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走势图官网-大乐透走势图开户-大乐透走势图注册
【璀璨中華文化】

《論語與算盤》打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22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論語與算盤都是古老中國的產物,「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將「論語與算盤」結合,結果產生什麼功效呢?中國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又是從何而來呢?

東亞文化圈的日本有一本改變近代日本的商業聖經——《論語與算盤》(論語と算盤),「論語」指的是孔夫子的語錄,「算盤」指的是商業之道。商業之道是「人生之道」其中之一,《論語》所指導的「人生之道」如何在商業界一展長處呢?

《論語與算盤》——日本商業之道的經典

《論語與算盤》的作者澀澤榮一到底是何許人呢?先說個小插曲:2024年起,在日幣最大面額的鈔票一萬元上就要出現澀澤榮一的人物像。想必他對現代日本的成就肯定有巨大的影響。

澀澤榮一對現代日本的商業「算盤」發揮巨大的影響,其利基卻是奠定在中國的《論語》之上,他提倡「一手《論語》,一手算盤」,同時兼顧義與利發展了日本的現代經濟。澀澤榮一說:「我始終認為,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同時,《論語》也要靠算盤,才可以從事真正的致富活動!」 他運用了《論語》思想作為企業經營學的指導是成功了。

在《論語與算盤》書中他總結自身的成功經驗 ,告訴人「求利」其實並不違背至聖先師的古訓,可以儘管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且只有秉持誠信賺取合理財富,懷抱「公益即私利」的精神,才能使經濟活動長久永續。他強調將「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與「商」的才幹與務實,培養「士魂商才」,而「士」魂就是《論語》倡導的知識分子的道德精神。他比任何人都更早發現「經營管理的本質就是責任」。在日本企業中建立終生制的企業倫理,也是這種精神的發揚。

《論語與算盤》被奉為日本現代的「商業聖經」,日本的精英視此書為「義利兩全」的經典之作,是人生、道德、財富兼具的跨時代指引。澀澤榮一則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傳奇人物。

日本企業之父

澀澤榮一(西元1840—1931年)生在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歷經明治、大正和昭和時期。雖然他已經作古,聲名依然無比響亮。他出生在富裕的農商家庭,父親除了種植和養蠶之外,還兼作藍染原料的買賣。

澀澤榮一的一生,從農家子到活躍的武士(幕臣)、務實的官僚,轉身成為精進的實業家,擁有「日本企業之父」、「日本金融之父」、「日本現代文明的創始者」等等讚譽,是日本在國際上崛起的關鍵人物。

在他五六歲時候,父親就用《三字經》為他啟蒙,並教他學習漢字、誦讀漢書。七歲的他正式拜師,十歲時,已經熟習了《四書》、《孝經》等等中國傳統典籍。這個童年時期的學習所內化的思想養分與道德倫理價值觀成了他往後開創人生的重要基礎,也成了他一生力行的企業準則。他曾說:「做人處世之道雖然十分艱難,但若能熟讀《論語》,便能有許多領悟。因此,我一生尊信孔子的教誨,同時更以《論語》為金科玉律,不離左右。」

青年時期,擔任德川幕府幕臣的他隨隊出訪法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之後在留歐一年半的時間裡,他學了法語,又參訪了歐洲多國企業和企業經營領導,見識現代商業經營的模式與體制。這一趟出訪的深刻體驗激發他導入西式企業與國際貿易體制進入日本。 在他手中創建企業500餘家、公共事業600餘項,並主持建立日本近代的銀行、工商、教育等各種組織模式和制度規範 。

澀澤榮一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他並不是全盤西化,而是以「一手《論語》,一手算盤」,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式產業倫理和管理經營準則。他的這種企業經營指導思想不僅存在於他創辦的企業之中,還促使日本經濟現代化健步走上成長大道。他在書中「唯有王道」一節中說:

「如果富豪(*資方)和貧民(*勞方)都能本著王道,也就是本著人類行為的準則行事,我認為這將遠勝過百條法律、千條規則。」「勞資雙方一團和氣」,正是他以倫理道德營造勞資雙方關係所展現的結果。

《論語與算盤》作者澀澤榮一及其子孫(1931年9月6日攝)。(公有領域)

《論語》和日本文化的淵源——中華文化為日本文化奠基

讓我們在此回溯一下《論語》和日本文化的淵源。從日本德川幕府往上追溯到六七世紀的日本飛鳥時代,神州中國的文化等於是當朝的殿堂之學,何以見得?

