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習俗知多少

詩仙李白。(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8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詩人李白登上龍山,與好友同飲菊花酒,秋風落帽,秋月留人,讓李白暫時忘卻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煩惱,得以神遊仙境,與月下仙子相逢際會。這是神韻舞臺上曾演出過的節目《李白醉酒》。

重陽節正式成為一個民俗節日是始於唐朝,然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慢慢忘記了重陽節的一些延續千年的傳統,這也許是因為很多人不太了解這個節日背後防疫、驅邪、避災的意義。

九九重陽的名稱來自於道家的陰陽學說。古人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陰陽,數字中以六為陰而九為陽,九月九日為重九,也就是重陽。在這一天,因為陽氣已經走到了盡頭,陰氣就要開始上升,陰氣又會帶來邪氣和病氣,於是人們就要在這一天驅邪防疫,重陽節的很多習俗,如飲菊花酒、戴茱萸等,都是為了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用自然的方法來抵抗疫病邪祟的侵襲。

傳說中的起源

清 惲冰 《十二月花卉‧菊花》(公有領域)

關於重陽節起源的傳說,最著名的要屬桓景的故事了。相傳東漢時期有個青年人叫桓景,他曾經跟隨仙人費長房學道,在學成下山之前,費長房叮囑他說:「你的家鄉汝南有疫病肆虐,九月九日這一天災難將降臨到你的家中,那時你務必要提前準備好紅色錦囊,在錦囊中放入茱萸,並帶上菊花酒,和家人一起登上高山,這樣你們就能夠避免災禍。」到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果然將茱萸錦囊分給家人,然後叫他們每人喝一口菊花酒,瘟魔果然就不敢近身了。桓景等人在山上待了一日,晚上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牛馬牲畜全都暴病而死。從此中原凡是有疫病流行的地區,都會在重陽這一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避禍。

在陝西一帶也流傳著一個故事,更詳細地說明了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相傳在驪山腳下住著一家農戶,這天男主人從田地回來,遇見一名趕路的算卦先生,天色已晚,算卦先生錯過了旅店,想要在男子家中借住一宿。雖然農戶家中貧窮、屋宇窄小,男主人仍然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算命先生臨別時留下一句話:「到得九月九,須往高處走。」男主人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想算命先生精通天文易數,他的話一定有高深的道理。於是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就帶著全家老小,登上驪山高峰遊玩。等到傍晚下山後,發現自家所處的山溝全部被暴漲的河水淹沒了。從此驪山附近的人,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全都會闔家登山以避邪祟。

驅邪祛病的習俗

九九重陽節登高起源於避瘟疫。圖:清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登高遠眺。局部。(公有領域)

其實,這些傳說都有其現實的根據和道理,重陽節正值秋冬之交,氣候的轉變會帶來疾病的侵襲。對此,古人的辦法是用傳統草藥來預防疾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菊花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瘻癉、治百病」。茱萸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所以人們在重陽節時分會開始佩戴茱萸、飲菊花酒。

漢代《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陶淵明也曾作詩云:「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因此重陽節又有祛病延壽的意義,而九九諧音久久,寓意長長久久,所以又有重九祭祖的傳統,提醒人們要敬老崇孝,飲水思源,才能夠積德而獲得長壽的福報。

此外,古人認為陽氣清而上揚,陰氣濁而下沉,所以秋天登山能夠呼吸清新的空氣,避免濁氣的入侵,是對健康有益的。中國人也有上巳清明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登山辭青,要辭別溫暖的節氣,並準備迎接寒冬的到來。這樣的習俗蘊含著傳統文化中敬畏大自然、順應四季節氣的理念。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您是否被迫從早到晚在屏幕前工作呢?您是否懷念重陽節的那些傳統習俗呢?親近自然,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花一木,欣賞山水天地的美景,難道不是一種更加愉悅平和的生活方式嗎?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