影響

目前還不清楚究竟誰訓練了吉本斯,但有幾種理論。相關文件詳細記載了他曾在老阿圖斯‧奎利努斯(Artus Quellinus the Elder)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工作過。奎利努斯是當時最重量級的雕刻師,專長為石雕,因此學者們推測吉本斯可能在奎利努斯的指導下發展出了他驚人的技藝。

不過,活動主辦人暨展覽策展人漢娜‧菲利普(Hannah Phillip)繼續解釋,艾達‧德‧威特(Ada de Wit)在近期的研究中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德‧威特是倫敦華勒斯典藏館(Wallace Collection)藝術與雕刻作品的策展人,她的博士論文便是關於在英國工作的荷蘭雕刻師。德‧威特相信吉本斯是在鹿特丹當地一個叫做范杜威(van Douwe)的雕刻家庭當學徒,他們的工作室和吉本斯住的地方非常近。

在鹿特丹,雕刻和蒸蒸日上的造船業密不可分。「這本來是他們家門前的職業。」她解釋說,鹿特丹的船身設計和雕刻不僅是稍微裝飾,「這並不是多加的一點細節而已。它們是非常豐富、華麗的裝飾形式。」

在1660年代,吉本斯前往英國,首次以熟練工(譯註:學徒期滿的工人)的身分,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為建築師暨雕刻師約翰‧埃蒂(John Etty)工作。後來他又前往南邊,定居在倫敦南邊的德普特福德,這裡是英國海軍造船業的中心,他也是在此遇到伊夫林,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吉本斯來到英國時,當時的木雕多使用橡木來製作,而他則率先使用了椴木。菲利普補充說,當時英國的木雕相當平面,缺乏立體感,而橡木則是傳統上用來裝飾房屋的材料。

而椴木則不同於橡木,「它可以進行更精細的切割和細節處理,正是吉本斯作品所追求的——真實感、輕盈感、流動性⋯⋯此外,他也充分利用了椴木淺白的顏色,和橡木相對比較深的顏色相比,椴木更能將雕刻的本身凸顯出來」,她說道

巴羅(Barrow)紋章,雷恩圖書館,三一學院,劍橋大學。(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提供)
雷恩圖書館紋章上的松鼠細節。(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提供)
雷恩圖書館紋章細部,三一學院,劍橋大學。(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提供)

吉本斯在裝飾建築物上的天賦使得他的雕刻「本身就是一項藝術品」,「像是固定在牆上的雕像」,菲利普說。

「他在材料、風格和影響力上都有創新」,她說。但是他也將木雕提升為一項藝術,她補充說。「吉本斯擅長於底切與理解事物的不同面向。」

「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繪圖員,和他的雕刻一樣。有些人可能在技術上非常擅長,但並不一定能夠在設計上也有同樣的理解,而他兩者兼備。」菲利普說道。

展覽中還展出了一件吉本斯著名的代表作:用椴木刻成的領結,模仿著威尼斯針繡花邊,這件作品是如此地精緻,令人讚歎。曾擁有該作品的18世紀藝術鑑賞家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甚至還曾在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的晚餐宴會上穿戴這件木雕領結,該宴會舉行在他於倫敦特威克納姆新哥德式的草莓山莊。

格里林‧吉本斯的領結作品,約1690年。椴木,有著凸出和鏤空的雕刻。尊敬的沃爾特‧利維夫人(Mrs. Walter Levy)捐贈;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倫敦。(V&A Museum提供)

大作品的生意

從吉本斯的書信往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也擁有精明的生意頭腦,或許是從他的商人父親繼承來的。菲利普解釋,他總是不停地尋找下一個計劃,而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寫信詢問認識的人,請他們介紹任何可能要建造房屋的人。