當時日本的聖德太子(西元574年—622年)多次派遣「遣隋使」從隋朝直接輸入學問經典、政治制度文獻和佛經,成了「遣唐使」的先鋒。聖德太子所作的日本最早的憲法——《憲法十七條》,不是法條,而是以道德理念來規範君王與臣民的典範,內容大量來自中國儒家及法、墨家的經典,又以儒家經典最多,當然《論語》也在其中。[1]這種風尚引領其後的奈良、平安時代的唐化步履,把古代日本文化推向高峰的黃金時期。

進入十七世紀初,孔子與《論語》又在日本德川幕府時代備受推崇,在德川儒者中,古學派大師伊藤仁齋(西元1627—1705年) 推崇《論語》 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盡人皆知。伊藤仁齋認《論語》是實踐的道德規律,他的倡導使《論語》更適應於日本以「實學」為導向的思想風土,為儒學滋養近代化日本開路。

《論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回過頭來看看《論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展現。《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內容以孔子的「仁」道思想為核心,乃是涵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層面的人生指南。春秋戰國時代,百家思想爭鳴, 自漢之後,《論語》的地位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中拔得頭籌。

漢武帝聽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施政的思想指導,並且專立五經博士。漢朝之後的統一王朝隋朝,以及中華文化登峰造極的唐朝之精神淵源,也以孔子、董仲舒一脈相傳之文治思想為治道。五經博士通經致用,會通古代歷史知識,在現實社會中加以應用治世。

《新唐書》記載,唐高祖武德二年,下詔在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 貞觀二年, 唐太宗尊崇孔子為先聖,並大興儒學,奉儒學的道德思想為治世圭臬。《舊唐書》記載,唐太宗「大徵天下儒士,以為學官」,國子學中學生能通一大經以上的都能被任為小吏,從而「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人才濟濟,升堂講學的達八千餘人。想想古今中外,能有多少這樣的泱泱「大學」!當時許多外邦慕名而來,如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都遣送子弟入了大唐的國學。在儒學思想引導施政的背景下,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功德具隆,媲美成康之治,輝爍古今,舉世共仰。

半部《論語》治天下

宋朝開國,趙普以半部《論語》,輔助宋太祖及宋太宗平定、治理天下。據《宋史》記載,趙普為人沉厚寡言,年輕時學習法律的實用知識,判案度刑,縝密細查,仁心為懷,救活很多死刑犯,但對學術思想很少涉及。北宋開朝,趙普佐命有功,受宋太祖重用,從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一直升到宰相。當他在宰相任上時,太祖常勸他多讀書。

於是,趙普從朝中返家後,就把門戶關上謝絕外來的煩擾,從書櫃中拿出書來,專心學習。他讀著讀著,越讀越有心得,愛不釋卷,有時一整夜不睡,就在讀書中度過。次日到朝處理政務時,好像有神力相助一般,處斷迅捷,效率特高。等到他逝世後,家人打開他的書櫃一看,發現珍藏在其中的是《論語》二十篇。從此,後世流傳下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位「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的典範人物,他就是春秋時代的名相范蠡,也是千金巨賈陶朱公。他與孔子大約是同時代的人。雖然他不歸屬於儒家,但是他這位好德而富的典範,也是以中華文化中最最崇尚的道德來規範人生之道的好典範。

「半部《論語》治天下」誠然不是虛言,「《論語》與算盤行天下」也得到鐵的實證。以道德為道,條條是大道,處處都通達。以損人為「得」,處處損德,處處短路,怎能走遠?得到的短暫利益又怎能與失去的貴重之德相比呢!

註釋
[1] 已故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和大庭脩都指出,聖德太子的《憲法十七條》融合涵蓋了中國的《毛詩》、《尚書》、《禮記》、《左傳》、《孝經》、《論語》、《孟子》、《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史記》、《文選》等古代重要思想、文史著作。

參考資料
《論語與算盤》
《聖德太子叢書》
《新唐書》
《舊唐書》
《宋史》
《史記》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
黃俊傑:《伊藤仁齋對《論語》的解釋: 東亞儒家詮釋學的一種類型》

@*#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