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女性的城堡:法國羅亞爾河谷的舍農索城堡

文/菲利普·巴特勒(PHIL BUTLER) 翻譯/陳遇
1547年,法王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將舍農索城堡送給黛安·德·波迪耶,她委託了建築師帕塞洛·達·梅可利亞諾(Pacello da Mercoliano)為城堡設計並建造多座花園,又請了建築師菲利貝爾·德洛姆建造一座連接謝爾河(Cher)兩岸的橋,將城堡花園延伸至河的另一側。(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6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若有一座紀念建築物是專門獻給女性靈魂的,那麼舍農索城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應該就是這麼一個例證。這座位於法國羅亞爾河谷(Loire Valley)的中世紀城堡支配著謝爾河(Cher)的右岸,僅為了熱愛這棟居所的女性而存在。

建於12世紀的一座中世紀建築廢墟上,現在的舍農索城堡已非昔日黑暗的堡壘。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法國財務大臣托馬·博耶(Thomas Bohier)於1513年至1576年規劃的建築傑作及其演變。然而,將城堡延伸至河面上的宏偉願景卻是由他的妻子卡特琳·布里索內(Catherine Briçonnet)提出的,以及接續其後的數名女主人逐漸加以完善。這座城堡曾為眾多歷史上著名女性的家,因此又被稱為「女士城堡」(Château des Dames 或ladies’ château)。在卡特琳·布里索內之後,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凱薩琳·德·麥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洛林-沃代蒙的路易絲(Louise de Lorraine)、路易絲·方丹(Louise Dupin)、瑪格麗特·佩魯茲(Marguerite Pelouze)接續成為了舍農索城堡的女主人,在舍農索城堡留下了深深的烙記。

1547年,法王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將舍農索城堡送給他的情人黛安·德·波迪耶,她委託了建築師帕塞洛·達·梅可利亞諾(Pacello da Mercoliano)為城堡設計並建造多座花園,又請了建築師菲利貝爾·德洛姆(Philibert de l’Orme)建造一座連接謝爾河兩岸的橋,將城堡花園延伸至河的另一側。

當亨利二世去世後,他的遺孀凱薩琳·德·麥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便以攝政的身分統治法國。她驅逐了黛安·德·波迪耶,將舍農索城堡作為自己的住所。

凱薩琳·德·麥地奇的綠色書房(Le Cabinet Vert),在亨利二世去世後,她便在此以攝政的身份統治法國。牆上有許多大師作品,包含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畫作《示巴女王》(The Queen of Sheba)、《總督的肖像》(Portrait of a Doge),以及約爾丹斯(Jordaens)的《醉酒的西勒納斯》(The Drunken Silenus” by Jordaens)。(舍農索城堡提供)

由於她是法王法蘭索瓦二世的母親、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母親,因此在他們統治下的期間後來被稱為「凱薩琳·德·麥地奇的時代」(the age of Catherine de’ Medici)。在黛安建造的花園基礎上,凱薩琳也設計並新增了部分的豪華花園,她在此舉辦過一些法國最奢華的宴會活動。

當亨利二世去世後,他的遺孀凱薩琳·德·麥地奇便驅逐了黛安·德·波迪耶,將舍農索城堡作為自己的住所。由於她是法王法蘭索瓦二世的母親、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母親,因此在他們統治下的期間後來被稱為「凱薩琳·德·麥地奇的時代」。她也設計並建造了部分的豪華花園,好讓她舉辦一些法國最奢華的宴會活動。(Marc Jauneaud/舍農索城堡提供)

此外,凱薩琳·德·麥地奇還將城堡的舊馬廄展建成一座華美的義大利風格畫廊和宴會廳,共有18扇窗戶提供照明,俯瞰著河流和鄉村。在遠端,還有一扇門通往謝爾河的對岸。

凱薩琳·德·麥地奇將城堡的舊馬廄展建成一座華美的義大利風格畫廊和宴會廳,共有18扇窗戶提供照明,俯瞰著河流和鄉村。在遠端,還有一扇門通往謝爾河的對岸。(Dominique Couineau/舍農索城堡提供)

五位王后的房間(Room of Five Queens)是舍農索城堡最豪華的房間之一。牆壁由華麗的掛毯裝飾著,還有魯本斯(Rubens)和皮埃爾·米尼亞爾(Pierre Mignard)等大師的畫作俯瞰著精美裝飾的床。這座床曾由凱薩琳·德·麥地奇的女兒法蘭西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France)和瓦盧瓦的伊莉莎白(Elisabeth of Valois)使用過。此外還有她的兒媳婦蘇格蘭人的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奧地利的伊莉莎白(Elisabeth of Austria),以及洛林-沃代蒙的路易絲。

