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

【人生之鑰】周倉將軍像現真身 替天行道為哪樁?

作者:泰源
執一把大刀的周倉將軍,赫然現真身替天行道。圖左是周倉將軍之像。(圖片提供: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氣: 33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聽過關帝廟周倉將軍像現真身替天行道嗎?聽過天打雷劈不孝媳嗎?殷鑑時時有,本文講的是發生在清朝的實例。

中華文化極重視孝道,奉孝道為道德倫理的基礎。在《孝經‧五刑》中記載孔子對孝道的闡述。他說孝道猶如天地運行恆常不變,猶如大地利益萬物,這是人最為根本的德行。(「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又說,古代的刑法有五大類,條列的罪行有三千種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為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更是天經地義的事,遺棄父母,不奉養年老父母,在古代這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一。然而,也有反其道而行的人子,結局真讓人警惕。

周倉將軍像現真身 替天行道

此事發生在清朝時,庚辰年的夏天,信州某鄉有不孝子王某,父親早喪,留下他和年老的母親,但他對待母親就像對待婢女一樣隨意使喚來使喚去。王某要母親每天起早燒火做飯,自己則摟著老婆酣睡,等到飯菜上桌了方才起床,日日如此,月以繼年,稍有不如他意,就隨意打罵老母親。

王某夫婦生有一子,才幾個月大,也是要老母看顧。一天清晨,老母親作早飯時,一手抱著這個小孫子,一隻手拿著杓子,攪動湯水忙做菜。突然,在她臂彎裡的小孫子猛力翻轉身,這一翻就脫出她的手臂不幸掉入滾沸的鍋中。才幾個月的嬰兒,掉進滾沸的湯水中,必死無疑,她嚇得偷偷地逃離家。

王某在房中聽到小兒尖叫的聲音,趕快跑進廚房一看,小兒掉在沸鍋中已經死了。王某滿懷恨意大聲地喊道:「老母殺死我兒子!」

說著他從廚房裡拿起一把刀,跑出去追殺老母。離他們家不遠處,有座關帝廟。老母見不孝子從後頭追來,臉色慘白急急閃入廟中,伏在神座下,不敢喘息。不孝子拿著刀正要尋入廟,忽然關帝君旁邊的周倉將軍像,竟從神座中跳躍下來,大步流星來到門邊,提起大刀砍向不孝子,一刀正砍中他的脖子。

寺廟中管理香火的廟祝聽到哀叫聲,快步衝到現場,在門口見到王某流了滿地的血,而周倉將軍的一隻腳跨到門檻的外邊,尚未來得及收回去。廟祝看到老婦人藏在神座下,便問了她怎麼回事?老婦人驚魂未定,道出了剛剛發生的一幕,並說如果不是神出手救了自己,自己早已經被兒子殺死了。

自此之後,遠近一帶的鄉人,都盛傳這座關帝廟裡周將軍神像的靈驗。廟方用金箔重裝佛像,而周將軍的一隻腳仍保持在門檻的外面,保留了瞬間的形象。信州人準備祭禮,前往祭拜的絡繹不絕。

(資料來源:《諾皋廣志》)

雷神也是替天行道的正義化身。圖為明代的雷公(雷神)畫像。(公有領域)

天打雷劈不孝媳

下面再講一個「逆婦用糞醃肉給婆婆吃,老天爺也看不過眼」的故事。這也是發生在清朝的事,浙江龍丘湖(今浙江龍游)鎮村有個姓郭的人,以賣布為生。他上有老母,父親過世後娶了一房妻子。豈知進門的媳婦蠻橫不講理,且不孝敬婆婆。母親年齡大了,耳聾目又盲,郭某恐怕妻子有抵觸,都親自料理母親日常的飲食起居。

有一個夏天,郭某突有急事要上郡城,臨行前對妻子說:「我這次出去來回要三天,老人家如果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不飽,我已經買了肉放在廚房裡。現在天氣越來越熱,你可以用鹽醃起來,足夠三天食用的。」妻子答應了。

但等丈夫一走,郭妻卻將糞便混入酒糟中,然後再將肉放進去醃製,每餐取出來蒸給婆婆吃。三天後,郭某辦完事回家,母親剛好在吃飯,問她肉是否好吃?母親回答說:「這肉是從哪裡買來的,一股糞便的臭氣直衝鼻孔,只能勉強吞下。」郭某便取一塊肉放進口中,糞便的臭氣熏得他嘔吐起來,便責問妻子怎麼回事。郭妻非但不認錯,反而破口責罵,也大罵婆婆。他家門前來了一群鄰人,為他們排解衝突。

此時,忽然雷聲轟鳴,如墨的烏雲出現在頭頂,其妻似乎有預感,知道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慌慌忙忙跑到後園,把一個大水缸往頭上套。就在此時,轟然一聲霹靂,接著一個閃雷落下,就擊在水缸上,擊穿一個孔來。只其妻子的頭從破孔中露了出來,水缸剩餘的一圈破瓦落在她的頸子上,像戴了一個枷鎖一般,銳利的破瓦割破她的脖子,鮮血直流一身,疼得她痛苦嚎叫。

婆婆可憐她,想打破水缸把媳婦救出來,郭某說:「這是上天在譴責逆婦,違背上天的人是不吉利的!」結果第二天這不孝的媳婦就死了。@*

資料來源:《夢廠雜著》

─點閱【人生之鑰】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