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彩票 申请官网-体育彩票 申请开户-体育彩票 申请注册

虔誠之作:絢麗繽紛的西班牙雕塑世界(下)

「西班牙裔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展覽:《鍍金人物:木頭和粘土製作的雕塑》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翻譯/原泉
路易莎‧羅爾丹創作的《聖凱瑟琳的神祕婚姻》(The Mystical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1692─1706年,彩色赤陶;14 3/8英寸x17 3/4英寸x11 5/8英寸x32 1/4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00
【字號】    

未著色的石頭、大理石或青銅雕塑在西方神聖藝術中占主導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如多納泰羅(Donat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家吉安‧洛倫索‧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點擊這裡可閱讀本篇的上部

殉道者的苦難

萊納漢(Patrick Lenaghan,紐約西班牙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印刷品、照片與雕塑主要策展人)說,仔細觀察展覽中的一些雕塑,可以看到「因使用而留下的破損」。阿隆索·馬丁內斯(Alonso Martínez)的作品《祝福聖子》(Blessing Christ Child)中,人物的脖子和手臂上都有擦傷。多年來,裸體的雕像被穿上了不同的服裝,導致在衣服穿上和拉下地方的塗層出現磨損。

阿隆索‧馬丁內斯(Alonso Martínez)的作品《祝福聖子》(Blessing Christ Child),約1645年,過去被認為是弗朗西斯科·德·里巴斯(1616─1679)的作品。彩飾木製雕塑,31 1/2 × 10 7/8英寸(人物和底座)。(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雕塑主人改變作品的方式往往也相當迷人。在展覽中,佩德羅‧德‧梅納(Pedro de Mena)的一件英俊男子半身像作品,使用了玻璃眼睛、修剪整齊的鬍鬚和微微張開的嘴巧妙地呈現了出來。然而,仔細一看,會發現男子的喉嚨有傷痕,而且面露驚恐,臉部表情充滿了震驚和絕望。這座半身像描繪的是聖亞西古拉(St. Acisclus),他是一名前羅馬士兵,在公元4世紀因忠於自己的信仰而殉道。

佩德羅‧德‧梅納(Pedro de Mena)的作品《聖亞西古拉》(St. Acisclus),約1680年。多色、鍍金木製雕塑;19 3/4 x 16 5/8 x 8 1/2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這座半身像原本是一個更情緒充沛、充滿感召力的形象。一張老照片顯示這尊雕像原本有完整的前臂和軀幹。玻璃做的淚水從這個男人的臉上滑落下來,他的脖子上還留有更多的血。萊納漢說:「它最初的樣子更加突顯了在苦難面前,如何堅持自已的信仰。」他認為,為了使雕塑更受買家的青睞,這尊雕像被淡化了,變成了一個半身像,也許是因為古代半身像更被看好。

另一個被改變的例子是一件《耶穌受難》作品。這件作品讓萊納漢十分困惑,因為不知道雕塑家到底是誰。作品中,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聖母瑪利亞在他的腳下。西班牙裔協會在一次拍賣會上買下了它,當時沒有時間考查出自何人之手。

不過,他很快地意識到,作品中的聖母瑪利亞是由19世紀的西班牙雕塑家曼努埃爾‧岡薩雷斯‧桑托斯(Manuel González Santos)創作的,但是這件《耶穌受難》作品完全沒有反映出這位雕塑家的風格。當一位朋友強烈暗示這件作品出自17世紀西班牙雕塑家巴勃羅‧德‧羅哈斯(Pablo de Rojas)之手時,萊納漢感到非常震驚。他說:「我驚呆了,因為擁有巴勃羅‧德‧羅哈斯的雕像是一個大驚喜。」萊納漢現在認為,作品上的聖母大約是兩百年後的一位雕像擁有人加上去的。

影響新世界

當西班牙人來到新大陸時,宗教雕塑在使當地居民皈依天主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只要有機會,西班牙雕塑家便會將他們的技術傳授給當地的雕塑家,使得拉丁美洲的宗教作品也帶有同樣西班牙的風格。例如,展覽中的兩件作品——《聖弗朗西斯」(St. Francis)和《聖母瑪利亞》(Mater Dolorosa)一直被認為是西班牙大師的作品,直到最近才被認定為墨西哥藝術家的作品。