著名美女路易絲·方丹隨後接管了舍農索城堡。路易絲·方丹的文學沙龍曾吸引了許多啟蒙運動的作家和哲學家來訪,包括伏爾泰和孟德斯鳩。

小禮拜堂是訪客最喜愛的場所之一,這裡有一座畫廊,貴族們在此參加彌撒。教堂的牆壁上是瑪麗·斯圖亞特衛兵的英文銘文。在右側入口處刻著「人的怒火不能成就上帝的正義」(Man’s anger does not accomplish God’s justice.),製於1543年。另一個1546年的銘文則是「不要被邪惡征服」(Do not let yourself be won over by Evil.)。原本的彩繪玻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轟炸毀壞,不得不重新製作。路易絲·方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將這裡改裝成一間木材倉庫,隱藏起原本的信仰用途,成功挽救了這座禮拜堂。

在180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的社交名媛瑪格麗特·佩魯茲和她的丈夫尤金(Eugene)從從波旁王室(the Bourbons)買下了城堡。在建築師菲利克斯·羅格(Félix Roguet)的幫助下,她將舍農索城堡回復到了16世紀的輝煌。當然,這時的廚房也全面升級了。城堡還新增了一個小平台,下方是過去船隻卸下供給品的地方。

在180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的社交名媛瑪格麗特·佩魯茲(Marguerite (Wilson) Pelouze)和她的丈夫尤金(Eugene)從波旁王室(the Bourbons)買下了城堡。在建築師菲利克斯·羅格(Félix Roguet)的幫助下,她將舍農索城堡回復到了16世紀的輝煌。當然,這時的廚房也全面升級了。城堡還新增了一個小平台,下方是過去船隻卸下供給品的地方。(Dominique Couineau/舍農索城堡提供)

1913年,來自著名巧克力家庭的亨利·梅尼爾(Henri Menier)買下了這座城堡。他設法修復並維護這座城堡,包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城堡被用作醫院的期間。從1914至1918年,超過2254名傷兵曾在這裡接受治療。現在城堡中有一間房間便改成博物館來紀念這段歷史。

這座城堡因其過渡性的建築風格而獨樹一格,是哥德式晚期和文藝復興初期風格的戲劇性融合。他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架起了謝爾河(羅亞爾河的支流)兩側的橋樑。一座富麗堂皇、悲劇與勝利、爭議,甚至是勾畫陰謀之地,城堡的歷史和法國與歐洲文化緊緊交織在一起——這裡曾有哲學家們熱切地討論、女王統治與哀悼他們的國王,以及無數戰士們在此療傷。

舍農索城堡位在法國最具田園詩意的城市:靠近羅亞爾河谷的昂布瓦斯,每年的訪客量僅次於凡爾賽宮,是法國第二熱門的城堡。成片獨特優美的森林環繞著修剪整齊的花園。訪客可以在此野餐、在大自然中散步,甚至還可以在城堡的護城河和周圍河流裡滑獨木舟。

從空中俯瞰舍農索城堡,城堡蓋在謝爾河之上,連接著河的兩岸。(Marc Jauneaud/舍農索城堡提供)
城堡中最美麗的那些空間都是貴族成員的臥室。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就曾以此為家。房間由藝術大師的作品裝飾著,像是牟利羅(Murillo)和里巴爾塔(Ribalta),以及許多珍貴稀有的掛毯,描繪著舊約聖經中的故事。(Shutterstock)
舍農索城堡以奢華的文藝復興傢俱和室內裝潢聞名,像是路易十四的客廳中精美的金色浮雕文藝復興壁爐。(Dominique Couineau/舍農索城堡提供)
舍農索城堡的花園是一系列獨立的空間,由凱薩琳·德·麥地奇、黛安·德·波迪耶肖以及往後的其他城堡主人共同創造的。花園裡有一座義大利迷宮、一座綠色花園,以及菜園。(Marc Jauneaud/舍農索城堡提供)
舍農索城堡有一座巨大的花園和工作室,周圍環繞著蘋果樹和伊麗莎白女王玫瑰花叢。數百種花卉種植在約2.5英畝大的土地上,以供城堡的花卉擺飾。(舍農索城堡提供)

原文The ‘Ladies’ Château’: Château de Chenonceau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