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辦到的?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07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是傳統味很濃厚的一個年俗,祭灶這一天民間稱之為「小年下」,即小過年之意。

祭灶古禮

從古至今,從天子到庶民百姓都祭祀灶神。周朝就有祭祀灶神之禮,是屬於一年中的「五祀」之一。「五祀」包括祭祀門、戶、井、灶(同竈)、中霤(房屋的中心部)。五祀之神都是古來有功德於民的神聖,灶神是黃帝的曾孫、顓頊氏之子黎。(見《周禮》[1])。周朝祭灶是在夏天舉行,漢代時已改為冬天,東漢《風俗通義·祀典》記:「孟冬之月,其祀竈也。」

現在民間「送灶神」的做法幾乎和唐朝時的風俗一樣,可見這個民俗的悠久歷史。唐代人在年夜祭灶,《輦下歲時記》「灶燈」條下記載了唐代京都之人祭灶的風俗:

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裡點燈謂之照虛耗。

祭灶的故事

漢代有陰氏一家,是管仲的後代。漢宣帝時,這一家人出了陰子方這個大善人。子方事親至孝,善良仁慈,喜善樂施。在一年臘日——年終大祭之日的清晨,他祭祀灶神的時候,喜見灶神顯像。

陰子方心中很感謝神的照拂眷顧,拜謝受慶。那時剛好家中有黃羊,就用黃羊敬祀灶神。自此後,陰子方的財富急速增殖,成了國中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陰氏一家的後代得了福蔭,三世繁昌,孫輩封侯、封后(孫女陰麗華就是漢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陰子方的「黃羊祀灶」也因此傳演成俗。在清宮內廷還舉行黃羊祀灶的祭儀,清人《燕京歲時記》記載「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

清 黃鉞《龢豐協像‧黃羊祀灶》。(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中華文化圈內的東亞地區,今日尚流傳著祭灶的風俗。民間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回天庭述職,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各家各戶善惡功過的考察結果時,舉行辭灶祭灶之禮。傳說各家各戶想討個好「考績」,所以常見祭灶送神時備辦甜品果子,像是湯圓,或是用酒糟塗抹在灶門上,說是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希望為自家多美言幾句,保祐來年的豐收好運。

為何黃香不祭灶

西漢的陰子方殷勤祭灶並以「黃羊奉祀」,傳而成俗。東漢時有名的孝子黃香卻在歷史上留下「黃香不祭灶」的記錄(《東觀漢記》),又是怎麼回事呢?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一則「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講的就是孝子黃香的故事。黃香不僅僅是孝子,又是很受漢和帝敬愛倚重的尚書令。黃香家境清寒,母親在黃香九歲時就去世了,黃香傷心逾恆,身形憔悴,後來小小的他把孝心都灌注到父親身上,鄉人盛讚他侍奉父親極盡孝道。十二歲時,他又以博學聞名。京師傳頌「日下無雙,江夏黃香」,聲名傳到了皇帝耳中。

黃香很受皇帝賞識,從郎中累遷尚書令。當他遷任魏郡太守時,他改變了舊習,省下很多新舊官交替時的新設備費用。當時,新官上任設備汰舊添新動輒數千萬錢,黃香接任太守時人未到魏郡地界,就下令撤消各種備辦的常用器具。到官之日,又撤去了一些用品,也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東觀漢記》)

黃香為何不祭灶?難道他不敬神嗎?其實,他是不「媚神」!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請求賜福,尤其世俗所傳以甜點祭拜,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幫忙這一家說說好話,其實,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試想「神」豈是能賄賂的?能被賄賂的還能是神嗎?所以黃香不祭灶並非不敬神,其實是不「媚神」!

我們看到《論語‧八佾》中有一段記載,衛國權臣王孫賈表示「與其祈禱主宰生死禍福的尊貴奧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賜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他問孔子怎麼看這個說法?他這話也反應了「媚神」、「媚灶」的觀念。

但是孔子不認同這種做法。孔子認為人要行得正,按照道德的標準做人做事,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就是孔子奉祀神明的方法,對神祈禱的方法!如果違背天道「獲罪於天」,不管是向灶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的。

看看黃香,他也不從俗,在到官日,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以迴避各種道賀和攀迎。然而他卻能從一介貧微到掌管國家樞機要務,且得到皇上賞識尊重,他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福份的呢?

我們來回顧一些黃香的平生作為。據《後漢書》記載,黃香任尚書令,掌管樞機要務時,勤務政事,憂公事如己家事。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東平清河上奏一件訞言作祟的案子,牽連者達千人之多,可能都要論及死罪。黃香悉心辯證糾劾實情,不冤不枉,量刑從輕,救活了許多人的命。他平日執行法務科罪論刑時,常常持輕量刑。黃香愛惜人命,對於那些做錯事或是誤觸法網的人,總是存著悲憫心,為他們擔憂並加以濟助。

俗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黃香平日救人活命,陰德無量,神看了都要讚賞。他自然流露的寬懷和悲憫即是最好的自求多福之方。他時時奉行天道,遠遠勝於祭灶的形式,神早就在護祐他了!不管是陰子方還是黃香,他們平日的善舉,即是最好的祭灶之方了!他們在現世就受到福佑,甚而福佑延及後代,都是天祐善人的展現!

註釋[1]《周禮》說:「顓頊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

故事來源:《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東觀漢記‧傳十二‧黃香》@*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