吉本斯有一間木雕兼石雕的工作室,他會請工作室的工匠協助他創作新的委託作品。就如多數畫家工作室一樣,吉本斯也會指導不同特長的工匠進行工作。例如,有些木匠或許擅長創作小天使,其他人則更擅長於製作建築物的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您在作品的每一部分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因為他是總體設計的大師。」菲利普說。

「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生命力和立體感,這和作品的構造有一些關係。它們是分層製作,並將其固定在一起。」她解釋道。

格里林‧吉本斯製作的椴木天使位於祭壇屏風上,三一學院禮拜堂,牛津。(Bob Easton提供)

吉本斯主要雕塑的建築元素稱作垂彩,是圍繞著圖畫或垂掛在火爐旁的裝飾物。這些垂彩通常在兩旁會有幾條墜子,頂端則為冠狀。

菲利普解釋,墜子是由許多小部分組成,使用鐵釘連結起來。有時候,這些部分會重新排列,墜子最下方的元素改到最上方。這種不同的方式常出現在鄉間別墅裡,在整修的過程中,吉本斯的雕刻會被重新排列,或者有時候部分雕刻會被獨立出來,作為碎片保存在另一處。「要想弄清它們(碎片)原先的位置,可真會是一個偵探等級的難題」,她說。

格里林‧吉本斯製作的椴木祭壇屏風細部,三一學院禮拜堂,牛津。(Bob Easton提供)

得來不易的展覽

多數吉本斯的作品都屬於建築物的一部分,意味著要安排展出他的作品是一個「驚人之舉」,菲利普提到。「您絕不會願意冒著損壞物品的風險來安排展覽。」

在展出作品中,有一件來自於倫敦聖保羅教堂部分的合唱團席位,現在那裡仍是合唱團表演的地方。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相當令人矚目。「合唱團席位是他的傑作」,菲利普說。在19世紀時,教堂的管風琴被移除,合唱團席位則被縮短。展覽中看到的就是被縮短的部分。

倫敦聖保羅教堂的合唱團席位是格里林‧吉本斯畢生傑作之一,也是他職涯成功的象徵關鍵。(St. Paul’s Cathedral提供)
倫敦聖保羅教堂的合唱團席位上的裝飾細部。(St. Paul’s Cathedral提供)

菲利普最後提到,其中一件展品是私人出借的垂彩雕刻,因為是重新排列過的,因此吉本斯協會不需要做任何侵入性的拆除就可以為展覽借到這件作品。

菲利浦還希望這場展覽不僅能發揚吉本斯的生平與遺產,也能讓訪客了解現今的雕刻師仍持續效仿著他,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因此,格里林‧吉本斯可說是木雕界的米開朗基羅。

由格里林‧吉本斯協會主辦的展覽《格里林‧吉本斯:百年一造》(Grinling Gibbons: Centuries in the Making)於英國沃里克郡的康普頓-沃尼博物館公園(Compton Verney Art Gallery & Park)展出至2022年1月30。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https://grinling-gibbons.org/

原文:The Michelangelo of Wood: Grinling Gibbo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著這個標題的讀者,可能會覺的奇怪,盲人如何雕刻與繪畫?然而中國古代的確出現過盲人雕刻師與盲人畫家。據金代文人元好問(西元1190—1257年)所著的《續夷堅志》記載…
  • 意大利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藝術家擅長蔬果雕刻,在他精湛的雕工下,將原本平凡的蔬果轉變成栩栩如生的動物、鳥類以及花朵等各式雕刻作品,他的精美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地許多美食家和藝術愛好者的關注。
  • 雕刻在約旦(Jordan)西南部紅砂岩懸崖上的佩特拉(Petra)古城,原是一個古老王國的首都。那裡曾經是繁榮的貿易中心,但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卻一直處於廢墟狀態,而現在則躋身於世界新七大奇蹟的行列。
  • 17世紀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在他的日記中,曾如此提到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裝飾雕刻師格里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無與倫比,難以用言語形容⋯⋯吉本斯的雕刻無疑是世界上任何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創新和罕見作品。」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