匿名墨西哥雕塑家的作品《七苦聖母》(Mater Dolorosa或Our Lady of Sorrows),17世紀。彩色木製雕塑,65 3/4 × 26英寸。(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有時候,拉丁美洲的藝術家們會融合西班牙風格,使雕塑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當地風格。例如在西班牙,雕塑最底層通常使用黃金,在上面塗上顏料後,會再刮掉表面上的一些顏料,露出下面的黃金塗層。但仍有部分地黃金隱藏在顏料下面,以進一步達到增強顏料的效果。萊納漢解釋說,厄瓜多爾基多的藝術家在他們的雕像中不僅使用黃金,也用白銀打底。這種做法在西班牙已經存在,但厄瓜多爾雕塑家將它與黃金放在一起,使其產生更加強烈的效果。

厄瓜多爾一位匿名雕塑家的作品《天啟聖母》(Our Lady of the Apocalypse),又稱《基多聖母》(Virgin of Quito),1700年—1725年。彩色鍍金木製雕塑,31 1/4 × 11 1/2 × 16 3/8英寸(含翅膀)。(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厄瓜多爾一位匿名雕塑家的作品《聖彌額爾總領天使》(St. Michael Archangel),1700年—1725年,彩色鍍金木製雕塑,51英寸高。(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萊納漢解釋說,基多是新世界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利馬、哈瓦那和墨西哥城。基多的部分財富來自其眾多的銀礦。展覽中的《基多聖母》(Virgin of Quito)和《聖彌額爾總領天使》(St. Michael Archangel)便是基多工藝的兩個例子,它們都使用了金和銀打底,在這些作品中使用銀色打底,增強了紅色和藍色的色彩,賦予作品一種電光般的閃亮質感。

展覽的亮點之一便是來自基多的作品《人的四種命運》(the Four fate of Man),作者是曼努埃爾‧奇利(Manuel Chili),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卡斯皮卡拉(Caspicara)。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了不道德生活,以及遵循神聖戒律的道德生活所產生的各種後果。人們對這個作品知之甚少;目前還沒有類似的雕塑形式。

曼努埃爾‧奇利(Manuel Chili),又稱卡斯皮卡拉(Caspicara)的作品《人的四種命運》(the Four fate of Man),約1775年。(左至右):《死亡》(Death),7 x 4 5/8 x 3 1/4英寸;《靈魂在地獄》(Soul in Hell),7 x 5 3/4 x 3 1/9英寸;《靈魂在煉獄》(Soul in Purgatory),6 5/8 x 4 3/8 x 4 7/8英寸;《靈魂在天堂》(Soul in Heaven),6 7/8 x 4 3/8 x 4 7/8英寸。彩色木製雕塑、玻璃、金屬。(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提供)

萊納漢解釋說,卡斯皮卡拉可能從那不勒斯的蠟像中,得到了關於圖像學和神學概念的大致指導,這些蠟像展示了地獄中的靈魂。萊納漢對這套小雕像上的細節印象深刻,這些細節說明了作者驚人的天賦和靈巧的觸感。

「隨著18世紀的發展,新古典主義的規範和美學開始在西班牙盛行,對於一些雕像有了更多的限制,也許沒有了那麼直白的情感表露。但是藝術題材中情感的重要性……從未離開焦點,因為我認為在近代以前的世界中,聖潔來自於苦難。因此,衡量聖潔的標準是你遭受了多少痛苦,以及你對信仰的奉獻。」萊納漢最後補充道。◇

紐約「西班牙裔社會博物館和圖書館」的《鍍金人物:木頭和粘土製作的雕塑》展覽將持續到2022年1月9日。了解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

原文:Made for the Devout: The Gloriously Colorful World of Hispanic Sacred Sculpture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501年,26歲的米開蘭基羅回到成為共和政體的佛羅倫斯,此時薩弗納羅拉已被處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於1502年繼任行政首長,呈現一番新氣象。由於羅馬的《聖母悼子像》廣受讚譽,米開朗基羅開始嶄露頭角,大量的工作合同蜂擁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應屬新共和國政府委託的重要公共藝術工程,一是代表佛羅倫斯精神的《大衛》雕像(1501~1503年),其次是在維奇歐宮的議事大廳與達芬奇《安加里之戰》對壘的壁畫《卡西納之役》。
  • 越南一位熱情的粘土藝術家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地區汲取靈感,通過雕塑各種微型廚具和食物進一步提高了她的工藝水平。她的藝術品充滿錯綜複雜的細節,使每件作品看起來都栩栩如生。
  • 喬治·華盛頓像
    一座身著長袍與涼鞋、氣勢威武的華盛頓像,就這樣以總統之姿展現在眾人面前。他舉起右手伸向天際,表示對神的尊敬,而左手則遞出一把劍。
  • 日本東京一位年輕的女藝術家通過自學紙板藝術,將一些舊紙箱翻新成令人稱讚的雕塑作品,開創了自己獨特的事業。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